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行政总监网志《挚诚.志成》

将茂萝街7号营造成保育、艺术、科技的创新试验场

在刚过去的周五,以「筑动文化・连系生活」为新定位的茂萝街7号,举行了首个社区活动 —《光影树下•愿望成真》的开幕礼。活动在昨日 (12月18日) 起开放予公众参与,首天吸引了超过3,000人次的市民到来,在圣诞佳节前向「许愿树」祈愿。

市建局团队敢於应用新科技,以更富趣味和互动的方式,在茂萝街7号这保育活化项目内展现地区历史和艺术文化特色;在未来一年,我们将继续发挥地方营造「先行者」角色,筹划一连串创新的社区活动和活化措施,并伙拍更多艺术团体、初创、地区组织等界别,进一步将茂萝街7号与中环街市618上海街这两个市建局在不同地区、各具特色的历史建筑连系起来,突破活化项目一般主要服务周边社区的界限,营造跨地区、跨界别的活化历史建筑群,将保育活化策略所创造的社会效益,发挥至最大。

1《光影树下•愿望成真》开幕礼在上周五举行,由市建局行政总监韦志成(古物谘询委员会主席苏彰德(右二湾仔民政事务专员陈天柱(右一市建局规划、拓展及文物保护委员会主席李浩然博士(左二茂萝街六至八号前业主代表黄耀佳主礼。

2韦志成站在「许愿树」的球形种子前,双手放在种子上,向许愿树祈下第一个愿,希望茂萝街7号成为一个立足湾仔,面向全港的多元化社区建筑,达致「新旧交融、人地相连」。

艺术科技相结合  崭新手法展现湾仔历史

市建局团队在筹划这次《光影树下•愿望成真》互动光影装置,创造了香港第一次将互动、艺术科技 (Art Tech) 应用在历史建筑保育活化项目的社区活动内。负责策展的资深新媒体创作团队项目总监Nichole 向我分享,互动艺术科技涵盖的范围十分广泛,它透过应用多种互动科技於艺术创作中,丰富艺术创作的内涵并促进与参观者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加深体验和感受,深化文化传承的效果。然而,尽管大型美术馆和博物馆正积极推广艺术科技的发展,但相关概念应用在保育活化项目上,属於全新领域。她很高兴市建局乐於接纳创新的建议,给予创作团队这次珍贵的机会,在这个满载历史的空间一展所长。

Nichole表示,为实现这次互动光影装置,组织了超过10个不同专业界别,50人的团队,包括建筑师、结构工程师、保育建筑、灯光特效、灯光系统、跨媒体、程式设计师和技术人员及作曲家等一同参与,令整个计划在活化保育、互动艺术和科技元素上,得到最大发挥。

一直有追踪我这个网志的朋友也知道,我十分鼓励、推动创新和科技的应用。我希望在这篇网志向大家介绍这次光影装置,在展现湾仔历史文化、彰显唐楼群建筑特色和与公众互动,这三方面所创造的突破:

〈一〉以多媒体手法演译「湾仔故事」:项目团队邀请了一位年轻音乐人与光影创作团队合作,以过去百年湾仔变迁的历史作为原材料,结合原创音乐和多媒体投影,制作一段名为《声光合影》灯光汇演。创作团队将居民在不同年代於湾仔社区生活时听到的声音,包括早期电车行驶时发出的「叮叮」声、骆克道一带酒吧响彻街道的的士高音乐、80年代地铁港岛线开通后车站播放「下一站湾仔」的广播和人潮声,以至象徵千禧后数码时代的流行音乐等,都一一收录在音乐之中,让观众置身在结合灯、声、影画的多媒体空间,用不同的感官去体验湾仔由老香港演化至繁华大都会的历史旅程,这相对以展板、图片和影片等传统媒体介绍,更加深刻。 

〈二〉全方位欣赏唐楼群特色:茂萝街7号作为一栋二级历史建筑,由地下至各个楼层,皆蕴藏特色的建筑特徵,例如细致的旧地砖、露台的法式门窗以及中式瓦顶,反映在20年代建造时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因此,团队尽用整栋大楼的立体空间去构思整个装置场地的布局,希望访客一面欣赏《声光合影》汇演,一面细味建筑物的特色。团队在「许愿树」的树冠和顶层枝叶,加入特色灯光设计,吸引市民走到建筑物每一楼层,以不同角度欣赏许愿树,以及它投射在建筑物不同特徵部份的光影;除了大楼的内部空间,光影还会投射在外部立面,以灯效彰显大楼由内至外的建筑特徵,希望更能吸引游人走进这栋历史建筑,并引领他们探索唐楼群不同的地方,了解当中的故事。 

