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發布
2003年
-
2003年6月20日
市建局首項舊區更新計劃登場
市區重建局(市建局)今日(星期五)宣佈,將會在上環區推行舊區更新計劃,首期工程項目命名為「上環坊」。 「上環坊」項目耗資近三千萬元,由市建局 、路政署、民政事務總署及中西區區議會攜手合辦,並得到地鐡公司、香港電車公司、運輸署、地政總署及經營康體娛樂事業的德藝會的支持。 上環是香港開埠初期,其中一個最早開發的商業區。推行「上環坊」項目的目的,是改造西港城及摩利臣街鄰近一帶,成為上環的社區和休閒活動的匯聚點。工程項目內容包括: 把歷史悠久的西港城的商場大幅翻新,成為這個項目的龍頭工程; 將西港城側的公眾休憩用地,改建成為多用途的社區活動廣場,命名為「上環坊」; 把西港城及「上環坊」附近的部分行人路擴闊和美化; 美化西港城、上環大笪地及信德中心之間的行人天橋; 重新設計附近地鐡車站通風口和電車站的外觀,使之成為有特色的景點。 市建局行政總監林中麟今日主持項目啟動儀式時表示,「上環坊」項目代表著市建局的市區重建工作,加添了新的一面。 他說:「 市建局的市區重建策略,並不限於重建發展,我們同時亦注重另外三項工作,亦即是舊區更新 、樓宇復修和文物保育。我們統稱為四大業務策略。」 他表示,「上環坊」項目開展後,市建局今年內還會為另外四個位於港島和九龍區的舊區更新項目,開始進行規劃設計工作。中長期來說,市建局更新舊區的工作,亦可望配合政府刺激本土經濟的大方向。 他向出席儀式的社區領袖和嘉賓解釋說,市建局是基於兩個原因,選擇在上環推出首個舊區更新項目的。 他說:「上環是一個極具經濟潛力的舊區,它是香港最早開發的商業區之一,當年有「香港華爾街」之稱。今日,區內仍有不少傳統及具特色的行業和食肆,以及不少著名的歷史和文化景點,包括文武廟,摩羅上街,英軍著陸據點和中山史蹟徑等。」 「同時,在過去數年,市建局已在上環區先後完成了多項重點發展項目,包括保存甚
-
2003年6月17日
市建局收購皇后大道東重建項目業權
市區重建局今日(星期二)發信給灣仔皇后大道東重建項目範圍內的業主,以私人協商方式收購其物業,業主自住的住宅物業收購價,為每平方呎實用面積三千七百三十六元。 市建局發言人表示,皇后大道東重建項目共涉及十八個業權。整項計劃的總成本開支約為一億六千萬元,其中包括約八千萬元用作收購物業和安置租客。 根據市建局較早時為皇后大道東項目進行的住戶狀況調查,重建範圍內約有四十戶家庭,共一百二十人。 發言人指出,業主會有充足時間考慮是否接納市建局的收購建議,並在六十日內以書面回覆。 市建局的收購建議是以政府的自置居所津貼政策為基礎,亦即是自住業主的住宅物業收購價,是反映類似地區一個假設為七年樓齡的重置單位的市價。 為了鼓勵業主在收購價有效期內接受收購,市建局的收購建議,在適用的情況下,同時加上一項相關費用津貼,用以協助業主支付搬遷費及重置物業所引致的各種開支。 市建局向自住物業業主提供的相關費用津貼,是參考政府最新的搬遷津貼,每平方米實用面積為一千零四十元(即每平方呎近九十七元),或總額不少於九萬六千元;出租或空置的住宅物業則可得七萬三千二百五十元的相關費用津貼。 對於非住宅物業,市建局的收購建議除了包括有關物業的市值之外,會另加一項特惠津貼。出租或空置的非住宅物業,其特惠津貼為物業市值的百分之十,或相等於其應課差餉租值的金額,以較高者為準。自用業主可得的特惠津貼,是物業市值的百分之三十五,或相等於其應課差餉租值四倍的金額,以較高者為準。 至於擁有整幢物業業權的業主,市建局會按其物業的現行用途估值,另加適用的住宅、非住宅的有關津貼;或以其重建值另加百分之五的津貼作收購價,以兩者之中較高者為準。 市建局亦會為願意出售其物業予市建局的業主,提供一項發還修葺費用計劃。此計劃適用於一九九八年一月二日,有關此項目當時由土地發展公司首次宣布重建後,在重建範圍內進行
-
2003年4月4日
更新西港城計劃下月動工
