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专题故事

茂萝街7号承载湾仔变迁印记 延续社区人、情、味

M7

豪华咖啡茶厅第三代店东何锦标(Bill),每天清晨4时便回到位於湾仔茂萝街的茶厅打点,为早市做好准备。除了打理茶厅,Bill还是一名「客串导游」,不时为到访茶厅的市民及游客,介绍湾仔的历史。

Bill的爷爷50年代创立的豪华咖啡茶厅,屹立茂萝街已超过70年。早年豪华是个绿色铁皮小茶档,连同附近克街和巴路士街的茶档,组成平民宵夜胜地湾仔「小夜市」。大半个世纪过去,昔日繁盛的「小夜市」早已成为历史,但豪华仍然留守湾仔,由铁皮档「入铺」,再扩展至「茂萝街7号」(M7)地铺,一代传一代,将香港的茶档特色文化薪火相传。

彰显地区生活面貌 承传昔日茶档文化

豪华在2013年获市建局邀请,进驻刚完成修复、现命名为M7的茂萝街/巴路士街保育活化项目。 Bill表示,没有这场及时雨,这个旧社区的传统茶档,可能已经消失了。

豪华的旧铺与M7只是一巷之隔,能容纳约50个座位。从前为了争取更多生意,不少餐厅都会在店外设置额外的枱櫈,豪华也不例外。不过,十多年前政府禁止餐厅这种做法,豪华的营业额受到影响,难以维持收支平衡;Bill的爸爸一度考虑搬离这个社区,另觅地方经营。其时,刚好M7完成复修活化,市建局邀请扎根茂萝街数十载的豪华进驻,才「留住」茶厅在原区扩展。

M7新店与旧店只有数步之距,新店的旧式唐楼木门框、充满历史感的招牌,以至店外挂著的历史照片,成功吸引了年轻人和旅客等新客源。

Bill则特别喜欢新店内经修复还原的红砖墙,觉得为豪华添上另一番风味。每当遇上新客人,他都会化身成「导游」,为客人细述湾仔历史;在Bill的介绍中,M7是湾仔历史新旧交融的地点。

新铺的装修保留了旧式唐楼木门框和经复修保育的红砖墙设计,门外亦展示了豪华第一代茶档的历史照片和旧式餐牌等,吸引不少旅客观看和光顾。新铺的装修保留了旧式唐楼木门框和经复修保育的红砖墙设计,门外亦展示了豪华第一代茶档的历史照片和旧式餐牌等,吸引不少旅客观看和光顾。

成老街坊聚脚点 发挥连系社区功能

事实上,「新旧交融、人地相连」正是市建局营运M7的目标。市建局自2021年起,以「筑动文化 · 连系生活」为发展定位,以「文化探索」、「新旧互动」、「生活体验」,以及「邻里连结」为方向,配合「地方营造」手法,希望令M7成为一座融合香港地道生活和湾仔地区传统特色、以创新手法展现新旧文化的历史建筑。要实现这个目标,租客的认同及参与,非常重要。

以豪华为例, Bill当初接手的初衷,便是希望连系街坊,重塑石屎森林中渐渐疏落的邻里网络:「好多老街坊唔系纯粹为咗食嘢、饮嘢,其实更多系为咗见一见老朋友,当呢度系一个聚脚点,而唔系一间餐厅。呢个地方有必要保留,我唔想执咗佢,否则便再无一个连结点,畀佢哋可以每日见面。所以,我先会坚持做落去,就算几辛苦都唔怕!」

豪华咖啡茶厅以一杯奶茶起家,身为第三代传人的Bill(左图左)将这款饮品开发成茶包,将父亲(左图右)的手艺,发扬光大,传承下去。豪华咖啡茶厅以一杯奶茶起家,身为第三代传人的Bill(左图左)将这款饮品开发成茶包,将父亲(左图右)的手艺,发扬光大,传承下去。

