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城泰語義診 即時傳譯衝破語言障礙
九龍城一直有「小泰國」的稱號,全港五萬名泰裔人士,每三人便有一人在九龍城居住或工作。市建局近年在區內推動市區更新工作,在去年開始組織「泰人服務隊」,除了在與重建相關事宜上提供泰語傳譯和泰文翻譯支援,為泰裔居民和商戶提供準確和及時的泰文資訊外,更為他們提供多元化社區支援服務,包括籌辦有泰語傳譯的義診。「泰人服務隊」為泰裔居民提供有泰語傳譯的義診服務。
語言問題成融入隔閡
市建局於去年五月啟動衙前圍道/賈炳達道發展計劃後,與在「龍城區」服務泰裔居民多年的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轄下的「泰人恩福服務中心」合作,組織「泰人服務隊」,擔任市建局與泰人社群的溝通橋樑,並致力支援泰人的身心靈健康。
負責統籌「泰人服務隊」的中心社工黎憫靈姑娘表示,本港泰裔人士多從事飲食、家庭傭工、按摩等行業,日積月累下,筋骨多有勞損,但當有需要尋求專業的醫療服務時,卻會因語言不通造成障礙。
中心負責人黎李翠玲進一步解釋,很多泰裔人士因為不諳廣東話或英語,與醫護人員溝通時出現「雞同鴨講」的情況,未能準確說出病情或理解醫學名詞。醫生較難就病情提出較深入提問,致問診結果較為表面,不能對症下藥。她稱,這情況在醫療方面十分明顯,甚至有時會耽誤病情。
市建局擴展義工隊服務
有見及此,針對泰人求醫時言語不通的問題,在市建局的支援下,「泰人服務隊」籌辦了提供泰語即時傳譯的義診服務,囊括中西醫及物理治療師,「泰人服務隊」服務大使會在場擔當溝通橋樑,為醫生及到診者作即時傳譯。
首次義診服務於今年五月展開,並於七月下旬舉辦了第二次服務日,合共有183人參與。剛過去的一次義診日,共有五位註冊西醫及中醫提供義診服務。義工和護士會先為參加者完成基本身體檢查,如計算BMI、量血壓及血糖,其後會由西醫問診,為病人提供專業醫學意見,如有需要會轉介他們至合適的專科,以免延誤病情。除註冊西醫外,同場亦有註冊中醫師,為病人望聞問切開出藥方。
黎李翠玲續指,首個義診服務日安排了物理治療師駐場,透過專業手法協助參加者紓緩關節痛和不適感,並教授復康運動和職安健知識,大受在餐廳工作的泰裔人士歡迎,未來會再安排。
現場有中醫師問診服務。
義診醫生:即時傳譯提升診症精準度
鍾耀堃醫生是參與義診的西醫之一。本身在公立醫院工作的他,從日常工作中,亦見到不少少數族裔因面對語言問題,阻礙診斷進度。他說:「很多時候醫生問他們明不明白,可能怕麻煩還是什麼,病人會說明白,其實他們根本聽不懂。」
鍾醫生表示,政府其實有傳譯服務安排,但都要事先申請,安排亦需時。因此,他建議少數族裔前往求診時,最好與精通廣東話的親友同行,一來病人會感到較安心,二來有助診症,「很多時候要到會診時才知道語言問題,病人聽不明白又白走一趟。」
他說這是他首次參與有傳譯員協助的義診服務,認為大有幫助,「病人對身體狀況的表達更精準,我的診斷亦更能對症下藥,而且求診者比較願意表達,因為覺得有明白他們的人在場。」
義診西醫鍾耀堃醫生本身在公立醫院工作。
「阿妹」來港十年,任職家庭傭工,平日需要照顧一名婆婆。她表示日常家務工作使身體積累不少勞損,例如膝頭痛,上落樓梯或拿取重物有關節痛等,但卻甚少專程就醫。今年五月她參與第一次身體檢查時,駐場的物理治療師教導她正確的家居工作姿勢,亦教導她紓緩痛症的方法,令其關節痛問題減少不少。阿妹表示,知道義診提供中醫問診,平見亦見照顧的婆婆煲中藥服用,相信中藥有其功效,因此今次除西醫外,亦有諮詢中醫師意見,希望進一步調理身體。
來港五十多年的陳婆婆年近八旬,現居於粉嶺,不時都會到九龍城參與「泰人義工隊」活動和服務,與同鄉聯誼。陳婆婆憶述初來港時語言不通,很多方面都困難重重,幸得香港人丈夫幫忙。即使陳婆婆現時能聽講廣東話,但她認為不少居港泰國人對廣泰兩語傳譯服務需求殷切,特別是醫療方面,較難清楚了解病情。
平日陳婆婆前往政府診所求診較多,但由於病人眾多,醫生較難花長時間解釋病情,在義診日中,她接受了身體檢查,以及中醫把脈。她表示醫生提供了不少養生建議。該服務讓她按時得悉身體狀況,感到安心。
泰國華僑陳婆婆(左):「平日睇政府醫生好快睇完,呢度啲醫生好細心,可以慢慢清楚解釋病情!」;家庭傭工「阿妹」(右):「上次物理治療師教我做簡單運動紓緩關節痛真係有用!」
市建局與「泰人恩福服務中心」商討後,計劃在今年度「泰人服務隊」新增多項服務,包括個人及家庭輔導服務,全面支援泰人的身心靈健康。「泰人服務隊」將持續擴大服務範圍,繼續透過免費家居維修服務、義診服務、協助籌辦泰國文化活動等,加強維繫九龍城泰人社區網絡,以及承傳「龍城」社區獨有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