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城重建保留地区特色 传承潮、泰文化精神
历史悠久的九龙城,一直有「小泰国」和「小潮州」的称号;走进大街小巷,潮、泰特色小店林立,屹立逾半世纪的潮汕杂货店、别具特色的泰国菜馆,多年来吸引不少游人慕名而来。然而,旧区环境经过岁月洗礼,平日到访的人流因机场搬迁变得稀落,街道环境老化、违迫车辆俯拾皆是、缺乏公共活动空间;区内「单栋楼」的出现,令街铺数目减少,在铺位供应不足下,地区小店的生存空间亦减少,慢慢被连锁店取代,令这「小泰国」、「小潮州」渐渐地失去昔日光芒。地区人士希望得到改善环境的机会,除了改善旧区居民的生活,提升老旧社区设施和道路环境等;而店铺亦可以留在原区经营,传承区内独有的潮泰文化,延续旧区的街坊人情。
「龙城」区小店林立,当中不乏屹立超过半世纪的潮汕老店。
「小潮州」商户迎来重建生机
潮汕文化多年来植根九龙城,要数「龙城」区的潮州老店,乐口福酒家、创发潮州饭店、和记隆等,已经在区内屹立超过半世纪。专门研究本地历史的香港历史博物馆顾问郑宝鸿称,上世纪二十年代,九龙城区的原居民除了福佬、还有鹤佬和潮州人。二次大战香港沦陷时期,区内很多房屋遭日军破坏、拆毁,居民逃避战乱而迁徙到其他地区。但在重光后,不少潮州人回迁到九龙城居住或做生意,形成了独特的潮汕文化。郑宝鸿续称,不少潮州人更加是有钱人:「好多潮州白米杂货铺有卖鱼翅,潮州人有钱、花得起。」
专门研究本地历史的郑宝鸿称,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开始,已经有潮州人在九龙城聚居。
除了老店外,也有部分较「年轻」的潮州铺在九龙城做生意。其中,本身并非在「龙城」范围经营的汕头澄海老四卤味专门店(澄海老四),亦在九十年代进驻,其店在九龙城街市对面,周边不少店铺同样售卖潮州货品。
当回想昔日的繁华景况,老板娘李太仍然难忘:「九龙城以前很墟冚,我在1978年初初由潮州来到香港时,这里可以不用讲本地话,全部是潮州人,要买甚么讲潮州话就可以。」澄海老四见证启德机场为九龙城带来的繁荣景象,李太笑言,当时顾客大排长龙,傍晚五时食品便沽清收铺。然而,随著后期机场搬迁,越来越少游人到访,生意已经大不如前。
店铺现址纳入了市建局在5月开展衙前围道/贾炳达道发展计划重建范围,李太说,初时收到重建的消息后,曾经担心要在别处寻觅铺位继续经营,考虑到生意难以回复如昔,一度萌生退休的念头。不过,市建局职员在「落区」时,向她详细介绍项目的规划详情、细心了解其需要,以及对重建后回迁的意愿等,终令她放下心头大石。
李太更大赞市建局打造特色街道的提议,期望重建后可返回这区经营,一同参与共谋及传承九龙城「小潮州」的新发展,李太说:「如果(重建后)有一条街,集中售卖潮州特色小食,例如潮州粿、咸菜脯、花生糖、卤水鹅,成行成市,我有兴趣做下去,也让下一代做一些新派的东西。」
李太的么女则认为,最重要是延续上一代的精神:「隔离左右的老字号,一齐做了很多年,大家与一批老顾客都很熟络,就像朋友般,要捉得住这些老字号,才能保留那种气氛。」作为潮汕特色食肆第二代,她认为,年轻人未必对经营老店有很大兴趣,但若重建后获安排让这些老字号聚集一起经营,打造特色街道,同时趁著搬铺翻新这机遇,为传统老店注入新元素,以较新颖的店面和重新包装的产品示人,可吸引第二代接手,延续传统特色。
