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市建知多点

中环街市的玻璃「立面」

大家在经过中环街市时,会发现中环街市的的四幅墙身,唯独面向德辅道中的一面,换上具通透感的玻璃墙身,与其他部分截然不同?

中环街市是香港重要的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例子,其一重要特色是流线线条。中环街市保育「特徵元素」中,包括了面向租庇利街及域多利皇后街的立面外墙,而面向德辅道中的外墙,则牵涉不同的考虑。

1939第四代中环街市於1939年建成。(图片由发展局提供)

在90年代初,因应政府兴建「中环至半山自动扶手电梯」,以疏导上落中环至半山的交通,将中环街市纳入为贯穿扶手电梯至电车路行人通道的一部分,以方便上班族来往半山及中环核心地段。配合工程需要,中环街市面向德辅道中的一面立面外墙需被拆卸重建,所以之后市民常见已被改建的外墙,其实并非1930年代的原建筑立面。

1989中环街市改造成半山自动扶手电梯系统的一部分,面向德辅道中的立面被拆卸,并加装由地面至二楼的扶手电梯、升降机、楼梯及公共洗手间等设施;部分档位被拆后用作商铺及公共通道。(图片由郑宝鸿先生提供)

单就这个立面而言,其现存结构之历史价值相对不高,「城中绿洲」社区谘询委员会并无将它纳入需要保育的「特徵元素」之中。市建局团队经详细研究及了解有关立面的建筑背景后,决定将之改造以配合活化工程,改为并还原最初之流线型形态及具备原先横向窗户比例和线条之玻璃幕墙,以突显「新旧分明」。

香港建筑师学会古迹及文物保育委员会前主席梁以华指出:「关於面向德辅道中电车路一面的立面,早期的研究文件提到,这部分是『假』的,其实正确来说不是说『假』,而是指这部分曾经拆卸重建。因此这部分我认为这立面的实物其实是不值得保留,反而其原先设计的形态是值得保留。」他解释这手法是彰显「特徵元素」的设计概念,而非盲目保留一项曾经拆改的现存实物。现时活化后中环街市此部分立面已转化为玻璃幕墙,不但还原了最初的形态,最重要重建的部分更重新接驳桥面,回复以往的社会功能。

G中环街市面向德辅道中的一面,换上具通透感的玻璃墙身。

负责活化项目的建筑师吴永顺表示,建筑物外墙采用了1930年代流行的流线型建筑风格,窗顶檐蓬突显的横向线条。他指出,此做法是让市民可以清楚区分历史建筑和新建部分,不致混淆,而新建的玻璃幕墙亦有横向线条延续至建筑本身,符合原来的包浩斯风格,同时玻璃幕墙亦增加通透性和采光效能,更能突显人的流动。

至於面向租庇利街及域多利皇后街的立面,团队复修外墙饰面时,注意到表层油漆底下残留着一层层於不同年代使用的米黄、白、灰等多种颜色的饰面。吴永顺说立面的油漆方面,专家深入分析各层残留饰面的颜色和物料,再翻查不同年代大楼的旧照片作比对及反覆研究,工作人员经过配对,最终找到1939年中环街市原有的米黄色调,并为中环街市大楼重新涂上当年色彩,重塑建筑物当年的历史原貌。

indoor中环街市第二期活化部分,预计於2022年第三季在相关复修工程完成后投入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