市區重建局(市建局)今日(星期五)宣佈,德藝會已經獲得西港城的管理、維修及租賃合約。 市建局較早時邀請了二十個曾經表達合作意向的機構,提交詳細建議書,以強化西港城的營運模式和活力。市建局結果一共收到三份建議書。 市建局董事會經詳細考慮後,接納市建局評審小組的建議,將合約批予德藝會。 德藝會建議將古色古香的西港城,重新設計為一所既悠閒而又懷舊雅緻的旅遊消遣場所,集文化娛樂、古典舞蹈、特色美食及珍藏精品於一身,兼具中外文化色彩。 市建局發言人說:「德藝會的建議書,明顯地較其餘的優勝。它既可以吸引更多本地及海外遊客到西港城瀏覽及購物,亦為市建局提供了可行的財務條件,一方面負責保育作為古蹟的西港城,另一方面則使西港城的營運更有經濟活力。」 發言人說:「若要西港城此類歷史建築物保持活躍的生命力,必須透過有效措施,使它重新展現社群和經濟活力,讓公眾人士享用其設施,同時也要小心保護其歷史建築及價值。新經營者的建議完全符合此項要求。」 西港城建於一九○六年,是一座經復修後保存下來的愛德華式歷史建築物。它樓高四層,總樓面面積約為四萬平方呎,其中一樓的九千七百平方呎,已經租賃與一批專門經營布疋的商戶。 西港城的營運合約自二零零三年五月一日起生效,初步為期五年,約滿後可以續期。新經營者除了負責西港城所有營運工作之外,同時會承擔它的保養維修工程。
-
2003年3月21日
市建局士丹頓街計劃呈交城規會審批
市區重建局(市建局)今日(星期五)將上環士丹頓街╱永利街發展計劃草圖,送交城市規劃委員會審批。同時,在灣仔推行的皇后大道東重建項目亦在今日宣布落實。 士丹頓街╱永利街重建計劃的地盤面積達四千四百六十平方米。當市建局獲得城市規劃委員會的批准,以及進行有關的土質勘探調查後,會將該項目發展成為商住物業,初步估計涉及的發展成本共十億元。市建局會引入「坊」的設計概念,令該項目可以有更多休憩用地及行人徑,與位於荷理活道南的「蘇豪區」,互相呼應。 重建區位於中山史蹟徑沿線。該項目將會闢建孫中山紀念公園,以紀念孫中山先生在香港的事蹟。 現時士丹頓街項目大約有四十五幢樓宇,大多建於四十或五十年代,普遍都相當殘舊。根據政府二零零一年的人口統計數字,估計約有一百八十戶家庭居住在這些樓宇內,但真正數目仍需視乎市建局的實地調查結果。調查工作今日開始,為期三日。 由於士丹頓街項目是首個根據《市區重建局條例》進行的發展計劃,因此市建局必須先後得到城市規劃委員會及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的批准,才可以開始收購重建範圍內所有八十七個業權。整個項目的物業收購及居民安置成本初步估計約為三億五千萬元,但確實數字須待調查結果而定。 市建局展開士丹頓街╱永利街重建計劃的通告,已在今日的憲報刊載。市民可於市建局位於上環的資訊中心及灣仔的地區辦事處,以及中環海港政府大樓的中西區民政事務處,查閱有關計劃的地盤平面圖及一般資料。 士丹頓街╱永利街項目所在之處饒富歷史及地方色彩,其中包括了美國公理會佈道所舊址。孫中山先生於一八八四年至一八八六年在此居住,亦曽於一八八三年在該處接受基督教洗禮。現時該處是必列者士街街市,待重建項目發展完成時,該處會成為孫中山紀念公園。另一項史蹟是前稱中央書院的皇仁書院舊址;孫中山先生曽在該書院就讀兩年。 市建局發言人說:「市建局的設計概念,將會結合這些歷史和地
-
2003年3月13日
市建局收購第一街/第二街重建項目業權
市區重建局今日(星期四)向受到西營盤第一街╱第二街重建項目影響的業主發信,以私人協商方式收購其物業。業主自住的住宅物業,每平方呎實用面積的收購價為三千一百三十七元。 市建局董事會在今日舉行的例行會議上,同意上述收購價。 市建局發言人表示,第一街╱第二街重建項目的物業收購開支約為四億六千八百萬元,共涉及二百九十三個業權。整項計劃的總成本開支則為十一億三千四百萬元,包括物業收購、安置租客、利息及發展成本。 西營盤是本港開埠初期,港島區最早發展的一個住宅區。根據市建局較早時為第一街╱第二街項目進行的住戶狀況調查,重建範圍內約有三百戶家庭,共七百五十人。 「有關業主會有充足時間考慮是否接納市建局的收購建議,並在六十日內給予回覆。」 市建局的收購建議是以政府的自置居所津貼政策為基礎,亦即是自住業主的住宅物業收購價,是反映類似地區一個假設為七年樓齡的重置單位的市價。 