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連繫社區

九龍城重建保留地區特色 傳承潮、泰文化精神

歷史悠久的九龍城,一直有「小泰國」和「小潮州」的稱號;走進大街小巷,潮、泰特色小店林立,屹立逾半世紀的潮汕雜貨店、別具特色的泰國菜館,多年來吸引不少遊人慕名而來。然而,舊區環境經過歲月洗禮,平日到訪的人流因機場搬遷變得稀落,街道環境老化、違迫車輛俯拾皆是、缺乏公共活動空間;區內「單棟樓」的出現,令街舖數目減少,在舖位供應不足下,地區小店的生存空間亦減少,慢慢被連鎖店取代,令這「小泰國」、「小潮州」漸漸地失去昔日光芒。地區人士希望得到改善環境的機會,除了改善舊區居民的生活,提升老舊社區設施和道路環境等;而店舖亦可以留在原區經營,傳承區內獨有的潮泰文化,延續舊區的街坊人情。

1「龍城」區小店林立,當中不乏屹立超過半世紀的潮汕老店。

「小潮州」商戶迎來重建生機

潮汕文化多年來植根九龍城,要數「龍城」區的潮州老店,樂口福酒家、創發潮州飯店、和記隆等,已經在區內屹立超過半世紀。專門研究本地歷史的香港歷史博物館顧問鄭寶鴻稱,上世紀二十年代,九龍城區的原居民除了福佬、還有鶴佬和潮州人。二次大戰香港淪陷時期,區內很多房屋遭日軍破壞、拆毀,居民逃避戰亂而遷徙到其他地區。但在重光後,不少潮州人回遷到九龍城居住或做生意,形成了獨特的潮汕文化。鄭寶鴻續稱,不少潮州人更加是有錢人:「好多潮州白米雜貨舖有賣魚翅,潮州人有錢、花得起。」

6專門研究本地歷史的鄭寶鴻稱,在上世紀二十年代開始,已經有潮州人在九龍城聚居。

除了老店外,也有部分較「年輕」的潮州舖在九龍城做生意。其中,本身並非在「龍城」範圍經營的汕頭澄海老四鹵味專門店(澄海老四),亦在九十年代進駐,其店在九龍城街市對面,周邊不少店舖同樣售賣潮州貨品。

當回想昔日的繁華景況,老闆娘李太仍然難忘:「九龍城以前很墟冚,我在1978年初初由潮州來到香港時,這裡可以不用講本地話,全部是潮州人,要買甚麼講潮州話就可以。」澄海老四見證啟德機場為九龍城帶來的繁榮景象,李太笑言,當時顧客大排長龍,傍晚五時食品便沽清收舖。然而,隨著後期機場搬遷,越來越少遊人到訪,生意已經大不如前。

店舖現址納入了市建局在5月開展衙前圍道/賈炳達道發展計劃重建範圍,李太說,初時收到重建的消息後,曾經擔心要在別處尋覓舖位繼續經營,考慮到生意難以回復如昔,一度萌生退休的念頭。不過,市建局職員在「落區」時,向她詳細介紹項目的規劃詳情、細心了解其需要,以及對重建後回遷的意願等,終令她放下心頭大石。

李太更大讚市建局打造特色街道的提議,期望重建後可返回這區經營,一同參與共謀及傳承九龍城「小潮州」的新發展,李太說:「如果(重建後)有一條街,集中售賣潮州特色小食,例如潮州粿、鹹菜脯、花生糖、鹵水鵝,成行成市,我有興趣做下去,也讓下一代做一些新派的東西。」

李太的么女則認為,最重要是延續上一代的精神:「隔離左右的老字號,一齊做了很多年,大家與一批老顧客都很熟絡,就像朋友般,要捉得住這些老字號,才能保留那種氣氛。」作為潮汕特色食肆第二代,她認為,年輕人未必對經營老店有很大興趣,但若重建後獲安排讓這些老字號聚集一起經營,打造特色街道,同時趁著搬舖翻新這機遇,為傳統老店注入新元素,以較新穎的店面和重新包裝的產品示人,可吸引第二代接手,延續傳統特色。

2澄海老四老板娘李太見證著啟德機場搬遷對該區一帶生意的影響

除了特色商舖及飲食文化,潮州人部分傳統習俗將繼續在九龍城傳承下來,例如農曆七月的盂蘭勝會、農曆十二月的九龍城汾陽郭氏祭祖,兩項活動過去幾十年均在旺角亞皆老街球場舉行,日後「龍城」區重建並活化後,道路將重新整合,並計劃增設「市集廣場」和「門戶廣場」;寨城公園南門前方的休憩用地亦會計劃增設一個廣場,以提供更多地方舉辦各式各樣的戶外活動。將來新舊交融的「龍城」區,或可以為原區郭氏祭祖中「請祖出遊」等傳統節慶活動,為巡遊路線提供多一個選擇。

D九龍城潮僑盂蘭會希望把區內的傳統節慶活動在九龍城傳承,市建局職員向會方代表講解重建計劃內容。

過埠新娘鄉菜解鄉愁   泰國文化落地生根   

九龍城除了潮州文化,亦孕育了隨後發展而成的泰國文化,龍城區「小曼谷」、「小泰國」的稱號不脛而走。回塑泰國文化的興起,本身是潮州人的九龍城區街坊福利會幹事柯太娓娓道來︰「早年有不少潮州人隻身來港,亦有很多潮州人到泰國發展,居港潮州人經親友介紹到泰國娶妻,泰裔新娘來到九龍城後,一併將泰國文化帶到這裡,落地生根,開枝散葉。」

