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建築的無限可能 青年領袖的「市區更新」初體驗
「開始時,我對『市區更新』毫無概念。現在計劃完成,回頭再想這四個字,我看到的是古與今的平衡——如何讓社區歷史古蹟追上時代步伐,但又不任由發展影響舊有味道,兼且向公眾傳遞箇中價值?」就讀中五的周傑鋒說:「原來真不容易。」
來自東華三院黃笏南中學的周傑鋒同學及其團隊,早前參與市區重建局(市建局)與東華三院合辦的「青年領袖計劃」並勇奪獎項,對市區更新工作自是有深刻體會。為更了解市區重建,從去年十月開始,一班同學便參加了不同的導賞和實地考察活動,以及出席領袖培訓工作坊等。學成後,團隊遂發揮創意,為灣仔舊區的保育活化項目「茂蘿街七號」構思一個既兼顧歷史建築特色和周邊社區環境,又能促進長幼共融和社區連繫的市區更新方案。
「到埗時最擔心去錯地方。聽說這叫『綠屋』,沒想到髹成一片白,舊有韻味保留得真好,特別是陽台和廚房。那些觸得到的瓦片和木樑,跟歷史博物館的複製品是兩回事。」這是周傑鋒第一次來訪的感受,至於同組拍檔張綽諾卻是重遊舊地,因他早幾年曾到場參觀「老夫子漫畫作品展」,「那次為的是看展覽,對歷史建築興趣不大。這次重訪,我開始從另一個角度去看它,想像過去人們真實生活的痕跡,也特別喜歡加建的玻璃幕牆結構,新舊交融。」
如何令年輕人結連舊建築?
這啟發他們從本位出發思考:怎樣才能令年輕人對舊建築產生興趣?
周傑鋒說:「我曾經以為古蹟只能成為博物館,聯想到文物呀名畫呀那些,這也是很多人的刻板印象。但時至今日,我們必須把舊建築結合商業和社區用途,方能吸引年輕一代,因為他們不會單單為了歷史而去看舊建築,而是為了那兒有自己想做兼有fun(樂趣)的活動。年輕人到來,歷史價值才有機會推廣。」張綽諾補充:「命名也很重要,要合潮流。年輕人一聽到『博物館』三個字,已經沒興趣了。」
學生實地考察「茂蘿街七號」,深入了解保育和活化歷 史建築的挑戰。
保育活化項目融入了一項天橋設計,是考察「茂蘿街7號」新舊交融的最佳視點。
周傑鋒和張綽諾(後排左一 及左二)與獲獎的東華三院 黃笏南中學團隊合照。他們 說,「青年領袖計劃」拉闊 了他們對市區更新的想像。
疫情為今年的「青年領袖計劃」帶來很多挑戰,包括無法親身訪問舊區居民。幸好人人家中都有「寶」——身邊的長輩們,每個「寶」都留下了一些昔日香港的生活印記。於是同組15位同學都有同一個任務:回家找自己的長輩傾談,請他們把自己的香港故事娓娓道來,並且分享對舊建築發展的意見。「嫲嫲告訴我,當年她是游水偷渡來港的,從那麼遠的地方來,真艱辛,很有毅力!」張綽諾稱:「說實在,自己從前也不太會聆聽長輩,因為智能手機太吸引了……而長輩也很少主動分享。」倒是因為參加今次計劃,同學們無形中與舊區的人和事連結起來。
一個故事換一杯茶
為此,他們以「時光.基地」來構思「茂蘿街七號」的形象,發揮想像:它既是呈現往昔生活面貌的「時光機」,也是拉近人際距離的休閒「基地」。
周傑鋒和張綽諾同是校園電視台成員,二人在限聚令下合力製作短片,以光影呈現「時光.基地」,建議活動包括:緬懷香港電影黃金時代的「舊式電影院」 ;在新舊之間重現香港傳統遊戲的「虛擬遊戲閣」;以一個故事換一杯茶、建構社區集體回憶的「故事茶室」等。這些點子,最後為團隊摘得「最Connect社區計劃」獎項。
「青年領袖計劃」由市建局與東華三院合辦,今年已是第三屆,吸引到七間學校共105位學生參加。計劃多年來注重培育青年的領袖才能,以及鼓勵他們關心社區,尤其走進舊區了解老化問題及更新工作。東華三院高級教育主任(中學教育)張業崇讚賞今年的得獎作品從人本角度出發,多元兼具創意。他認為「青年領袖計劃」是難得機會,讓同學了解市區更新理念之餘,還引領他們走進社區,聆聽長輩,以創意思維和團隊精神為社區解難。
東華三院高級教育主任(中學教育)張業崇。
同學們一起參與領袖培訓工作坊。
「當中一個關鍵元素是有情境的教育。這不同於各種校內活動和興趣班,也不同於一場辯論比賽。它鼓勵同學走出學校,面向不同的社群,從而了解在地文化,思考怎樣重建才能為社區帶來最有意義的改變。而且計劃設計兼具起承轉合,從開始的訓練到最後的口頭報告,歷時幾個月,必須學習堅持,以毅力完成作品。」張業崇說:「疫情下,又更考驗學生的彈性了。」
「青年領袖計劃」明年將新加入兩間學校,鼓勵更多同學參與,像兩位得獎同學那樣拓闊對市區更新的想像。周傑鋒說:「『茂蘿街七號』打破了我對活化的刻板印象:古蹟不只能成為博物館,還有很多可能。」張綽諾則道:「活化就是為舊建築注入新元素,承傳文化,讓新與舊並存而且融合的工作。」
專題報告日上,由東華三院行政總監蘇𧙗安先生(上圖右) 及市建局行政總監韋志成先生(上圖左)組成的評審團,透 過視像會議,與學生互動交流(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