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專題故事

茂蘿街7號承載灣仔變遷印記 延續社區人、情、味

M7

豪華咖啡茶廳第三代店東何錦標(Bill),每天清晨4時便回到位於灣仔茂蘿街的茶廳打點,為早市做好準備。除了打理茶廳,Bill還是一名「客串導遊」,不時為到訪茶廳的市民及遊客,介紹灣仔的歷史。

Bill的爺爺50年代創立的豪華咖啡茶廳,屹立茂蘿街已超過70年。早年豪華是個綠色鐵皮小茶檔,連同附近克街和巴路士街的茶檔,組成平民宵夜勝地灣仔「小夜市」。大半個世紀過去,昔日繁盛的「小夜市」早已成為歷史,但豪華仍然留守灣仔,由鐵皮檔「入舖」,再擴展至「茂蘿街7號」(M7)地舖,一代傳一代,將香港的茶檔特色文化薪火相傳。

彰顯地區生活面貌 承傳昔日茶檔文化

豪華在2013年獲市建局邀請,進駐剛完成修復、現命名為M7的茂蘿街/巴路士街保育活化項目。 Bill表示,沒有這場及時雨,這個舊社區的傳統茶檔,可能已經消失了。

豪華的舊舖與M7只是一巷之隔,能容納約50個座位。從前為了爭取更多生意,不少餐廳都會在店外設置額外的枱櫈,豪華也不例外。不過,十多年前政府禁止餐廳這種做法,豪華的營業額受到影響,難以維持收支平衡;Bill的爸爸一度考慮搬離這個社區,另覓地方經營。其時,剛好M7完成復修活化,市建局邀請扎根茂蘿街數十載的豪華進駐,才「留住」茶廳在原區擴展。

M7新店與舊店只有數步之距,新店的舊式唐樓木門框、充滿歷史感的招牌,以至店外掛著的歷史照片,成功吸引了年輕人和旅客等新客源。

Bill則特別喜歡新店內經修復還原的紅磚牆,覺得為豪華添上另一番風味。每當遇上新客人,他都會化身成「導遊」,為客人細述灣仔歷史;在Bill的介紹中,M7是灣仔歷史新舊交融的地點。

新舖的裝修保留了舊式唐樓木門框和經復修保育的紅磚牆設計,門外亦展示了豪華第一代茶檔的歷史照片和舊式餐牌等,吸引不少旅客觀看和光顧。新舖的裝修保留了舊式唐樓木門框和經復修保育的紅磚牆設計,門外亦展示了豪華第一代茶檔的歷史照片和舊式餐牌等,吸引不少旅客觀看和光顧。

成老街坊聚腳點 發揮連繫社區功能

事實上,「新舊交融、人地相連」正是市建局營運M7的目標。市建局自2021年起,以「築動文化 · 連繫生活」為發展定位,以「文化探索」、「新舊互動」、「生活體驗」,以及「鄰里連結」為方向,配合「地方營造」手法,希望令M7成為一座融合香港地道生活和灣仔地區傳統特色、以創新手法展現新舊文化的歷史建築。要實現這個目標,租客的認同及參與,非常重要。

以豪華為例, Bill當初接手的初衷,便是希望連繫街坊,重塑石屎森林中漸漸疏落的鄰里網絡:「好多老街坊唔係純粹為咗食嘢、飲嘢,其實更多係為咗見一見老朋友,當呢度係一個聚腳點,而唔係一間餐廳。呢個地方有必要保留,我唔想執咗佢,否則便再無一個連結點,畀佢哋可以每日見面。所以,我先會堅持做落去,就算幾辛苦都唔怕!」

豪華咖啡茶廳以一杯奶茶起家,身為第三代傳人的Bill(左圖左)將這款飲品開發成茶包,將父親(左圖右)的手藝,發揚光大,傳承下去。豪華咖啡茶廳以一杯奶茶起家,身為第三代傳人的Bill(左圖左)將這款飲品開發成茶包,將父親(左圖右)的手藝,發揚光大,傳承下去。

