裕民市集開業 在裕民坊傳承觀塘小販文化
從物華街臨時小販市場,到過渡性質的同仁市集,再到現已開業的全新永久小販場地-位於裕民坊內的裕民市集,一眾觀塘小販商歷經兩度搬遷並參與其中,一同見證觀塘重建的歷史。有一直紮根觀塘的資深小販直言,比起物華街鐵皮小販檔的日曬雨淋,裕民市集更乾淨,有冷氣的環境亦更舒適。檔販們都期望,能與整個觀塘區一起,在裕民市集展開新里程,將這區獨特的小販文化及人情味,傳承下去。
「我在觀塘做小販做了30多年,從物華街到同仁市集,從大人衫到轉賣細路仔衫,像這種日本製嬰兒衫,比起百貨公司平足10多20元,好多客人幫仔女買完,現在都回來找我,幫孫仔孫女買。」其中一位檔販、裕民市集販商協會主席梁陳少卿(少卿姐)搬到裕民坊新市集兩個多月,不少幫襯多年的熟客都繼續回來光顧,加上現在檔口的環境比以前改善多了,令她感到欣慰。
少卿姐見到一班熟客回來光顧,在更佳的環境下購物,感到欣慰。
舊街坊專程幫襯聊天 珍惜獨有人情味
少卿姐直言,一直都在觀塘做生意,某程度因為顧客的窩心。訪問期間,少卿姐不時與熟客打招呼,有客人專程前來購物兼聊天,相信這就是每每在重建發展過程中,讓人依依不捨的社區人情味。不過,社會需要進步,少卿姐也慶幸現在毋須再經歷從前在物華街擺檔的光境,「物華街檔口靠自己搭簷篷擋雨,落大雨時不敢收檔,因為要留意哪處漏水,然後自行修理。」
「我感到市建局團隊是真心真意幫助我們這班小販,例如舉辦導賞團、推出消費優惠券等,增加人流,在多方面亦都願意聆聽小販的意見。」少卿姐認為,如今小販生意不及從前在物華街年代,其實受很多因素影響,與網上購物、過去一年多的疫情都有關係,她自己選擇要與時並進,除了留意潮流,了解市場流行的嬰幼兒用品,亦增加八達通、支付寶等電子支付方式,滿足新生代客人的需求,期望未來生意會越來越好。
小販與市建局團隊關係密切,源於過去多年市建局積極推廣及提升裕民坊內小販市集環境。從物華街遷至臨時的同仁市集,市建局多次為市集舉辦推廣宣傳,例如向鄰近屋邨寄發傳單、派發現金券等,吸引人流及顧客。即使是過渡性質,市建局為同仁市集增設門楣及加添大型橫額吸引顧客,亦加裝送風機及預處理鮮風系統,改善市集環境。
裕民市集於 4 月 2 日正式開業,重置前物華街及協和街小販攤檔。
市建局企業傳訊部負責社區發展的同事,多年來與小販保持密切溝通,盡力跟進他們對市集設施、環境、推廣等多方面的訴求。
與觀塘區小販同行
一直協助小販的市建局企業傳訊部社區發展助理經理劉俊業(Edmond)分享道,從最初常常被小販包圍着提出各種訴求,到今天被小販的笑容包圍着訴說着各種趣事,這種成功助人的滿足感支持着繼續工作,「裕民市集開幕後,其中一位從前常常提出各種訴求的小販,現在每次見到我也笑臉迎人,這些都推動我們整個團隊繼續做好地區溝通工作。」
市建局企業傳訊部社區發展經理梁靄玲(Karen)亦分享道,過去多年為觀塘小販們,都是24/7隨時候命,經常收到小販們林林總總的意見或求助,團隊均盡全力跟進。
紥根觀塘50年 價廉物美文具照顧數代學生
Karen與Edmond經常聯繫以收集意見的,還有紮根觀塘近50年、三度搬遷攤檔的「海記文具」東主勞國坤(海叔),他分享道,「我今年80歲,原本都想過退休了,但市建局團隊跟我說,這個有機會是全東南亞最靚的小販市場,希望我這個在觀塘區『資歷』深厚的文具店,可以繼續成為裕民市集的一員。」
「以前在物華街檔口,打風會漏水,之前更試過簷篷著火。」海叔仍然記得當年鄰舖用木條固定帆布防水,未知是否舊樓住戶亂拋煙頭,令簷篷帆布著火,當年還年輕的他,最終自行救火才幸保不失。
觀塘區內文具店不多,海叔的經營之道一直是以價廉物美取勝,文具售價較坊間一般商店便宜一截,就連場內很多小販檔主,都是海記的顧客。
踏入裕民市集,大家會感受到觀塘小販攤檔的傳統氣息,舊區的老街坊、人情味並無因重建而消失,相反重建發展帶來的新設施配套,有望令這傳統的小販產業文化,繼續傳承下去。
在觀塘經營了 50 年,海記文具至今仍深受小朋友歡迎。
新的裕民市集位處裕民坊,取代從前的鐵皮檔,在更理想的環境傳承小販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