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市建知多點

中環街市的玻璃「立面」

大家在經過中環街市時,會發現中環街市的的四幅牆身,唯獨面向德輔道中的一面,換上具通透感的玻璃牆身,與其他部分截然不同?

中環街市是香港重要的現代主義建築風格的例子,其一重要特色是流線線條。中環街市保育「特徵元素」中,包括了面向租庇利街及域多利皇后街的立面外牆,而面向德輔道中的外牆,則牽涉不同的考慮。

1939第四代中環街市於1939年建成。(圖片由發展局提供)

在90年代初,因應政府興建「中環至半山自動扶手電梯」,以疏導上落中環至半山的交通,將中環街市納入為貫穿扶手電梯至電車路行人通道的一部分,以方便上班族來往半山及中環核心地段。配合工程需要,中環街市面向德輔道中的一面立面外牆需被拆卸重建,所以之後市民常見已被改建的外牆,其實並非1930年代的原建築立面。

1989中環街市改造成半山自動扶手電梯系統的一部分,面向德輔道中的立面被拆卸,並加裝由地面至二樓的扶手電梯、升降機、樓梯及公共洗手間等設施;部分檔位被拆後用作商舖及公共通道。(圖片由鄭寶鴻先生提供)

單就這個立面而言,其現存結構之歷史價值相對不高,「城中綠洲」社區諮詢委員會並無將它納入需要保育的「特徵元素」之中。市建局團隊經詳細研究及了解有關立面的建築背景後,決定將之改造以配合活化工程,改為並還原最初之流線型形態及具備原先橫向窗戶比例和線條之玻璃幕牆,以突顯「新舊分明」。

香港建築師學會古蹟及文物保育委員會前主席梁以華指出:「關於面向德輔道中電車路一面的立面,早期的研究文件提到,這部分是『假』的,其實正確來說不是說『假』,而是指這部分曾經拆卸重建。因此這部分我認為這立面的實物其實是不值得保留,反而其原先設計的形態是值得保留。」他解釋這手法是彰顯「特徵元素」的設計概念,而非盲目保留一項曾經拆改的現存實物。現時活化後中環街市此部分立面已轉化為玻璃幕牆,不但還原了最初的形態,最重要重建的部分更重新接駁橋面,回復以往的社會功能。

G中環街市面向德輔道中的一面,換上具通透感的玻璃牆身。

負責活化項目的建築師吳永順表示,建築物外牆採用了1930年代流行的流線型建築風格,窗頂簷蓬突顯的橫向線條。他指出,此做法是讓市民可以清楚區分歷史建築和新建部分,不致混淆,而新建的玻璃幕牆亦有橫向線條延續至建築本身,符合原來的包浩斯風格,同時玻璃幕牆亦增加通透性和採光效能,更能突顯人的流動。

至於面向租庇利街及域多利皇后街的立面,團隊復修外牆飾面時,注意到表層油漆底下殘留着一層層於不同年代使用的米黃、白、灰等多種顏色的飾面。吳永順說立面的油漆方面,專家深入分析各層殘留飾面的顏色和物料,再翻查不同年代大樓的舊照片作比對及反覆研究,工作人員經過配對,最終找到1939年中環街市原有的米黃色調,並為中環街市大樓重新塗上當年色彩,重塑建築物當年的歷史原貌。

indoor中環街市第二期活化部分,預計於2022年第三季在相關復修工程完成後投入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