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专栏

邓宝善:地区研究发掘重建潜力 建立「跨项目及跨区补贴」推行市区更新(刊登於《明报》)

现时本港楼市持续下行,在地产市道低迷的阴霾下,市建局早前推出的土瓜湾盛德街项目,中标楼面尺价不足4,700元,远低於收购价,引起坊间不少关注。笔者留意到,随著重建项目出现「高买低卖」的情况,市建局在未来一段日子可能难免要「蚀住做」,局方要持续推展市区更新将面对不少困难;为了市区更新的可持续性,局方也不能单单遵循过往的做法。

在楼市不景气、高息及建筑成本持续上升环境下,势必增加市建局重建项目的财务风险。不过,笔者对局方的财务状况仍然审慎乐观,因市建局行政总监韦志成表明,已预视「高买低卖」的情况,并未雨绸缪研究各种措施,应对楼市下滑和回标价不及预期等不利因素,减轻对市建局现金流的负面影响。

市建局继去年中获政府批准将借贷上限由60亿元提升至250亿元,以维持穏建现金流推行市区更新项目后,未来会调整项目不同阶段的步伐,透过对冲控制财务风险,以及改划土地用途、增加规划参数弹性,提升项目的重建潜力,吸引私人市场参与。

另一项宏观而长远的应对策略,是展开大型规划研究。早於2017年,市建局开展「油旺地区研究」(「油旺研究」),以应对旧楼数量激增、旧区剩余地积比率不足,对市区更新工作带来的挑战。此后,因应「油旺研究」的经验和建议,特别是其倡议的规划工具,相继推展「深水埗地区研究」和「荃湾地区研究」,加快两区的更新步伐。

作为市建局董事会成员,笔者乐见市建局积极地为市区更新的长远可持续性,展开全面性的大型地区规划研究;制订地区性的市区更新大纲发展蓝图,为地区的长远规划定下蓝本,满足市区更新的长远发展所需及市民的期许。

笔者亦十分认同韦总监所言,制订大纲发展蓝图有助甄别出不同重建项目的发展潜力和规模,以及评估各项目所需的财政资源和回报状况,拨入「项目储备」内。在进行技术评估后,市建局可因应个别项目的缓急先后、局方的现金流状况、市场变化,以及衡量其他的环境因素,从「项目储备」中挑选并展开具发展潜力、规划裨益、及回报可观的项目,以获取收入补贴负担较大及预期亏损的项目,达至财务平衡。

此文旨在说明「油旺研究」对旧区更新所带来的启示,以及从「深水埗地区研究」和「荃湾地区研究」中揭示的发展机遇,探讨如何透过地区规划研究,提升土地发展潜力和稳定财务回报,为市区更新工作带来可持续发展。

「油旺研究」的启示

市建局的「油旺研究」,是香港首次为旧区更新展开的大型规划研究,也是首次将市区更新的进程分成三个周期;每一个周期的更新发展蓝图,具备不同人口、发展密度及资源分配的假设方案,透过运用合适的规划工具、不同的发展参数,以管理发展密度的变化。

「油旺研究」於2021年完成后,为旧区更新工作带来三点启示:

  1. 地区研究涵盖的范围必须广阔,以便对整区的人口规模分布、楼宇状况、居住密度、土地用途、规划模式和地区设施等不同范畴,作全面分析,发掘发展机遇,透过土地规划创造最大规划禆益,并制定旧区更新大纲发展蓝图,以满足地区以至全港长远发展的需要。
  2. 因应旧区发展密度高、社区基础设施规划落伍和配置老旧,以及缺乏市区土地调迁受重建影响的人口和设施等的缺点,地区规划研究必须善用新的规划工具,如地积比率转移、街区整合,和「一地多用」模式,创造发展容量,为旧区改造提供回转空间;同时可以释放部分项目的发展潜力,为原本财政负担庞大、亏蚀严重的旧楼群项目,带来重建契机,吸引更多市场力量参与。
  3. 地区研究范围需要涵盖所有不同类型用途的土地、不同类别楼宇及公共设施,宏观审视土地用途,透过重新规划及运用规划手段,提升整体土地发展潜力。

上述第二及第三项,与韦总监早前所说的「跨项目补贴」模式如出一辙。那就是要发挥地区内不同发展项目之间的优劣互补、互惠,为旧区更新创造机遇;而从财政角度来说,市建局亦不会只简单地考量单一项目的赚蚀,而是项目之间及地区整体更新的财政平衡。然而,若旧区内有大量残破旧楼已超出准许的发展密度上限,那么即使运用「跨项目补贴」,亦未必可以把问题彻底解决。

深水埗与「油旺」面对同样旧区更新难题

根据城规会纪录,政府在1971年公布第一份深水埗和长沙湾区的分区计划大纲图,为该区订下规划目标及各土地用途的规划意向和发展规范。随后数十年,政府不时修订大纲图内部分土地的用途和规划要求,不过,其规划布局基本仍维持不变。

50年过去,这两区已呈老化。「深水埗地区研究」范围内近七成楼宇的楼龄达50年以上,当中逾半楼宇的维修及保养属「 欠缺 」及「 长期欠缺 」水平。然而,过去20年间,研究范围内进行重建的楼宇不足一成,反映此区的更新速度与油旺同样缓慢。

该区重建缓慢,与业权分散、旧楼发展密度高,以致整个旧区的剩余地积比率低有关;再加上余下具重建潜力的楼宇分布零散和地盘细小,较难吸引私人发展商收购重建。另一项与油旺相似之处,是深水埗区的道路占地比例偏高,加上地盘偏小,可以提供支援旧区更新的土地非常有限。

「深水埗地区研究」现正进行第二阶段的工作,评估地区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值得留意的是,研究范围内有不少「政府、机构或社区」及休憩用地,包括游乐场、诊所、泳池、临时家禽批发市场等,相信未来可透过新规划工具、「一地多用」以至混合土地用途模式的规划方案,创造容量,解决缺乏额外土地支援市区更新的困局,同时整合区内的公共设施,提升服务水平。

笔者相信,在完成这阶段的研究后,将可以在该区发掘出具发展潜力的项目,实现上文提到的同区「跨项目补贴」模式之间的互补、互惠,推动更新工作;再加上在其他适当地点推动大厦法团及业主进行楼宇复修,大大减轻重建压力及涉及的庞大财务负担。

荃湾旧区更新可望协助「跨区支援」

若将同区「跨项目补贴」的模式和机制推而广之,更可发展为「跨区补贴」的工具,支援其他旧区的更新。

荃湾自70年代开始发展,是香港第一代新市镇,区内住宅用地积比率较一般市区的水平低。规划署对上一次重新审视荃湾的地积比率已经是2003年,随著过去2 0年来的迅速发展,区内交通和基建已明显改善,反映该区已具备重新审视楼宇发展密度的条件,以增加发展容量。

现时荃湾的住宅用地积比率只有五倍,密度相对不高。若基建条件许可,放宽地积比率上限可以增加旧区更新的灵活性。笔者相信,借鉴「油旺研究」的经验重整荃湾旧区,在适当地点增加密度并运用新规划工具,不仅可提高项目的规划裨益及发展回报,让市建局可从项目获取收益补贴其他旧区更新的财务开支外,亦能吸引私人发展参与,令旧区更新提速、提量。

现时「荃湾地区研究」只在基线研究阶段,我期待市建局团队在研究完成后制订合适的规划方案,不单支持该区的更新、提升设施及改善居住环境,并能支援其他旧区,为跨区更新工作注入新资源,促进香港整体市区更新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是市建局非执行董事、香港大学城市规划及设计系名誉教授

邓宝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