為了鼓勵業主在六十日內出售物業,市建局的收購建議在適用的情況下,同時包括一項額外津貼。這項津貼是協助業主支付搬遷費及重置物業所引致的不同開支。 市建局向自住物業業主提供的額外津貼,是參考政府最新的搬遷津貼,每平方米實用面積為一千零三十元(即每平方呎近九十六元),或總額不少於九萬六千元;出租或空置的住宅物業則可得七萬三千二百五十元的額外津貼。 市建局會經常檢討額外津貼的金額,並就個別項目訂定其適用的額外津貼金額。 發言人表示,「我們今日開始向業主發出收購信,信中詳細列明了我們的收購建議、測量方法及額外津貼的資料。」 此外,市建局會在短期內為住宅及商舖的業主舉行多個簡報會,解釋收購建議的細則和程序。市建局會有職員專責處理每位業主及租客的個案。居民亦可利用市建局的熱線電話2588 2333提出查詢。市建局職員會樂於解答居民的問題。 在收購和搬遷的過程中,部分居民或會遇到個人或家庭的
-
2003年3月6日
以下為市區重建局主席劉華森博士今日在香港聯青社午餐會演辭
吳會長、各位嘉賓: 過去十三年來,市區重建工作與我息息相關。我今日非常榮幸可以藉此機會,與各位分享我對市區重建的一些想法。 香港的市區老化問題日趨嚴重。目前市區內超過九千三百幢樓宇的樓齡是三十年或以上的。這個數字還會在未來十年増加一半。這批樓宇之中,大約有二千幢舊樓的問題特別顯著。它們的問題,主要是由兩方面的因素造成。首先,持有這些物業的業主,普遍都沒有認識到,需要為其物業進行定期的保養維修。此外,這批樓宇大都是在六十年代建成,當時的建築標準不及現在的嚴謹,加上當時香港面對嚴重的食水短缺問題,混凝土的質素不太理想。 政府早已留意到市區老化問題嚴重,故此在一九八八年訂定法例,成立土地發展公司。在沒有政府注資的情況下,當時的土地發展公司完全依靠合作發展商提供資金推行重建。該公司實際上與地產發展商無異。即使如此﹐今日我們在中上環見到的中環中心、新紀元廣場,以及剛完成的帝后華庭,都是值得土地發展公司引以為傲的成果。 那麼為何要成立市區重建局,取代土地發展公司?主要原因在於土地發展公司條例有關收地程序的部分存在"缺憾"。該條例的"缺憾",在於它規定土地發展公司必須以自由買賣的協商方式﹐收購重建範圍的物業。不過﹐該條法例並沒有提供一個明確的觸發機制﹐讓政府可以引用收回土地條例﹐收回未能以協商方式收購的物業。結果﹐土地發展公司徴集土地時﹐往往需要經過種種的官方和法律程序,時間十分冗長,有時更長達十二年。利息開支亦因此變得異常沉重。同時﹐物業市場周期波動所引起的風險亦因而大增。到了一九九八年,當物業市道從高峰滑落時,若果無法向發展商保證交出土地的時間,他們都不願意與土地發展公司合作推行新項目。 汲取了這些痛苦的經驗後,市區重建局在二零零一年五月成立,以取代土地發展公司。政府亦下定決心,為市建局提供更佳的條件,以履行面前艱鉅的任務。首先,政府承諾分五年注資一百億元給市建
-
2003年3月2日
市建局全新設計網頁啟用
為了配合市民對資訊需求的増加,市區重建局(市建局)的互聯網網頁已完成了全新的改革和設計,使內容更豐富和運作更方便。 市建局發言人今日(星期日)表示,由於市民對市建局多元化的工作興趣逐漸増加,因此市建局希望透過互聯網,令更多市民明白到市區重建並不單只是「拆舊樓起新樓」,而是運用多層策略,包括復修樓宇、保存歷史建築物和社區特色,以及更新社區,推動市區重建。 網頁中新添內容包括一段六分鐘的紀錄片,介紹市建局四項長遠的業務策略─重建發展、社區復修、文物保育及舊區更新。 新網頁的另一項特色,是以圖片簡介市建局的多媒體資訊中心。該中心設於市建局上環新紀元廣場的辦事處。各界團體可以透過網頁,即時預約參觀該資訊中心。 其他新增的資料包括圖片影像館,介紹市建局已經完成或正在進行的項目,以及市建局周年業務計劃及五年業務綱領的摘要。 發言人補充說:「該網頁更為實際的用途,是方便市民了解市建局的補償政策,重建項目的實施程序及詳情,以及利用電子郵件提出查詢或索取所需的資料。」 自二○○一年九月啟用以來,近十萬人次曾經瀏覽市建局的網頁,使用次數共六百二十萬次。 市建局的網址為www.ura.org.hk.
