新聞發布
2003年
-
2003年12月31日
整區改造勝於分散重建 市建局全面改造上環舊區
市區重建局主席劉華森表示,市建局的基本任務,並非限於拆卸重建,而是將整個舊區改造和活化,令舊區轉化為新動力,居民既可以享受新的環境,區內的經濟亦得以激發新活力。 劉華森今日(星期三)陪同房屋及規劃地政局局長孫明揚,為歷時半年的市建局上環坊舊區更新項目首期工程,主持竣工典禮。他致詞時說,為了舊區的全面改造和活化,市建局將重建、復修、保育和更新四種策略合而為一,在上環舊區首次發揮。 在未來幾年,市建局將會在港九其他目標區,包括灣仔、油麻地、旺角等,舉辦類似的更新和改造工程,為舊區注入新生命力。 劉華森表示,上環是市建局的重點「改造目標區」之一。市建局首先界定上環的中央部份作為「改造目標區」,範圍以市建局兩個已經落成的重建項目為重心,東面是永樂街的新紀元廣場,西面是皇后街的帝后華庭。兩者之間的地段便成為持續性的改造目標區。 「除了西港城的保育和改革,以及正在逐步實現的上環坊更新美化工程之外,下一步的更新地點,包括有燕窩參茸街之稱的南北行,使到帝后華庭、南北行、上環坊和西港城連成一個組合。至於南面的文武廟和古董街地區,將會在適當時候納入更新目標區。市建局亦會在區內物色樓宇復修的項目。」 他同時表示,環境美化的建築工程,只是舊區改造的一部份,更重要的是注入「改造區的管理概念」,集合當地商界的力量,以靈活的手法進行市場推廣及宣傳,持續地激發社區的活力和動力,吸引人流,創造商機;並將收益用作持續管理地區的費用。 竣工典禮包括取出十三年前(一九九○年十二月),西港城首度翻新工程完成後埋下的文物囊;其中載有當年的通勝、日曆、報章及十元紙幣。今日在典禮中加入兩幅寫上「市建維新」及「上下一心」的卷軸,其上載有所有出席嘉賓及市建局董事和職員的簽名。存封後的文物囊已再次埋入西港城地下,以作時間的見證。 「上環坊」計劃全期工程耗資近三千萬元,首期工程主要包括把歷史悠久的
-
2003年12月19日
寒冬送暖顯關懷
中西區約一百名居民及長者,在一項名為「寒冬送暖顯關懷」的活動中,獲送贈禦寒物品。 是項活動由聖雅各福群會中西區市區重建社區服務隊籌辦,並由市建局贊助,主要探訪對象為居住在市建局士丹頓街╱永利街及第一街╱第二街重建項目中有需要的長者和家庭。 市建局的前線員工亦有參與派發毛毯予居民,藉此機會增進了解居民的生活情況和其他需要。 圖示:84歲的甘婆婆獲贈毛毯,開心不已。
-
2003年11月2日
灣仔利東街╱麥加力歌街項目發展概念比賽
市區重建局(市建局)今日(星期日)宣佈為總發展成本達35.8億元的灣仔利東街╱麥加力歌街項目,舉行公開的發展概念比賽,邀請合資格的專業規劃師和建築師,勾劃出具創意及實際可行的發展藍圖。 這是香港首次為大型重建項目舉行公開的專業比賽。入選作品可得獎金十萬元。名額最多可有五個。 比賽範圍位於灣仔的舊城區,面積達兩公頃。以利東街╱麥加力歌街項目的發展範圍為重心,旁及周邊地區。 一個五人評審委員會將會負責選出得獎作品。評審委員會成員、香港大學建築系系主任龍炳頤教授表示:「灣仔是香港一個饒富傳統特色的舊區。早在十九世紀六十年代,來港定居的廣東人,已經喜歡在灣仔一帶聚居。」 「時至今日,灣仔舊區一帶既有傳統特色,亦有現代魅力,各有精彩之處。這次比賽的一個主要目的,便是希望保留地方特色,亦希望加強地區的活力。 「另一項重要因素,是利東街項目位處灣仔舊城區的樞紐地帶,將區內市建局其他進行中的項目,以及私人發展商推動的重建計劃,策略性地串連在一起。」 龍教授亦是古物諮詢委員會前任主席。他表示:「利東街項目的發展範圍較大,市建局希望利用這個難得的機會,首次在同一項目,全面展示市建局的四大業務策略(4R),即重建發展、樓宇復修、舊區更新和文物保育,在灣仔的舊城區,展示市區更新的示範計劃。」 市建局執行董事(規劃及發展)林筱魯表示,歡迎合乎專業資格的規劃師或建築師所領導的專業團隊,參與這次發展概念比賽。 評審委員會成員除了龍教授之外,尚有灣仔區議會主席林貝聿嘉女士、香港建築師學會會長黃寶龍先生、規劃署署長馮志強先生及市建局行政總監林中麟先生。 比賽範圍位於灣仔舊區,包括莊士敦道、利東街、廈門街、皇后大道東、春園街、三板街、麥加力歌街及交加街一帶,其中的利東街將會發展為行人街,而三幢廣州式的戰前唐樓將會加以保留。 除了一般的準則之外,參賽者的作品需要特別考