澄海老四老板娘李太见证著启德机场搬迁对该区一带生意的影响。
除了特色商铺及饮食文化,潮州人部分传统习俗将继续在九龙城传承下来,例如农历七月的盂兰胜会、农历十二月的九龙城汾阳郭氏祭祖,两项活动过去几十年均在旺角亚皆老街球场举行,日后「龙城」区重建并活化后,道路将重新整合,并计划增设「市集广场」和「门户广场」;寨城公园南门前方的休憩用地亦会计划增设一个广场,以提供更多地方举办各式各样的户外活动。将来新旧交融的「龙城」区,或可以为原区郭氏祭祖中「请祖出游」等传统节庆活动,为巡游路线提供多一个选择。
九龙城潮侨盂兰会希望把区内的传统节庆活动在九龙城传承,市建局职员向会方代表讲解重建计划内容。
过埠新娘乡菜解乡愁 泰国文化落地生根
九龙城除了潮州文化,亦孕育了随后发展而成的泰国文化,龙城区「小曼谷」、「小泰国」的称号不胫而走。回塑泰国文化的兴起,本身是潮州人的九龙城区街坊福利会干事柯太娓娓道来∶「早年有不少潮州人只身来港,亦有很多潮州人到泰国发展,居港潮州人经亲友介绍到泰国娶妻,泰裔新娘来到九龙城后,一并将泰国文化带到这里,落地生根,开枝散叶。」
柯太形容,这些过埠新娘勤力、刻苦耐劳。嫁来香港后怀念家乡,便烹调泰国菜与同乡一起品尝,个别厨艺了得的便开始以「私房菜」形式经营,后来发展至「龙城」区泰菜餐厅成行成市∶「最初集中在沙浦道、启德道一带,后来越开越多,其他泰国人也搬来九龙城做生意,形成今日的『小泰国』。现在除了泰国菜馆,还有泰国人开设的批发店,售卖泰国香料、杂货、开兑换店等。」
随著在九龙城生活的泰裔人越来越多,渐渐出现为泰裔人士提供服务的单位和组织,然而,区内缺乏足够的场地满足日益增加的地区服务需求。基督教宣道会十多年前开始,在九龙城开设泰人恩福服务中心,协助泰裔基层人士处理医疗、社福、教育等问题,并与泰国驻港领事馆、泰国人工会等合作。据该会所做的非正式统计,全港有大约五万名泰裔人,超过三分一在九龙城居住、工作或做生意,而九龙城有逾百间泰裔人士开设的商店,包括超过七十间泰国菜馆。
居港泰人喜悉重建 冀日后延续区内泰国文化
居港多年的泰裔传道人李天悦能操一口流利广东话,她说,区内有部分泰裔人士会担心市建局展开重建后会失去聚脚地:「九龙城对泰国人来说就像一个家,习惯来买泰国菜、泰国货,寻找家乡的味道,假日会相约到九龙城见面,节日也会在这里聚集,很开心,如果将来没有了这个『小曼谷』,会很可惜。」不过,她却补充:「其实他们同时支持市建局重建这区,为日后的『小泰国』提供更多发展机会,因为他们觉得重建一方面可改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亦可吸引启德新发展区的人流带往九龙城,带动地区经济。」
自启德机场搬迁后,到访「龙城」的区外人渐少,部分潮汕店铺和食肆亦被泰国菜馆取而代之。随著泰国文化在区内植根,亦为地区引入文化节庆活动,例如地区泰裔组织每年4月会举行泼水节,既有巡游、表演、摊位游戏,参与者亦会载歌载舞,互相追逐射水,热闹得像嘉年华。除了居港泰裔人,吸引不少香港人甚至外来游客前来参与,为九龙城这旧区注入了生命力。虽然最近两、三年泼水节因疫情而取消或缩减规模,但大家都期待有重建后,有更大的休憩空间和可以举办大型节庆的广场,让这些活动有在原区复办的一日。