新旧互动  引领传统特色发展新方向

进驻M7后,Bill不时与市建局团队交流,探讨新的合作方向,并以M7作试验场落实创新的意念,推广茶档文化,例如参与市建局举办的手艺工作坊,以港式奶茶主题,与市民分享传统的手艺和知识;又与西班牙手工糖品牌研发奶茶味糖果。此外,他更著手研发港式奶茶包作手信,将本港地道的味道及文化传扬开去。

市建局团队以M7作为试验场,举办不同种类的交流活动和工作坊,以新形式分享传统手艺,促进新旧融合。市建局团队以M7作为试验场,举办不同种类的交流活动和工作坊,以新形式分享传统手艺,促进新旧融合。

Bill笑言:「M7就系一个咁神奇嘅地方,可以将唔同嘅嘢mix埋一齐,再启发我哋试验唔同方向,所以M7可以话系我哋同出面世界嘅一个连结点。」

香港文学舘进驻 令文学更加「落地」

M7除了成为豪华对外的一个「连结点」,亦促成了这幢保育历史建筑物内不同租户的互相交流和连系。比如今年5月底才进驻M7三楼的香港文学舘,已计划与另一经营餐饮的租户商讨合作,将文学元素融入餐具设计之中,冀使文学成为大众日常「生活体验」的一部分,令文学更加「落地」。这些新形式的合作,正正有助将文学普及化,促进「文化探索」,与M7的营运方向不谋而合。

香港文学舘营运兼市场总监于沅君(Yuki)表示,M7立足湾仔,地理位置极佳,不但是香港的中心点,亦靠近民居,让文学能够真正融入生活,成为日常生活体验的一部分,一洗文学曲高和寡的刻板印象。

Yuki表示,香港文学以城市文学为主,而湾仔作为不少作家成长的地方,是许多文学作品的灵感来源,记录了这区的人与情。她指,近年流行的文学散步让读者可代入作者写作时的感受,座落在M7的香港文学舘,正好成为湾仔区文学散步的起步点。

红砖、瓦顶、横梁 AR活现梁羽生故事场景

Yuki强调,不希望只以租客身分营运香港文学舘,而是希望将其融入M7,故在建筑设计上花尽心思。除了配合保育红砖墙的建筑特色,采用红色作设计主题色调,更以原有的瓦顶和横梁为概念,配合扩增实境(AR)科技,将武侠小说作家梁羽生的《七剑下天山》活现成「透帘栊」,将屋顶转移到手机,在房梁和瓦片掉落后,便会出现故事场景,参观人士可利用手机寻找优昙仙花的踪迹,从天山之岭走到轩尼诗道,感受梁羽生笔下的武侠梦。

香港文学舘於馆内不同位置加入互动扩增实境(AR)装置,展示的位置特意配合项目保育的屋顶房梁和瓦片元素设计,令它们融入为画面其中一部分。香港文学舘於馆内不同位置加入互动扩增实境(AR)装置,展示的位置特意配合项目保育的屋顶房梁和瓦片元素设计,令它们融入为画面其中一部分。

香港文学舘由零开始变成真实,从著手筹备、设计到成舘举办开幕展览,Yuki形容是摸着石头过河,幸得市建局团队多方面的协助,例如申请临时娱乐牌照、宣传和营运,并在装修设计提供指引,确保工程不会对建筑造成任何损害,才能将梦想实现,将香港文学之精髓及精彩带给市民。

Yuki指,文学舘期望融入M7的,不单是建筑设计,更是与街坊和社区的连结。因此,除了计划开办工作坊和儿童故事全室投影活动,定期举办「讲故事」活动让街坊参与。市建局团队亦在M7不同位置增添「漂书角」,以配合文学舘的开幕展览,吸引区内生活的居民参与文学交流,甚至以书会友,进一步将书香及文学气息灌注到这幢建筑物之中,甚至飘散到湾仔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