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专题故事

苏彰德眼中的中环街市∶活化多元  聚人创新

现时伫立於中环核心地带的中环街市大楼於1939年落成,是本港二战前面积最大、设备最先进的街市。有266个档户的中环街市,既售卖柴米油盐等生活所需品,亦有马肉、龙趸皮等「刁钻」食材,吸引港岛居民以至富商或其家仆到来搜罗商品,每日人潮如鲫。

然而,随时日流转,中环街市日久失修,终在2003年停运。正当大众以为中环街市完成历史任务而「退役」,行政长官於2009年施政报告委托市建局活化中环街市大樓。经过12年,中环街市於去年8月重新开幕。

经保育活化后的中环街市大楼保留了其历史建筑特色,市建局和合作营运伙伴华懋携手活化,实践「亲」、「动」、「融」三个主题元素,在活化过程中,加入新元素及多元化的餐饮、零售、STEAM学习设施,并成为支持初创公司的基地,保留了中环街市「作为市民购物点的传统功能」,同时亦新增开放公共空间让市民在中环这商厦林立的地区,觅得一片「城中绿州」作休憩或娱乐的「社区聚脚地」。

DS2古物谘询委员会主席​苏彰德赞扬市建局给予中环街市新生命,成功吸引不同类型访客。

中环街市的新生命

「新的打卡点,相信中环街市是排第一。」本是摄影发烧友的古物谘询委员会主席苏彰德笑言,自中环街市去年8月重开后,他留意到参观过中环街市的,无论是身边朋友、古物谘询委员会成员,或社交媒体上的留言,对中环街市均众口皆碑。

CM中环街市经过保育活化后,去年8月第一阶段开放,成为中环购物休闲新地标。

「作为摄影爱好者,中环街市有很多值得拍摄的题材,除了经常被『打卡』的水磨石楼梯、窗外白鸽的踪影,『包浩斯风格』的对称的立面更是建筑师朋友必影的地方。」自2021年8月中环街市试业,苏彰德已到访多次,每一次都可以发掘中环街市不同的特色。

活化后的中环街市成为市民参观、购物的新地标,继续在中环与市民一起见证城市发展。苏彰德称:「以往百多年中环街市都是以一个传统街市的形式出现,但现代中环这地方已不需要它再以这形式存在。既然要保留中环街市,便一定要给它一个新生命。」

保育建筑物与人的互动

位於现址的中环街市自1939年落成以来,是市民购物的中心点,每日熙来攘往、肩摩毂击,而复修活化后的中环街市自去年8月重开以来,每日人流如鲫。就成功原因,苏彰德认为是这历史建筑物符合活化最重要一点—「聚到人」∶「人是活化历史建筑最重要的元素。」

GS苏彰德认为,中环街市的水磨石楼梯(图)、窗外的白鸽等,都是值拍摄的题材。

作为中环新地标,就吸引人流而言,中环街市地利之宜得天独厚∶位於中环核心、毗邻港铁香港站、中环站。苏彰德说,交通方便容易吸引人流,但活化策略才是最重要∶「多元化、地点、软件配套及空间灵活是中环街市成功要素。」苏彰德分析,在市建局的招标要求下,活化后的中环街市除了要提供公共空间,亦需要向大众提供多元化的体验,包括购物、用餐,营运机构亦安排参观街市等公众活动,传承了中环街市本土亲民的特徵∶「不论访客年龄背景,都有合适他的活动、餐厅,(中环街市内)很多都是香港品牌、小店,今时今日的香港人会觉得重要,因有一个地方代表香港品牌,也属於另类创新,保育活化和创新不能分开。」

俗语「过了这个村没有这个店」,意指要「把握时机」,亦带出店铺位於地区的独特性、货品具本土特色是吸引消费者的原因之一,亦延续社区可持续发展。香港个别大型商场的店铺被诟病为「清一色」,缺乏个性。反观现在的中环街市,苏彰德说除了内里的店铺饶富本土特色,中环街市更为香港品牌及初创企业提供小试牛刀的机会∶「在中环区提供相宜的租金,一些小店、初创企业经营,他们以往从没有想过在中环可以有自己的地方,令他们梦想成真……市建局的营运模式和一般发展商不一样,赚钱不是他们营运目标,这样很重要。」

