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行政總監網誌《摯誠.志成》

以多元化手法更新「龍城」區 冀成為全球「最型格社區」之一 擦亮「最佳旅遊地」招牌

我在上一篇網誌提及,因應九龍城「龍城」區蘊藏豐富潮州、泰國文化,以及店舖林立的地區特色,市建局在九龍城衙前圍道/賈炳達道發展計劃(衙前圍道項目)的規劃階段,已考慮到特色商戶日後返回原區經營的安排,以強化該區的地區形象和文化特色。

然而,這只是市建局更新「龍城」區工作的一部分,因為舊區更新並非只有樓宇重建,還需結合樓宇復修保育和活化的工作,才能整體改善已建設環境和提升居民的生活。而保育活化的工作,亦不限於保存歷史建築物「硬件」,更可利用多元化手法,彰顯歷史文化和街道特色,以呈現地區的人文風景,以及新舊融合後充滿活力的地區面貌。

為此,市建局在研究保育項目內戰前唐樓中具歷史價值建築部件的同時,亦展開「小區復修」先導計劃,協助舊樓業主復修樓宇,並資助美化大廈外觀;此外,亦開展一系列活化附近街道和後巷的工作,利用藝術創作,將文化氣息滲透區內不同地方,進一步提升當區獨有的風貌。

上環荷李活道獲評「最具型格街道」

為將工作做得更好,市建局團隊更搜集關於街道活化的案例,當中一間國際性知名旅遊媒體,最近公布全球30條「最具型格街道」的排名,香港上環的荷李活道被評為第二位。

團隊為進一步了解荷李活道以及世界各地具標誌性街道,能被評為「具型格」街道的成功之處,團隊特別為此開展專題研究,就該30條街道進行個案分析,希望將有關共通點帶入「龍城」區的市區更新計劃,達致市建局對更新此區的目標,包括(一)成為對接啟德發展區的門戶;(二)改善街道環境和提升街道活力;及(三)保留店舖林立的街道氛圍,強化「小街飲食文化區」的形象之餘,更期望將「龍城」區現有的特色及人文風景,提升至另一層次,更鮮明及更立體地展現其「型格」形象,成為遊客必到的景點。

位於澳洲墨爾本北區的大街(High Street)(左)及香港上環的荷李活道(右),被國際性知名旅遊媒體網站,評選為2024年「最具型格街道」的首兩名。(Time Out網站圖片)位於澳洲墨爾本北區的大街(High Street)(左)及香港上環的荷李活道(右),被國際知名旅遊媒體網站,評選為2024年「最具型格街道」的首兩名。(Time Out網站圖片)

據團隊分析,這些「具型格」的街道具備四大共通點,包括:滙聚特色飲食零售店舖、蘊藏歷史文化特色、交通便捷行人暢達,以及擁有多元的活力和社區活動。

依循四大方面 令龍城活力特色更鮮明立體

就此,我和團隊探究,如何在九龍城的更新工作上,針對上述共通點,強化當區一直以來擁有的條件和潛力,並補足缺乏的方面,從而提升社區的多元活力和吸引力,在改善舊區環境之外,更促進地區經濟及旅遊發展,甚至成為香港的地標。

參考成功經驗後,團隊認為「龍城」區內充滿潮、泰文化,以及臨街店舖「成行成市」的氛圍,甚具潛力透過市區更新的不同工作,循上述四大方面,在計劃中以「型」或其同音字為基礎,逐漸將「龍城」區提升成為「型格社區」。

(一)「形」成日夜繽紛的「龍城」

「龍城」聚集了不少特色店舖,令地區無論在日與夜,都吸引到不同目的的訪客前往,或是選購食材,或是品嘗潮、泰特色佳餚。因應特色店舖聚在一起經營,才能彰顯特色和延續商圈氛圍,團隊因此在設計項目時,著重保留店舖林立的特色,強化「小街飲食文化區」的地區形象;我們更為現時於項目內經營的特色商戶提供回遷方案,鼓勵留在原區經營,令訪客日後能夠繼續前來「龍城」光顧地道和正宗的泰潮美食,和體驗在大街「行街買餸」、選購食材的氛圍。

(二)透過壁畫「營」造「打卡」位

團隊發現,被評為型格街道的個案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均有至少一幅特色的壁畫,透過藝術創作營造別緻的「打卡」位,吸引外來訪客。因此,市建局於區內推動「小區復修」先導計劃時,額外資助參與計劃的8幢大廈美化外牆,並邀請45位來自本地、泰國及外地的藝術家,提交設計建議書,為大廈繪上能夠凸顯「龍城」區歷史文化及潮、泰特色的壁畫,強化地區特色、增添活力。

團隊根據參與計劃大廈所在的位置、樓宇外牆特徵、步行路線和觀賞視點等四方面,考慮各具不同風格的壁畫設計提案後,將潮州、泰國和舊啟德機場三個主題,在大廈外牆以至地下的入口、地舖店面、招牌以及騎樓底部等位置呈現,讓走進小區街道的市民和旅客,有耳目一新的感受。

「龍城」區內樓宇和街道日後將呈現全新面貌,吸引訪客到訪及光顧特色餐廳。(設計構想圖)「龍城」區內樓宇和街道日後將呈現全新面貌,吸引訪客到訪及光顧特色餐廳。(圖左為設計構想圖 ,取材自藝術家提交的參考作品,藝術家甄選過程尚在進行中。圖右上 :城皇街,旅發局圖片、圖右下 whitebalance.oatt圖片)

首幅外牆壁畫將設置於城南道增褔樓,經過團隊與大廈的業主立案法團商議後,決定以泰國作為壁畫主題。團隊現正與法團進一步商討工程細節,預計最快於明年第二季完成。屆時,市民行經城南道或乘車經過太子道西天橋對開位置時,便可欣賞到這幅外牆壁畫藝術創作。