3「许愿树」的树冠、顶层枝叶及树干各有不同的特色灯光设计,吸引市民以不同角度欣赏许愿树

〈三〉深化互动体验:「许愿树」结合了多项科技,加强与许愿者的互动性。每位来许愿的市民,站在「许愿树」的球形种子前,将双手放在「许愿树」上念出愿望,装设在许愿球上的动态感应器,便因应许愿者的手部动作,触发「许愿树」的互动灯光装置,亮起多种不同光影效果及音乐旋律,将愿望送达「许愿树」上;此外,「许愿树」周边也设置多组互动「气根」装置,这些「气根」亦加装了动态感应器,当公众聚集在「气根」周边范围,「许愿树」便会因感应到人群的动作营造出不同的灯光效果,及奏出以不同敲击乐交织而成的音律,寓意「许愿树」对居民的祈愿产生共鸣,加深观众的参与和互动体验。 

出席周五傍晚开幕礼的古物谘询委员会主席苏彰德,在活动后和我分享,表示保育活化项目其中一个重要功能,是带动区内、外人流前来欣赏历史建筑,从中认识建筑物背后蕴藏的历史和文化故事。他赞扬这次活动充份结合保育、艺术和科技,为公众带来崭新的体验,对向公众推广历史建筑活化工作,起了示范作用。他认为,这种创新的活化手法,同样适用於旧政府建筑物、博物馆,以至较偏远的乡郊历史建筑。他期望各有关的持分者能发扬创新,以不同的媒体呈现历史建筑的独特故事,并为它们注入生命和活力。

以茂萝街7号作社区创新试验场

我十分认同苏主席的观点,我认为,活化后的茂萝街7号,保育规模虽然相对中环街市这类地标式建筑小,但从管理和执行方面亦相对较简单,适合用作测试新营运理念,尝试举办不同形式和媒介的艺术展览、表演和其他文化活动。而建筑物蕴藏湾仔区的百年民生历史和文化特色,更可以为不同活动的策展团体提供丰富的内容和空间,以新手法探索历史,体验文化,藉此促进新旧交融,营造更丰盛的多元文化生活。

为配合茂萝街7号「筑动文化・连系生活」的新定位,市建局早前举办了一项标志设计比赛,邀请本地大专学生透过参与设计工作坊和湾仔历史导赏,为茂萝街7号设计新形象。

在收到28份的作品中,不少都反映出具地区特色、历史故事及新旧承传的保育理念。其中一份由香港专上学院视觉传意课程学生提交的作品,将唐楼群高高低低的建筑线条化为设计元素,并加入多元颜色,象徵新旧互动,别具心思。

评审经仔细考虑后,我们选出这位学生的作品成为冠军,稍后亦会参照其设计意念,推出茂萝街7号的新标志。 

6

筹办跨项目活动  迎接特区成立25周年

市建局辖下的中环街市、茂萝街7号和旺角618上海街三个保育活化项目投入运作已经一段时间,我乐见各个项目逐步融入社区,各自发挥其独特的社区功能。

在未来一年,我们秉持保育活化的创新精神,为这三个项目注人更多新元素,其中一个构思,是以「艺术科技」作主题,筹办一连串跨界、共融的互动展览和艺术表演,引领参加者走访不同地区的历史建筑,透过艺术创新演释建筑物在地的文化、社群和景观,彰显不同特色之余亦寻找相互之间的协同。除了与艺术团体合作之外,我们亦会邀请地区组织、初创企业与学校等不同界别参与,举办导赏团、科技应用和教育工作坊等社区和教育活动,让参与者不单可认识历史,还提升各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达致「跨地域、跨界别、跨元素」的效果,将活力注入历史建筑以至整个社区。

香港由昔日小渔村蜕变成为今日的国际大都会,经历了开埠、华洋聚居、填海造地以至工商业转型等发展历程,过程中有赖大众同心协力、社会持续创新,才能有今日的成就。市区更新工作亦见证著香港的蜕变,与社会同步发展。明年是特区成立25周年的特别时刻,市建局正探索如何善用辖下各区重建和保育项目内的社区空间,应用艺术和科技等不同元素,筹办一系列庆祝活动,以具创意的方式展示香港历史和回归以来的城市发展,一同回顾过去,并展望更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