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城泰语义诊 即时传译冲破语言障碍
九龙城一直有「小泰国」的称号,全港五万名泰裔人士,每三人便有一人在九龙城居住或工作。市建局近年在区内推动市区更新工作,在去年开始组织「泰人服务队」,除了在与重建相关事宜上提供泰语传译和泰文翻译支援,为泰裔居民和商户提供准确和及时的泰文资讯外,更为他们提供多元化社区支援服务,包括筹办有泰语传译的义诊。「泰人服务队」为泰裔居民提供有泰语传译的义诊服务。
语言问题成融入隔阂
市建局於去年五月启动衙前围道/贾炳达道发展计划后,与在「龙城区」服务泰裔居民多年的基督教宣道会香港区联会辖下的「泰人恩福服务中心」合作,组织「泰人服务队」,担任市建局与泰人社群的沟通桥梁,并致力支援泰人的身心灵健康。
负责统筹「泰人服务队」的中心社工黎悯灵姑娘表示,本港泰裔人士多从事饮食、家庭佣工、按摩等行业,日积月累下,筋骨多有劳损,但当有需要寻求专业的医疗服务时,却会因语言不通造成障碍。
中心负责人黎李翠玲进一步解释,很多泰裔人士因为不谙广东话或英语,与医护人员沟通时出现「鸡同鸭讲」的情况,未能准确说出病情或理解医学名词。医生较难就病情提出较深入提问,致问诊结果较为表面,不能对症下药。她称,这情况在医疗方面十分明显,甚至有时会耽误病情。
市建局扩展义工队服务
有见及此,针对泰人求医时言语不通的问题,在市建局的支援下,「泰人服务队」筹办了提供泰语即时传译的义诊服务,囊括中西医及物理治疗师,「泰人服务队」服务大使会在场担当沟通桥梁,为医生及到诊者作即时传译。
首次义诊服务於今年五月展开,并於七月下旬举办了第二次服务日,合共有183人参与。刚过去的一次义诊日,共有五位注册西医及中医提供义诊服务。义工和护士会先为参加者完成基本身体检查,如计算BMI、量血压及血糖,其后会由西医问诊,为病人提供专业医学意见,如有需要会转介他们至合适的专科,以免延误病情。除注册西医外,同场亦有注册中医师,为病人望闻问切开出药方。
黎李翠玲续指,首个义诊服务日安排了物理治疗师驻场,透过专业手法协助参加者纾缓关节痛和不适感,并教授复康运动和职安健知识,大受在餐厅工作的泰裔人士欢迎,未来会再安排。
现场有中医师问诊服务。
义诊医生:即时传译提升诊症精准度
钟耀堃医生是参与义诊的西医之一。本身在公立医院工作的他,从日常工作中,亦见到不少少数族裔因面对语言问题,阻碍诊断进度。他说:「很多时候医生问他们明不明白,可能怕麻烦还是什么,病人会说明白,其实他们根本听不懂。」
钟医生表示,政府其实有传译服务安排,但都要事先申请,安排亦需时。因此,他建议少数族裔前往求诊时,最好与精通广东话的亲友同行,一来病人会感到较安心,二来有助诊症,「很多时候要到会诊时才知道语言问题,病人听不明白又白走一趟。」
他说这是他首次参与有传译员协助的义诊服务,认为大有帮助,「病人对身体状况的表达更精准,我的诊断亦更能对症下药,而且求诊者比较愿意表达,因为觉得有明白他们的人在场。」
义诊西医钟耀堃医生本身在公立医院工作。
「阿妹」来港十年,任职家庭佣工,平日需要照顾一名婆婆。她表示日常家务工作使身体积累不少劳损,例如膝头痛,上落楼梯或拿取重物有关节痛等,但却甚少专程就医。今年五月她参与第一次身体检查时,驻场的物理治疗师教导她正确的家居工作姿势,亦教导她纾缓痛症的方法,令其关节痛问题减少不少。阿妹表示,知道义诊提供中医问诊,平见亦见照顾的婆婆煲中药服用,相信中药有其功效,因此今次除西医外,亦有谘询中医师意见,希望进一步调理身体。
来港五十多年的陈婆婆年近八旬,现居於粉岭,不时都会到九龙城参与「泰人义工队」活动和服务,与同乡联谊。陈婆婆忆述初来港时语言不通,很多方面都困难重重,幸得香港人丈夫帮忙。即使陈婆婆现时能听讲广东话,但她认为不少居港泰国人对广泰两语传译服务需求殷切,特别是医疗方面,较难清楚了解病情。
平日陈婆婆前往政府诊所求诊较多,但由於病人众多,医生较难花长时间解释病情,在义诊日中,她接受了身体检查,以及中医把脉。她表示医生提供了不少养生建议。该服务让她按时得悉身体状况,感到安心。
泰国华侨陈婆婆(左):「平日睇政府医生好快睇完,呢度啲医生好细心,可以慢慢清楚解释病情!」;家庭佣工「阿妹」(右):「上次物理治疗师教我做简单运动纾缓关节痛真系有用!」
市建局与「泰人恩福服务中心」商讨后,计划在今年度「泰人服务队」新增多项服务,包括个人及家庭辅导服务,全面支援泰人的身心灵健康。「泰人服务队」将持续扩大服务范围,继续透过免费家居维修服务、义诊服务、协助筹办泰国文化活动等,加强维系九龙城泰人社区网络,以及承传「龙城」社区独有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