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規劃主導策略連結九龍城及啟德新發展區 融合新舊社區
九龍城區屬香港最早發展的地區之一,當中「龍城」及土瓜灣均擁有悠久歷史及文化資源,這兩個原本與啟德密不可分的地區,自啟德機場停用後,遊客和市民驟減,令九龍城區彷彿失去活力和光芒。與兩區均一街之隔的啟德新發展區,現在正大興土木並期望成為重新激活九龍城老區的新地標。
市區重建局早前先後公布「龍城」及土瓜灣「五街」發展計劃,其中一個重點是重新將「龍城」及土瓜灣海濱與啟德新發展區連接,期望藉著啟德未來發展體育、旅遊的新動力,結合九龍城區的歷史和文化特色,產生協同效應。
城寨見證開埠、日軍佔港 饒富歷史文化建築
九龍城及啟德一帶的歷史可追溯至宋朝,一直有人聚居,由於地理上有優勢,此地區亦隨著歷史演變而不斷發展。
九龍城、土瓜灣和啟德,由於臨近海邊, 屬九龍區最早發展的地區。回顧過去一個多世紀的發展史,香港歷史博物館顧問鄭寶鴻說,啟德發展是近一百年的事,「大約在1914年,以何啟、區德為首的一批華商,合組『啟德營業有限公司』,在龍津石橋對出填海,發展名為『啟德濱』的地產項目,但計劃並不成功,大幅新填土地被閒置,開始被外國人租用作飛機升降,包括英軍租用做臨時機場,港英政府後來索性把『啟德濱』的土地回購,建造啟德機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日軍佔領香港期間,日軍為了擴建機場,將宋皇臺所在的聖山幾乎削平,「啟德濱」、九龍城寨的城牆都被拆毀,石塊被用作擴建啟德機場。
鄭寶鴻對九龍城區歷史甚為了解,他指出九龍城、土瓜灣和啟德三地由於臨近海邊, 屬九龍區最早發展的地區。
啟德發史已有近一百年,九龍城海旁的「啟德濱」,上世紀初由英政府租予英軍作做臨時機場用途。
戰後港英政府曾計劃另覓地方興建機場不果,因此繼續使用啟德作為飛機升降地點,隨著戰後香港發展穩定,至70、80年代經濟起飛,香港市民、海外旅客和商家對本港的民航需求甚殷,啟德機場多次擴建,不斷改善設施,國際客運量一度躍居全球最繁忙機場的第三位,國際貨物吞吐量更一度膺全球首位。然而,啟德機場單一條跑道無法滿足不斷增加的民航需求,終於在1998年完成歷史任務,機場一夜間由啟德遷移到赤鱲角。
啟德機場牽動龍城興衰
低飛的飛機在頭頂上空飛過,飛機機肚猶如觸手可及的情景,曾是九龍城的特色。九龍城區街坊福利會理事長顧家彥讀書時已住在九龍城,對飛機不時劃過龍城上空的景象,一點都不陌生,他說:「小時候住的地方,就在飛機航道下方,每次飛機經過,飛機聲都震耳欲聾,心情欠佳時聽到就更覺煩躁。」
顧家彥續說:「機場對九龍城居民來說,絕對是又愛又恨,噪音對居民生活影響相當大,但九龍城本身是一個老區,全靠機場吸引人過來,每天接機、送機的人到機場前後,總會順便過來九龍城走一走,或者吃一頓飯,當時是十分興旺的,機場一搬走,就走下坡,沒有了生氣。」
那時候的九龍城因鄰近啟德機場,為免影響航道,該區樓宇設有高度限制;隨著機場停用,高度限制放寬了,但龍城區並沒有因此而急速發展,反而人流漸稀,多年來只有個別發展商在區內作見縫插針式的重建。顧家彥形容,九龍城在此期間只是多了幾幢「牙籤樓」,沒甚麼重要發展:「直到去年港鐵屯馬綫通車,人流才稍有回升,但都只是曇花一現,維持了一個多月左右,現時九龍城的人流,比不上機場年代的三成。」
九龍城區街坊福利會理事長顧家彥(圖右)在九龍城成長及生活數十載,見證著啟德場如何影響區內發展。
龍城啟德重新對接 新店老舖兩相融
雖然啟德機場停用,但九龍城與啟德的連繫並未切斷,兩區仍保留著一些往來通道,因啟德新發展區尚在動工階段,故往返兩地人流未算太多。為準備未來兩區更緊密連接,市建局龍城區衙前圍道/賈炳達道發展計劃(KC-017),特意在於太子道東巴士站附近建設「門戶廣場」,以配合毗鄰沙浦道項目擬建的地下廣場和活化後的打鼓嶺道花園,整合成一個大型的空間,與啟德區對接,改善暢達性。