Stall中环街市内不同店铺的货品,都具本土特色,是吸引消费者的原因之一,亦延续社区可持续发展。

除地点、店铺种类以外,中环街市自2021年8月试业以来,经常举办不同类型的活动以及不同主题的展览供市民参与∶既有导赏团介绍中环街市建筑特色、历史及设计;亦有关於创业、智慧城市等展览;还有机械人大赛、音乐表演等不同活动。苏彰德对中环街市的印象是「空间灵活」,他认为中环街市每次活动内容不一,其场地布置、摆设亦截然不同,予人新鲜感。既能吸引未曾到访的市民一探究竟,亦给予曾经参观的市民多一个理由故地重游。中国胜境西湖获诩为「风光不与四时同」,在苏彰德眼中,中环街市的风光,日与夜已有不同∶「早上可能较多长者;下午有很多年轻人喝咖啡;相信很多中环上班的人,晚上又会到来,是另外一番景象。」汇聚新知旧雨,中环街市回复昔日门庭若市的场面,与邻近建筑物相映成趣。

1苏彰德认为中环街市灵活运用空间,提供不同种类活动,予人新鲜感,能吸引不同年龄层的市民探个究竟。

中环街市与周边古建筑的连动

中环街市邻近大馆、PMQ元创坊等活化历史建筑。对於中环街市未来发展,苏彰德认为,作为2009年《施政报告》「保育中环」措施中较晚完成的项目,重开后的中环街市俨如保育中环项目最后一块拼图∶「特别是走上荷里活道,有大馆、PMQ、浸信会、文武庙,其实全部都在这里(中环)。这是保育中环主题,我觉得保育中环项目中,开放中环街市好重要,是最后一个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而这块迟来的拼图,又需与周边不一样的拼图相契合以发挥整体效果。苏彰德建议,中环街市可延续其「点、线、面」的社区营运策略∶纵观全区,配合其他历史建筑的不同主题设计导赏路线,产生协同效应,令公众更深入理解整个中环的地区发展史,「例如大馆可以多探讨Law and Order,即法律和执法方面…而中环街市的主题是'Playground for All',究竟这个主题如何发挥,相信大家都很期待,这是中环街市的路线。大馆走当代艺术的路线、PMQ元创坊走设计的路线…我觉得可以用一些主题去串连不同的建筑物,探讨它们在社区中当时的作用、当时的角色。」

国际级保育活化成果

谈及活化保育,不少人都会提到国际标准。苏彰德认为,中环街市在谘询工作和保育特徵元素上符合《布拉宪章》和《奈良文献》等列出的重要原则,当中除了中庭、主楼梯以及街市档口等定义特徵元素得以保留,他亦欣赏中环街市是城中难得最完整的包浩斯建筑风格建筑物。

中环街市的复修保育活化成果,在2021年度「MIPIM Asia大奖」中荣获「最佳都市更新项目」金奖及「最佳翻新建筑」金奖两项大奖,并在11个组别中的亚太区金奖项目中脱颖而出,夺得「特别评审大奖」;在复修工程上亦获香港工程师学会结构分部、香港保育专案组别中获得了「卓越结构大奖」。

未来路向∶面向市民、持续谘询

民间对历史建筑的关注日增,苏彰德认为,未来中环街市的角色、功能,亦应该与民共议∶「我相信未来十年,中环街市会有不同的演变。社会在变、公众的期望亦在改变,所以未来,这种创新精神要一直延续,在不同时间再收集市民意见。在未来发展时,市民希望见到些甚么。我希望一段时间过后,我们要看看中环街市是否需要聚焦在那些东西上,营运后做中期检讨永远是正面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