-
2003年10月17日
市建局宣佈35.8億元灣仔新項目
市區重建局(市建局)今日(星期五)宣佈在灣仔的利東街╱麥加力歌街,推行總發展成本達三十五億八千萬元的發展計劃。這是市建局至今最大型的發展項目。 連同區內三個已經開展的市區重建項目,利東街發展計劃將會令灣仔舊區的面貌煥然一新,提供消閑、購物、娛樂、商住及社區服務的綜合設施。 市建局執行董事(規劃及發展)林筱魯表示:「利東街發展項目位處灣仔中心區,佔地逾八千九百平方米;加上附近莊士敦道、太原街及皇后大道東的項目,有潛質發展成為灣仔舊區的『市中心』,帶動舊城區展現新生命和活力。」 利東街項目準備以商住的形式發展,預計在二○○九年底完成。屆時並會提供約三百四十平方米的公眾休憩用地,和樓面面積達三千一百七十平方米的社區設施,其中包括護理安老院及日間護理中心。 這個計劃其中一項特色,是把利東街發展為行人街,成為灣仔區購物消閒的好去處,既方便行人,亦可創造商機。 另外一項特色,是把皇后大道東一百八十六號至一百九十號的三幢戰前廣州式「騎樓」樓保存下來。這類甚具特色的民房建築物,現時在香港已經接近消失邊沿。 林筱魯說:「市建局希望藉著這個重要的發展項目,在規劃和設計方面,體現全面的市區重建四大業務策略,亦即重建發展、樓宇復修、舊區更新和文物保育。我們期望改善區內的環境,和人車爭路的交通狀況,同時亦希望保存社區特色和加強它們的吸引力,把這區發展成為充滿本地色彩的購物及消閑娛樂中心。」 現時在項目範圍內,共有五十四幢樓宇,大部分的樓齡都已達四十年或上,其中有數幢甚至是在戰前建成的。這些樓宇大都相當殘舊,差不多全都搭蓋了天台屋。 這個項目共涉及六百四十七個業權,估計約有九百三十個家庭共二千名居民。林筱魯說:「市建局會盡快向業主提出物業收購建議,並在收購成功後,為有關的租客提供現金補償或安置。」 整項計劃所需的收購及安置補償開支,估計約為十七億三千萬元。其他開
-
2003年10月3日
市建局擴大自願樓宇復修試驗計劃
為了改善舊區樓宇不斷老化失修的情況,市區重建局(市建局)今日(星期五)宣佈擴大自願樓宇復修試驗計劃,鼓勵舊樓小業主合力進行預防性復修工程,改善居住環境。 這項試驗計劃是市建局在樓宇復修範籌的一項新嘗試。樓宇復修是市建局四大業務策略(4R)之一。市建局現已全方位展開四大業務策略,包括重建發展(Redevelopment)、樓宇復修(Rehabilitation)、舊區更新( Revitalisation )及文物保育(pReservation)。 市建局計劃於未來六個月內,在舊區邀請十至十五座舊住宅大廈的業主法團,添加該項試驗計劃。若試驗成功,估計約有一千二百個單位受惠。 市建局地區發展總監林偉能今日會晤新聞界時表示:「舊區樓宇的老化情況嚴重,單憑重建發展,以及純粹依靠市建局本身的資源和力量,根本無法完全解決問題。」 他說:「舊樓不一定是殘樓。許多『舊而不殘』的樓宇,經過業主適當的復修和持續管理,可以大為延長其使用年期。不過,業主若果忽視樓宇的維修保養,今日的舊樓,必定成為明日的殘樓,以致舊區重建的壓力與日俱增,令到公共資源系統難以承受。 「市建局沒有法定權力強制業主進行樓宇維修,但我們可以從自願復修方面下功夫,配合政府的工作,為業主提供實際援助,鼓勵他們自願將基本維修加強為預防性的樓宇復修。特別是發生非典型肺炎問題之後,很多法團和小業主都很關注改善大廈保養及維修,尤其更新排污喉管。」 根據市建局的樓宇復修計劃,獲邀參與自願樓宇復修試驗計劃的業主,可以得到以下的實際援助: 推行工程的專業意見,包括如何進行整項工程、樓宇勘察、招標、監工等,以及 獲得維修物料的補助,物料的價值最高可達工程整值的一成,以便能夠順利進行樓宇維修。 參與自願樓宇復修試驗計劃的業主,必須符合以下四項先決條件: 大廈已有業主立案法團; 大廈的樓齡約為三十年或以上,但