新舊互動  引領傳統特色發展新方向

進駐M7後,Bill不時與市建局團隊交流,探討新的合作方向,並以M7作試驗場落實創新的意念,推廣茶檔文化,例如參與市建局舉辦的手藝工作坊,以港式奶茶主題,與市民分享傳統的手藝和知識;又與西班牙手工糖品牌研發奶茶味糖果。此外,他更著手研發港式奶茶包作手信,將本港地道的味道及文化傳揚開去。

市建局團隊以M7作為試驗場,舉辦不同種類的交流活動和工作坊,以新形式分享傳統手藝,促進新舊融合。市建局團隊以M7作為試驗場,舉辦不同種類的交流活動和工作坊,以新形式分享傳統手藝,促進新舊融合。

Bill笑言:「M7就係一個咁神奇嘅地方,可以將唔同嘅嘢mix埋一齊,再啟發我哋試驗唔同方向,所以M7可以話係我哋同出面世界嘅一個連結點。」

香港文學舘進駐 令文學更加「落地」

M7除了成為豪華對外的一個「連結點」,亦促成了這幢保育歷史建築物內不同租戶的互相交流和連繫。比如今年5月底才進駐M7三樓的香港文學舘,已計劃與另一經營餐飲的租戶商討合作,將文學元素融入餐具設計之中,冀使文學成為大眾日常「生活體驗」的一部分,令文學更加「落地」。這些新形式的合作,正正有助將文學普及化,促進「文化探索」,與M7的營運方向不謀而合。

香港文學舘營運兼市場總監于沅君(Yuki)表示,M7立足灣仔,地理位置極佳,不但是香港的中心點,亦靠近民居,讓文學能夠真正融入生活,成為日常生活體驗的一部分,一洗文學曲高和寡的刻板印象。

Yuki表示,香港文學以城市文學為主,而灣仔作為不少作家成長的地方,是許多文學作品的靈感來源,記錄了這區的人與情。她指,近年流行的文學散步讓讀者可代入作者寫作時的感受,座落在M7的香港文學舘,正好成為灣仔區文學散步的起步點。

紅磚、瓦頂、橫樑 AR活現梁羽生故事場景

Yuki強調,不希望只以租客身分營運香港文學舘,而是希望將其融入M7,故在建築設計上花盡心思。除了配合保育紅磚牆的建築特色,採用紅色作設計主題色調,更以原有的瓦頂和橫樑為概念,配合擴增實境(AR)科技,將武俠小說作家梁羽生的《七劍下天山》活現成「透簾櫳」,將屋頂轉移到手機,在房樑和瓦片掉落後,便會出現故事場景,參觀人士可利用手機尋找優曇仙花的蹤跡,從天山之嶺走到軒尼詩道,感受梁羽生筆下的武俠夢。

香港文學舘於館內不同位置加入互動擴增實境(AR)裝置,展示的位置特意配合項目保育的屋頂房樑和瓦片元素設計,令它們融入為畫面其中一部分。香港文學舘於館內不同位置加入互動擴增實境(AR)裝置,展示的位置特意配合項目保育的屋頂房樑和瓦片元素設計,令它們融入為畫面其中一部分。

香港文學舘由零開始變成真實,從著手籌備、設計到成舘舉辦開幕展覽,Yuki形容是摸着石頭過河,幸得市建局團隊多方面的協助,例如申請臨時娛樂牌照、宣傳和營運,並在裝修設計提供指引,確保工程不會對建築造成任何損害,才能將夢想實現,將香港文學之精髓及精彩帶給市民。

Yuki指,文學舘期望融入M7的,不單是建築設計,更是與街坊和社區的連結。因此,除了計劃開辦工作坊和兒童故事全室投影活動,定期舉辦「講故事」活動讓街坊參與。市建局團隊亦在M7不同位置增添「漂書角」,以配合文學舘的開幕展覽,吸引區內生活的居民參與文學交流,甚至以書會友,進一步將書香及文學氣息灌注到這幢建築物之中,甚至飄散到灣仔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