位於城南道增褔樓的外牆,將繪上泰國主題的壁畫藝術,市民日後途經附近時將可感受「小泰國」的地區特色。(設計構想圖)位於城南道增褔樓的外牆,將繪上泰國主題的壁畫藝術,市民日後途經附近時將可感受「小泰國」的地區特色。(圖右取自部分藝術家提交的參考作品)

為令區內大廈和街道的景觀一體化,除為大廈外牆繪畫壁畫,我們將同時在「小區復修」先導計劃內的街道進行美化工程,從而改善整體街區環境、提升街區活力。具體工作包括:

  1. 以不同顏色的地磚在行人路上拼砌出特色圖案,並運用鮮明的圖案設計,引領行人走進美化後的後巷空間;
  2. 利用主題特色設計美化街道旁的電箱;
  3. 以藍色的防滑鋼砂重鋪部分車路,以營造天空投射在地面的效果,重拾舊時居民仰望天空,目睹飛機滑過上空的回憶;
  4. 參考「舊機場航班資料顯示牌」設計,在行人路旁加設特色裝置,展示潮、泰冷知識;及
  5. 在街道兩旁安裝具潮、泰特色和飛機圖案的路牌。

團隊計劃為「龍城」區進行一系列美化工程,加入具特色設計的色箱及路牌,吸引訪客「打咭」。(設計構想圖)團隊計劃為「龍城」區進行一系列美化工程,加入具特色設計的色箱及路牌,吸引訪客「打卡」。(設計構想圖)

同時,毗連的打鼓嶺道休憩花園亦會以飛機為活化主題,呈現舊啟德機場的歷史元素。

設計團隊為打鼓嶺道休憩花園特別花上心思,營造出日與夜不同的氣氛。(設計構想圖)設計團隊為打鼓嶺道休憩花園特別花上心思,營造出日與夜不同的氣氛。(設計構想圖)

(三)「營」造暢達易行的地面空間

要感受地區散發的獨特色彩,需要走進小區感受。「龍城」區交通便利,多種公共交通可達。為了進一步提升步行體驗,項目的規劃亦設計寬闊的地面行人空間,並利用經美化的後巷連結不同街道,加強步行暢達性,工程包括將項目內的衙前塱道和南角道改劃成為寛闊的綠化行人步道;在通往啟德新區的行人隧道出口增設門戶廣場和地下廣場,連同美化後的街區範圍,接連啟德新區、沙浦道、打鼓嶺道、南角道、衙前圍道,以至賈炳達道,形成一個串連「龍城」區、集消閒、美食、感受藝術文化於一身的優質、暢達行人網絡。

(四)「凝」聚多元文化的社區力量

以上提及的三個方面主要在於提升地區的硬件設施;推動活化上還需要為地區注入人氣和活力。這方面便需依靠多元的活動來促成。

為此,項目擬建的兩個廣場,可以讓地區團體在特別日子及節日,舉辦傳統節慶及富地區文化特色的活動,強化「龍城」區的種族共融特色,提升「人」與「地」和環境的相互交流,創造活力和地區魅力。

「龍城」區以多元化手法更新,冀令地區日後成為一個「型格社區」。「龍城」區以多元化手法更新,冀令地區日後成為一個「型格社區」。

實踐計劃需各方攜手合作

團隊在實踐計劃內容時,亦要克服不少困難。以賈炳達道公園和打鼓嶺道休憩花園活化項目為例,由於涉及改動公共設施設計,團隊需要與民政事務處、康文署、路政署、運輸署、建築署和機電工程署等多個政府部門磋商,以及修訂公園標準設施列表,才能得出一個各方認可的方案。

在美化街道的工作上,除了和不同政府部門合作,團隊更特別就方案細節徵詢兩個視障人士團體的意見,以了解不同程度視障人士就路面設計的特殊需要。經團隊周詳的考慮和與各方討論,歷時超過一年,才整合出一套既符合運輸署及路政署要求,亦不會影響大眾及視障道路使用者安全的先導設計。

此外,在執行項目的不同階段,團隊邀請了「龍城」區不同的持份者,包括區議會、地區團體、商戶和泰裔人士及藝術家等參與地區營造社區參與活動,從中吸納具參考價值和創新的意見,確保項目為社區帶來裨益符合各界的期望。

以新思路更新市區推動地區經濟

香港是一個擁有多元文化、豐富色彩的城市,不少地區蘊藏民生特色和深厚歷史文化的氛圍。然而,隨著城市發展,部分隱藏在舊區的特色,會被周遭的發展和環境轉變掩蓋,漸漸褪色。

推動市區更新,除了改善市民的居住水平,更可透過市區更新不同手法,為舊區注入活力,加強地區的獨有個性和色彩,讓其可持續發展之餘,能進一步促進地區經濟以至支援旅遊發展。

這願景不可能單靠市建局獨力完成,而是需要社會各方力量共同參與。我近日從報章看到引述港澳辦主任夏寶龍的一番話,感受很深。夏主任表示,香港旅遊業發展要「積極識變、應變、求變,多用新思路、新辦法解決面臨的問題」。我認為這番話,放在推動市區更新的工作亦然。

我期望,市建局在推動「龍城」市區更新項目,以保存和強化「龍城」區特色街道和歷史文化的新嘗試,能為香港除了荷李活道之外,增添一個「最型格」的社區。其實,團隊亦正構思連結荷李活道附近的保育活化更新項目,籌辦「藝術城蹤遊」(City Walk) 活動,讓市民和遊客體驗此區匯聚藝術、文化、歷史和民生的風貌。我將在下一篇網誌介紹有關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