-
2003年8月21日
市建局收購必發道及必嘉圍重建項目業權
市區重建局(市建局)今日(星期四)發信給大角嘴必發道╱洋松街及紅磡必嘉圍重建項目範圍內的九十名物業業主,以私人協商方式收購其物業。兩個項目的收購成本合共約二億七百萬元。 必發道╱洋松街項目自住業主的住宅物業收購價,為每平方呎實用面積二千六百七十一元;紅磡必嘉圍的自住住宅物業收購價則為每平方呎實用面積二千七百三十二元。 這兩個重建項目中的物業介乎三十五至五十年樓齡之間,市值約為每平方呎八百六十元至八百八十元。市建局的收購建議平均約為有關物業市值的三點一倍。 市建局發言人說:「市建局的收購建議是以政府的自置居所津貼政策為基礎,亦即是自住業主的住宅物業收購價,是反映類似地區一個假設為七年樓齡的重置單位的市價。」 一如先前的項目,市建局是以公開招標方式,委任七家獨立測量師行評估自置居所津貼的呎價。估值結果以加權平均的方法綜合處理,最低和最高的估值結果會被剔除,餘下的五個會順序排列,首尾兩個會乘以百分之十,第二及第四個乘以百分之二十,正中的一個乘以百分之四十,總數為百分之一百。 發言人說:「這個基礎擴闊及客觀的計算方法,在早前開展的項目中,已廣為業主所接受。」 這兩個重建項目的總發展成本約為五億一千五百萬元,包括物業收購、安置租客、建築成本及利息的開支。 有關業主會有充足時間考慮是否接納市建局的收購建議,並在六十日內給予回覆。 為了鼓勵業主在六十日內出售物業,市建局的收購建議在適用的情況下,同時提供一項額外津貼。這項津貼是協助業主支付搬遷費及重置物業所引致的不同開支。市建局會參考政府最新的搬遷津貼及綜合消費物價指數,不時檢討個別項目的額外津貼。 市建局為這兩個項目的自住物業業主提供的額外津貼,是每平方米實用面積為一千零三十元(即每平方呎近九十六元),或不少於九萬二千五百元;出租或空置的住宅物業則可得七萬七百元的額外津貼。 發言人表示:「我們
-
2003年7月15日
市建局對報章報導的回應
對於今日有報章報導,談論市區重建局的工作,市建局有以下的回應: 政府在二○○一年十一月發表的《市區重建策略》,為市建局的運作提供指引。 該份文件的第三十九段訂明:《市區重建策略》會定期予以檢討和修訂(每兩至三年一次)。 故此,該份策略文件最早進行檢討的日期,會是二○○三年十一月。市建局有責任為檢討工作進行準備,以向政府提供意見,而有關準備工作現已開始進行。 市建局會詳細檢討過往兩年來的工作經驗,並會考慮整體經濟及物業市場的情況,以及長遠來說,它們會對市區重建工作產生的影響。 市建局須要考慮的較為重要的課題之一,並不是本身的財務狀況,而是如何明智和審慎地運用財政資源,發揮最佳成本效益,以履行市區重建的使命。 現時市建局仍在綜合整理意見的初步階段,以供政府考慮,至今未有任何定論。 不過,如果說市建局推行社區復修計劃,是一項基本的策略改變,則並不正確。《市區重建策略》已訂明,社區復修是市區重建工作的一部分;而本局一向亦認為,由於香港的市區老化問題十分嚴重,單靠拆樓重建,並不足以解決問題。故此,對於結構良好而仍可用上多年的舊樓,若果我們把它們加以復修,是明智及高效益的做法。 此外,要有效解決市區老化問題,必須倚賴整體社會通力合作。私人物業業主自願復修他們的物業,更是其中的重要一環。 因此,本局從一開始已經強調,必須採納全面均衡的4R重建業務策略,在目標區推行重建發展、社區復修,文物保育及舊區更新。 本局希望藉此機會,重申我們推行市區重建的決心,並以推行四大重建業務策略為長遠目標。
-
2003年7月15日
市區重建工程改良排污設計防沙士