「龙城」区内的泰裔及潮州组织,以往每年会举办大型「泼水节」、天后诞巡游等文化节庆活动。(图片由「跃变龙城」-九龙城主题步行径提供)
宣道会泰人恩福服务中心泰人事工负责人黎李翠玲(黎师母)形容泰裔人士乐观善良,且喜爱聚会和亲人朋友见面,她认为不论九龙城如何重建,未来如何「变天」,居港泰人都会回来相聚。近期中心跟一些具艺术创意的泰裔人士联络时了解到,他们希望参与市区更新的地区活化工作,中心可扮演桥梁角色,将他们就如何保留地区特色,与市建局团队的设计师一同交流,互相学习。黎师母说:「九龙城的泰国文化是一个卖点,没有了的话就太浪费,一些泰国朋友其实不止希望保留,还希望可以继续发展。」
泰人恩福服务中心泰人事工负责人黎李翠玲(图左)认为,泰国人喜爱聚会,相信日后居港泰人都会回来「龙城」相聚。
屹立龙城逾半世纪 肉档东主喜迎重建盼完善交通
除了潮式、泰式餐馆外,九龙城亦是选购食材的热门地点。位於衙前塱道的新兴肉食公司店外每日门庭若市,是不少市民购买火锅肉食的「人气店」,店东吴先生应接不暇。既服务区内街坊、亦有区外老饕闻名而至选购新鲜猪肉;「星星」相识,到访此「星级」肉档的,不乏明星级艺人,食家、作家蔡澜的墨宝挂在店内横梁,但「镇店之宝」仍是吴生∶「很多熟客买猪肉,看见我,不问价钱,始终扎根这里多年,讲信誉。」
现年61岁的吴先生自小在九龙塘长大,其父亦是经营肉档,自小帮助父亲经营店铺。他记得现今的市政大厦昔日是由多家铁皮屋组成的市集,衙前塱道则是一片「黄泥路」,至80年代政府兴建市政大厦,一并改善区内环境,衙前塱道才铺上沥青。然而,随岁月流转,「龙城」区内的楼宇在欠缺保养维修的情况下,开始老化,吴先生的店铺天花批荡剥落、墙身亦有裂痕;他的住处、位於地铺上的阁楼住处亦有渗水问题。困扰他的还有区内交通挤塞、泊车位供不应求问题,特别是晚市时份,餐厅的代客泊车总把车辆搁在路边,三线车道只有一线通车:「我儿子回来吃饭,每条路都是违泊车辆,根本没有地方能够泊车。」吴先生叹道。
及至市建局今年5月宣布重建九龙城,吴先生的店铺和住所被列入重建范围,「当日邻铺的东主,匆匆跑过来和我说∶『老吴,我们等到了』。」吴先生说,他们一众街坊支持和期盼市建局重建,但稍有忧心的,是自港铁宋皇台站通车后,九龙城一带部份铺位被业主大幅加租的消息不绝於耳,期望市建局在重建过程中多与商户和街坊沟通,了解他们的需要,并在商户的回迁的过程中,提供搬迁觅铺和租金上的协助∶「毕竟我们一直在区内做生意,当然想原区经营,继续服务居民、照顾特地而来的熟客,但若受重建影响要另觅铺位,也是问题。」
市建局团队上月访问吴先生向他了解情况。吴先生曾忧虑觅铺问题,也考虑到重建完成后,自己届时年迈,即使获特别安排回迁,亦担心自己有心无力继续经营∶「市建局愿意协助商户回迁当然是好事,但区内很多老店的东主年纪都大,下一代又未必想接手,要继续经营其实有点『一厢情愿』。」但看过市建局团队展示重建后的设计蓝图,包括临街特色小铺、衙前塱道改划为行人专用步道后,团队并向吴先生了解他对日后回迁的问题和忧虑后,他考虑半响,笑言∶「我会等埋你们重建后回来。」
经市建局团队讲解重建后的设计蓝图和讲解重建规划后,经营肉档的吴先生笑言,会「等埋」市建局完成项目,回迁继续服务街坊、熟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