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發布

市建局首項舊區更新計劃登場

市區重建局(市建局)今日(星期五)宣佈,將會在上環區推行舊區更新計劃,首期工程項目命名為「上環坊」。

「上環坊」項目耗資近三千萬元,由市建局 、路政署、民政事務總署及中西區區議會攜手合辦,並得到地鐡公司、香港電車公司、運輸署、地政總署及經營康體娛樂事業的德藝會的支持。

上環是香港開埠初期,其中一個最早開發的商業區。推行「上環坊」項目的目的,是改造西港城及摩利臣街鄰近一帶,成為上環的社區和休閒活動的匯聚點。工程項目內容包括:

  • 把歷史悠久的西港城的商場大幅翻新,成為這個項目的龍頭工程;
  • 將西港城側的公眾休憩用地,改建成為多用途的社區活動廣場,命名為「上環坊」;
  • 把西港城及「上環坊」附近的部分行人路擴闊和美化;
  • 美化西港城、上環大笪地及信德中心之間的行人天橋;
  • 重新設計附近地鐡車站通風口和電車站的外觀,使之成為有特色的景點。

市建局行政總監林中麟今日主持項目啟動儀式時表示,「上環坊」項目代表著市建局的市區重建工作,加添了新的一面。

他說:「 市建局的市區重建策略,並不限於重建發展,我們同時亦注重另外三項工作,亦即是舊區更新 、樓宇復修和文物保育。我們統稱為四大業務策略。」

他表示,「上環坊」項目開展後,市建局今年內還會為另外四個位於港島和九龍區的舊區更新項目,開始進行規劃設計工作。中長期來說,市建局更新舊區的工作,亦可望配合政府刺激本土經濟的大方向。

他向出席儀式的社區領袖和嘉賓解釋說,市建局是基於兩個原因,選擇在上環推出首個舊區更新項目的。

他說:「上環是一個極具經濟潛力的舊區,它是香港最早開發的商業區之一,當年有「香港華爾街」之稱。今日,區內仍有不少傳統及具特色的行業和食肆,以及不少著名的歷史和文化景點,包括文武廟,摩羅上街,英軍著陸據點和中山史蹟徑等。」

「同時,在過去數年,市建局已在上環區先後完成了多項重點發展項目,包括保存甚具歷史價值的西港城,以及完成新紀元廣場和皇后街的重建計劃。此外,還有我們較早前宣布的士丹頓街重建項目。」

林先生說:「上環的舊區更新猶如畫龍點睛,它把各方面的發展,策略性地連系起來,併為一幅完整的圖畫。」

西港城的翻新工程已經展開,預計今年七月竣工。至於「上環坊」及周邊環境的美化改善工程,約在兩年內完成。

西港城與「上環坊」將會為社區提供全新的重點活動場所,可以舉行各式各様的露天表演、慶典、社區活動和文娛推廣活動。

市建局的分區諮詢委員會較早時舉辦了社區工作坊,市建局亦舉行了「更生西港城地帶」概念設計比賽,廣泛諮詢各界人士的意見。「上環坊」的設計意念,糅合了其中的寶貴意見。概念設計比賽的優勝參賽者,在今日的典禮中,獲頒發奬項。

啟動儀式的主禮嘉賓有:市建局中西區分區諮詢委員會主席賴錦璋、市建局社區事務及公共關係委員會主席林貝聿嘉、市建局行政總監林中麟、中西區區議會主席胡楚南、中西區民政事務專員黃保華、路政署副署長黃志強、中西區區議會旅遊事務暨推動本土經濟小組主席甘乃威和博藝會主席陳裕光。

當第一期工程完成後,市建局會構思第二期更新工作的可行性,考慮範圍可能會擴展至摩羅上街,水坑口街,文咸西街和新街市街一帶。

「上環坊」的徽誌為一四方形的設計,與「坊」的意念,互相呼應。圖中的羅盤圖案,寓意昔日來自東方的南北貨,與西方的文化建築,在此匯聚。至於羅盤周邊的圓形,則代表更新項目會帶來源源不斷的動力,促進區內的社會經濟活動,由近至遠。

 

上環地區更新計劃的主要工程,除了重新設計包裝西港城之外,還包括:

A) 西港城周邊的行人路,將會重新鋪砌,以配合西港城愛德華式的建築特色。該處亦會同時加設相同風格的燈光及圓柱,以加強西港城外觀的吸引力;

B) 美化西港城出口的地鐵通風系統外觀;

C) 把摩利臣街及上環文娛中心之間的休憩用地擴闊和美化,成為多用途的社區活動廣場 ─「上環坊」;

D) 把連接西港城及上環大笪地的行人天橋加以美化;及

E) 修飾德輔道中電車站,以配合西港城的格調。

畫家筆下的地鐵通風系統經美化後的新貎。西港城南面入口前的空地可進行社區活動,藉此増加人流,帶旺社區。

「上環坊」的地磚以羅盤為設計圖案,寓意昔日來自東方的南北貨,與西方的文化建築,在此匯聚。此外,羅盤亦會為附近特色建築的位置,提供座向指引。

現時位於摩利臣街及永樂街交界的休憩用地將會擴大和美化,成為多用途的社區活動廣場-「上環坊」。

連接西港城與上環大笪地的行人天橋會加以美化,配合西港城的建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