近年香港流行的小區深度遊亦成為龍城匯聚人流的契機,現時已有導賞團以九龍寨城公園、石屋家園、侯王廟等歷史古跡作為遊覽路線,疫情前亦不時有旅遊巴載著旅客到寨城公園參觀,除了舊物,顧家彥說,近年區內開設了多間特色小店,為龍城區增添了新色彩。
這些小店包括各類食肆、咖啡店,亦有售賣蛋糕、酒類和日式食品等特色店舖,零散分佈在聯合道、福佬村道、獅子石道一帶,顧家彥說:「這些小店檔次較高,吸引消費能力較高的一群,也吸引年輕人前來『打卡』,亦有住在九龍塘的居民前來光顧,也許是這幾年租金下降,也可能是那幾條街有私人發展商把一些舊樓翻新活化,吸引這些小店進駐,無論如何,確實吸引到一些區外人士過來九龍城。」
「龍城」區傳統及特色舊商舖臨立,近年亦吸引新派食肆、咖啡店進駐。
土瓜灣擁悠久歷史建築與文化
與啟德新發展區近在咫尺的小區,除了九龍城,也有土瓜灣,而它擁有的歷史建築及文化不遜於九龍城。土瓜灣在1890年代及1950年先前兩次大型填海,並發展成住宅及工業用途,令土瓜灣有不少工業活動。土瓜灣一帶同時擁有不少極具歷史的建築物,包括分別於1956和1965年落成的土瓜灣海岸客輪碼頭和汽車渡輪碼頭,見證了20世紀後半期東九龍區的交通和發展。當中汽車渡輪碼頭是為了紓緩當時中環過海汽車渡輪服務的需求而興建,是全港僅存的四個汽車渡輪碼頭之一,碼頭已被評為二級歷史建築。
毗鄰十三街附近位置,在上世紀是馬頭角牲畜檢疫站,建於1908年,原位於紅磡,及後因興建九廣鐵路而遷至馬頭角現址,它用作牛隻檢疫屠宰中心長達90多年,直至1999年才停止運作,並於2001年改建為「牛棚藝術村」,而前檢疫站同樣被評為二級歷史建築。在土瓜灣服務多年的九龍城區議員潘國華補充,五街旁的海濱位置,更有一個已荒廢的舊牲畜登岸點,即以前由水路運抵本港屠宰的牲畜,便是從該處上岸再引領至牛棚,它也是該區歷史故事中的重要一頁。
位於「五街」的一段馬頭角道,上世紀是牛隻運送至馬頭角牲畜檢疫站、即現時「牛棚藝術村」的必經之路,現在常被車輛佔用作停泊和上落貨。
馬頭角道計劃日後將以一體化設計規劃為地區帶入活力,增加區內休憩空間,改善現有殘舊市容、讓居民享受臨海環境。
市建局早前啟動土瓜灣「明倫街/馬頭角道發展計劃」(KC-018)及「土瓜灣道/馬頭角道發展計劃」(KC-019),統稱為「五街」項目,日後透過海濱長廊,將土瓜灣與啟德連接。對此,潘國華認為,雖然「五街」只屬土瓜灣的一小部分,但絕對是該區更新發展的好開始。
現任九龍城區議會主席的何顯明亦認為,「五街」對出位置發展成提供休憩空間的優美海濱,可改善現有殘舊市容、讓居民享受臨海環境,海濱日後有望將土瓜灣及啟德新區連貫,整體對城市及社區規劃有很大的幫助。
海濱長廊貫通啟德 改善臨海環境
目前即使「五街」屬於臨海地段,惟欠缺規劃,缺乏休憩設施,部分海濱更被封閉,令居民無法享受海濱環境。潘國華表示:「現時海濱雖然有一個海濱休憩處,但只有約2.5米闊,僅有四、五張長櫈,環境狹窄,令休憩處的使用率奇低。區內長者即使要晨運,也是步行至較遠的海心公園。」在市建局啟動的更新計劃中,擬將海濱行人通道擴闊至20米闊,並提供一個最少25米闊的海濱廣場,同時將土瓜灣道由四線行車擴闊至六線,令行人或行車在重建後都可與啟德對接。
「五街」現有的海濱休憩公園,約2.5米闊,只有九龍城區議員潘國華(右圖)伸長兩手的闊度,而且環境衞生惡劣,未能吸引附近居民前往,令環觀優美的臨海休憩土地被白白浪費。
土瓜灣「明倫街/馬頭角道發展計劃」(KC-018)及「土瓜灣道/馬頭角道發展計劃」(KC-019)完成後,原本狹窄及環境衞生惡劣的海濱位置將會擴濶成為海演長廊,以連接啟德新發展區。
潘相信更新計劃可逐步改善該區整體環境,更可提高海濱長廊的連貫性,將啟德體育園的市民或遊客延伸至土瓜灣,也讓區內居民能夠重新享受這片臨海空間,並增加區內的休憩空間。他更建議;「市建局日後在研究海濱長廊或海濱廣場的主題時,除了體育元素外,亦可考慮加入歷史元素,保留及活化這些歷史建築物。」最終將九龍城、啟德及土瓜灣三個新與舊的地區融合,活化舊區改善居民的生活環境,與新區連接提供更多休憩空間,可帶動整個九龍城區的活力,更可串連區內的歷史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