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市建知多點

疫下渠管播毒成隱患 專家倡「預防性維修」定期驗樓

本港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兩年,「污水檢測」、「喉管垂直傳播病毒」等等成為港人學會的新詞。香港測量師學會前會長何鉅業說,疫情同時揭示部分樓宇老化、舊樓樓宇規格不符現代安全標準等隱患。在他眼中,樓宇像人一樣會老化,天台滲水、石屎剝落這些樓宇常見的毛病,若不及早處理,「拖延三、五、七年,小病也變大病」,結果帶來更大的安全隱患,甚至縮短樓宇壽命,令業主困擾。因此他提倡「預防性維修」,鼓勵大廈業主定期為樓宇進行基本檢查,趕在樓宇「大病」之前,「早發現、早治療」。

1樓宇渠管問題,可成為播毒的隱患。

今次疫情為樓宇復修帶來不少啟示,是疫情爆發速度可以快如風,但大廈維修流程涉及業主必須按大廈公契和現行法規等程序而行,確保籌組大廈維修流程公平公正,並非即時可以「臨急抱佛腳」開展工程。何鉅業在疫情期間,留意到老化的渠管系統有機會成播疫途徑;大廈的公用地方更因老化有其他隱患,影響住戶安全。

業主重視私人單位  忽視樓宇公用位置

人若有小病,延誤治療會變大病,樓宇亦一樣。何鉅業舉例說,天台防水層破損,出現滲水;外牆石屎剝落,鋼筋外露;窗鉸、窗框銹蝕等均屬常見的舊樓問題。部分樓宇老化情況更會影響防火安全,例如走火樓梯崩裂,或阻礙逃生;防火門門鉸損壞,可能令防火門未能關閉,火警時無法阻止煙霧蔓延。

何鉅業續稱,如天台滲水,業主未有及時處理,又或只想到「油層防水油就可以了」,可能令鋼筋接觸水份銹蝕,長遠致大廈內或外牆混凝土剝落,甚至傷及途人,如不幸有意外發生,更要負上法律責任。他建議,若樓宇開始有「病徵」,就要盡快找專業人士評估,否則「錯過治療時機」,情況可大可小。

然而,何鉅業觀察到市民普遍只關心自己單位內的情況,較忽視公用地方,覺得很少機會途經那裡,加上樓市交投暢旺,一些業主對單位待價而沽,只視單位為投資工具,無動力付出額外的金錢去檢查、維修樓宇的公用位置。他表示,拖延樓宇檢查及復修工程只會令問題愈嚴重,而處理日久失修的工程費,更會比及早處理的工程費用較高昂,建議大廈業主從成本及樓宇安全角度考慮,定時檢查及維修。

舊樓易有設施老化,那麼一幢樓的樓齡多少才算是「老人家」呢?何鉅業認為,一般以鋼筋水泥興建的大廈至50年樓齡已算「老」,若這些大廈沒有法團妥善管理和處理維修,問題就更大。至於20至25年樓齡的樓宇,何鉅業形容屬「壯年」,但個別樓宇可能於興建時應用未純熟技術及設計,如無窗的黑廁,又或施工質素不穩定,亦影響樓宇健康情況,建議「壯年」樓同樣需要定期驗樓。

2何鉅業指出,拖延樓宇檢查及復修工程只會令樓宇老化問題愈嚴重。

預防性維修可減大型工程壓力

根據《施政報告》,樓齡達50年或以上的舊樓,過去10年由3,900幢,急增至8,600幢,市區更新的議題更迫在眉睫。市建局早前完成的樓宇復修新策略研究顯示,舊樓業主在實踐樓宇維修和預防性保養工作,普遍存在三大問題,包括缺乏相關知識、資金儲備和欠缺組織工程能力,以致樓宇復修工作存在被動文化。

市建局以重建發展(Redevelopment)的工作為人熟知,但其實同時亦積極推動​​樓宇復修(Rehabilitation),尤其是「預防性維修」的工作,協助政府推行消防安全改善工程資助優化升降機資助計劃等。何鉅業認為,這些工作有助延長樓宇壽命,「如果本身只有60年(壽命),透過預防性維修,可能可延長至75年。這減輕同一範圍需要做大型工程的壓力。」與之相比,重建需要處理收樓、補償安置等問題,要運用的社會資源、對該大廈業主及周邊住戶的影響更大。

不過,要延長樓宇壽命,最重要仍是業主們配合,何鉅業冀望,業主可以用「預防性維修」的思維,定期為樓宇內的消防裝置、公用地方窗戶、天台等進行基本檢查,及早發現及處理老化問題,做到「早發現、早治療」,住戶亦可安居於健康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