市區重建局(市建局)聯同有關合作發展商,將會在四個建築中的住宅發展項目,採用經改良的排污水管設計,以保障公眾健康,防範「非典型肺炎」病毒再次擴散。 市建局規劃、拓展及文物保護委員會主席龍炳頤教授今日(星期二)在記者會上表示,市建局及有關合作發展商,將會在建築中的項目,選用兩類型改良設計的其中一種。這兩類設計是U型聚水設計和分開喉管設計。 四個住宅發展項目約共有四千三百個單位,它們將會採用其中一種設計。新設計的整體額外開支,估計約共二百萬元。 龍教授說:「相對於數以十億元計的整體發展成本,額外開支只佔很小的比例;不過,新設計將會大為提昇樓宇喉管的衛生安全水平,特別是有助防範沙士的擴散。」 政府較早時發表的調查報告顯示,由於懷疑地台排水管的U型聚水器乾涸,未能發揮隔氣作用,因此沙士病毒可能是藉著受污染的空氣,經由水廁、污水管及地台排水管,倒流入浴室。 U型聚水設計,是將洗手盆的排水管,接向U型聚水器,令到每次使用洗手盆後排出的污水,可以自動注入U型聚水器內,發揮隔氣作用。 分開喉管設計,則是獨立舖設地台排水管,令它不再與污水管連接在一起,以致受污染的空氣,再沒有機會經由污水管進入地台排水管,倒流入室內。 兩種設計的適用情況,視乎不同的樓宇設計布局而定。U型聚水設計的費用較低,每個單位約為一百五十元,但它只適用於個別類型的排水喉管系統。採用分開喉管設計的項目,每個單位的額外費用則約為五百元,適用的排水喉管系統較為廣泛。 龍教授解釋說:「兩種改良設計在理論及技術上均屬可行,至於採取何種設計,主要視乎樓宇的排水系統是否合適而定。」 市建局地區發展總監林偉能說,市建局將會聯同合作發展商,在興建中的四個住宅項目,採用新的排水喉管設計,包括荃灣市中心,堅尼地城新海旁,窩打老道╱雲南里及灣仔道╱太原街項目。 他續說:「我們計劃在將來所有的項目,都採用這些設計或更佳的改
-
2003年7月8日
市建局斥資五億一千五百萬元推行大角嘴及紅磡兩項重建計劃
市區重建局(市建局)今日(星期二)宣布斥資逾五億一千五百萬元,在大角嘴及紅磡區推出兩個重建計劃,以改善約三百三十戶共九百六十人的居住環境。 連同二零零二╱零三年度推出的八個項目,以及上周宣布與香港房屋協會合作推出的首個項目,過去十八個月以來,共有十一個市區重建項目已經開展。 今日宣布的項目分別位於大角嘴的必發道╱洋松街及紅磡的必嘉圍。必發道╱洋松街項目的發展成本約為四億四千三百萬元,其中包括近二億二千萬元將用作物業收購及安置租客。必嘉圍項目的發展成本約七千二百萬元,其中物業收購及安置租客的開支約佔三千二百萬元。 市建局一支由五十名職員組成的專責隊伍,今日開始一連三日到兩個重建區進行實地調查,以確定住戶的數目及居住狀況。 這兩個項目預計約在六年後完成。屆時必發道╱洋松街及必嘉圍項目,會各自提供一百五十二個及四十六個住宅單位,涉及的樓面面積分別約為八千五百六十和一千八百八十平方米;同時,兩者可提供的零售商舖面積,分別約為一千零七十和二百四十平方米。必發道╱洋松街項目並會提供近二百平方米的公眾休憩用地。 必發道╱洋松街重建項目的地盤面積近一千二百四十平方米,而必嘉圍項目的地盤約為二百五十平方米。市建局發言人說,這兩個地盤共有九幢樓宇,其中大部分都建於四十、五十年前,一般都相當殘舊。 這兩個項目都屬於土地發展公司,在一九九八年宣布的二十五個項目之內。市建局已經收列在五年業務綱領內,優先處理這些項目。 必發道╱洋松街項目涉及七十六個業權,而必嘉圍項目的業權則有十四個。市建局發言人說:「我們將會盡可能在短期內,按照政府的補償政策,向有關業主提出收購建議,亦即是給予自住業主補償額,是以相似地區內一間假設樓齡為七年的住宅單位的市場價為基礎。」 市建局將會在短期內,為有關業主及租客舉行一連串的簡佈會,介紹物業收購及租客安置的政策和程序。 由社工人
-
2003年7月4日
市建局與房協合作的首個重建項目
市區重建局(市建局)發言人對於香港房屋協會(房協)今日根據雙方的策略伙伴協議,宣佈開展首個市區重建項目,發表以下談話: 「市建局對於房協今日根據雙方的策略伙伴協議,宣佈開展首個市區重建項目,感到十分高興。這是雙方主席去年十二月簽訂合作備忘錄後邁出的第一步。按照這份備忘錄,房協初期會合共推行市建局七個重建項目。」 「市建局與房協共同合作,肯定會有助加快香港市區更新的步伐,為整體社會,特別是舊區的居民,在社區、環境及經濟方面,更快地帶來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