-
2003年1月23日
市建局安置單位成本調整
市區重建局(市建局)已經與香港房屋委員會(房委會)達成初步共識,對於用作安置重建項目居民的公共出租房屋單位,雙方同意訂定新的財務安排,下調安置單位的成本。 根據新的安排,市建局將會向房委會支付每個單位平均約十一萬三千四百元,以獲取安置重建租戶在市區或擴展市區的出租公屋。相對現時的安排,市建局這方面的開支會減少約百分之六十五。 雙方是經過檢討後才達致這項共識,主要是調整計算基準,用以訂定房委會因為向重建項目家庭提供出租單位而引致的假設開支。 市建局董事會今日(星期四)原則上同意這項新安排,有關執行細節仍待進一步商討。 現時,房委會同意每年向市建局提供一千個出租單位作安置之用。此項措施不會受到新的財務安排所影響。 市建局發言人說:「若果要落實重建破落舊區及開展收購工作,必須解決安置的問題。市建局對於房委會所提供的協助,深表謝意。」
-
2003年1月16日
「更生西港城地帶」概念設計比賽
市區重建局(市建局)今日(星期四)公開邀請各界人士及機構,參與「更生西港城地帶」概念設計比賽,以更生西港城毗鄰一帶為題,運用創意和構思,以吸引人流、改善景觀及活化該區。 比賽更生的範圍為上環一段的德輔道中、摩利臣街、永樂街、文咸東街、新街市街及安泰街。在這段範圍內,參賽者的設計概念同時需要就四項主要改善工程提出建議: 改善西港城南面出口的地下鐵路通風槽外貌; 改善西港城側德輔道中電車站的外貌; 擴闊及改善摩利臣街行人路;及 重新設計永樂街及文咸東街交界的休憩地方。 市建局發言人說:「西港城毗鄰一帶處於關鍵位置,對於上環區的更新工作起著決定性作用。這次比賽所引發的設計意念,或將用作區內更新工程的參考之用。這些更新工程可能由市建局、政府或其他機構負責推動。」 參賽者須於二零零三年二月十五日中午十二時之前,將建議送交皇后大道中一百八十一號新紀元廣場低座十樓市區重建局辦事處。 由市建局董事會成員、中西區區議會議員、市建局中西區分區諮詢委員會委員,以及旅遊事務署、地鐵公司及香港歷史博物館的代表組成的評判團,將會選出得獎作品。 比賽設冠、亞、季軍各一名,他們會分別獲得獎狀及獎金五千元、三千元及二千元,以示嘉許。 這次比賽由市建局主辦,籌辦委員會成員是建築署、中西區區議會、中西區民政事務處、優環長學建築設計研究中心、路政署、運輸署、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香港建築師學會、香港規劃師學會、香港電車公司、地鐵公司和香港理工大學。
-
2003年1月15日
市建局在中西區重建區成立社工隊
市區重建局(市建局)今日(星期三)與聖雅各福群會簽訂為期兩年的合約,以成立市區重建社區服務隊,協助受到重建計劃影響的中西區居民。 該支市區重建社區服務隊包括三名註冊社工,主要服務較早時市建局在中西區公佈的第一街╱第二街重建項目的居民,為他們提供實際援助及個人輔導服務。該項目估計涉及四百三十個家庭,共約一千人。 市建局地區發展總監伍展明表示,社工的專業服務工作,對於順利開展重建項目甚為重要。 他說:「舊區重建難免會引致不同問題,例如安置居民及對他們日常生活造成的影響。我們必須致力提供合適的專業服務,協助有需要的居民善用重建發展的機會,改善生活環境。」 聖雅各福群會總經理陸何錦環說,聖雅各福群會擁有豐富的經驗協助受重建項目影響的居民。憑著過往的經驗,該會將會致力為居民提供最優質的服務,尤其是需要特別關顧的長者。 重建社區服務隊獨立運作,並且會與市建局的前線職員保持緊密聯繫。 市建局早前邀請表示有興趣參與在中西區成立社區服務隊的二十五家非政府機構提交建議書。市建局董事會轄下的社區事務及公共關係委員會經詳細考慮後,同意委托聖雅各福群會成立該支社區服務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