柯太形容,這些過埠新娘勤力、刻苦耐勞。嫁來香港後懷念家鄉,便烹調泰國菜與同鄉一起品嚐,個別廚藝了得的便開始以「私房菜」形式經營,後來發展至「龍城」區泰菜餐廳成行成市︰「最初集中在沙浦道、啟德道一帶,後來越開越多,其他泰國人也搬來九龍城做生意,形成今日的『小泰國』。現在除了泰國菜館,還有泰國人開設的批發店,售賣泰國香料、雜貨、開兌換店等。」

隨著在九龍城生活的泰裔人越來越多,漸漸出現為泰裔人士提供服務的單位和組織,然而,區內缺乏足夠的場地滿足日益增加的地區服務需求。基督教宣道會十多年前開始,在九龍城開設泰人恩福服務中心,協助泰裔基層人士處理醫療、社福、教育等問題,並與泰國駐港領事館、泰國人工會等合作。據該會所做的非正式統計,全港有大約五萬名泰裔人,超過三分一在九龍城居住、工作或做生意,而九龍城有逾百間泰裔人士開設的商店,包括超過七十間泰國菜館。

居港泰人喜悉重建    冀日後延續區內泰國文化

居港多年的泰裔傳道人李天悅能操一口流利廣東話,她說,區內有部分泰裔人士會擔心市建局展開重建後會失去聚腳地:「九龍城對泰國人來說就像一個家,習慣來買泰國菜、泰國貨,尋找家鄉的味道,假日會相約到九龍城見面,節日也會在這裡聚集,很開心,如果將來沒有了這個『小曼谷』,會很可惜。」不過,她卻補充:「其實他們同時支持市建局重建這區,為日後的『小泰國』提供更多發展機會,因為他們覺得重建一方面可改善生活環境,另一方面亦可吸引啟德新發展區的人流帶往九龍城,帶動地區經濟。」

自啟德機場搬遷後,到訪「龍城」的區外人漸少,部分潮汕店舖和食肆亦被泰國菜館取而代之。隨著泰國文化在區內植根,亦為地區引入文化節慶活動,例如地區泰裔組織每年4月會舉行潑水節,既有巡遊、表演、攤位遊戲,參與者亦會載歌載舞,互相追逐射水,熱鬧得像嘉年華。除了居港泰裔人,吸引不少香港人甚至外來遊客前來參與,為九龍城這舊區注入了生命力。雖然最近兩、三年潑水節因疫情而取消或縮減規模,但大家都期待有重建後,有更大的休憩空間和可以舉辦大型節慶的廣場,讓這些活動有在原區復辦的一日。

c「龍城」區內的泰裔及潮州組織,以往每年會舉辦大型「潑水節」、天后誕巡遊等文化節慶活動。(圖片由躍變龍城」-九龍城主題步行徑提供)

宣道會泰人恩福服務中心泰人事工負責人黎李翠玲(黎師母)形容泰裔人士樂觀善良,且喜愛聚會和親人朋友見面,她認為不論九龍城如何重建,未來如何「變天」,居港泰人都會回來相聚。近期中心跟一些具藝術創意的泰裔人士聯絡時了解到,他們希望參與市區更新的地區活化工作,中心可扮演橋樑角色,將他們就如何保留地區特色,與市建局團隊的設計師一同交流,互相學習。黎師母說:「九龍城的泰國文化是一個賣點,沒有了的話就太浪費,一些泰國朋友其實不止希望保留,還希望可以繼續發展。」

4泰人恩福服務中心泰人事工負責人黎李翠玲(圖左)認為,泰國人喜愛聚會,相信日後居港泰人都會回來「龍城」相聚。

屹立龍城逾半世紀   肉檔東主喜迎重建盼完善交通

除了潮式、泰式餐館外,九龍城亦是選購食材的熱門地點。位於衙前塱道的新興肉食公司店外每日門庭若市,是不少市民購買火鍋肉食的「人氣店」,店東吳先生應接不暇。既服務區內街坊、亦有區外老饕聞名而至選購新鮮豬肉;「星星」相識,到訪此「星級」肉檔的,不乏明星級藝人,食家、作家蔡瀾的墨寶掛在店內橫樑,但「鎮店之寶」仍是吳生︰「很多熟客買豬肉,看見我,不問價錢,始終扎根這裡多年,講信譽。」

現年61歲的吳先生自小在九龍塘長大,其父亦是經營肉檔,自小幫助父親經營店舖。他記得現今的市政大廈昔日是由多家鐵皮屋組成的市集,衙前塱道則是一片「黃泥路」,至80年代政府興建市政大廈,一併改善區內環境,衙前塱道才鋪上瀝青。然而,隨歲月流轉,「龍城」區內的樓宇在欠缺保養維修的情況下,開始老化,吳先生的店舖天花批盪剝落、牆身亦有裂痕;他的住處、位於地舖上的閣樓住處亦有滲水問題。困擾他的還有區內交通擠塞、泊車位供不應求問題,特別是晚市時份,餐廳的代客泊車總把車輛擱在路邊,三線車道只有一線通車:「我兒子回來吃飯,每條路都是違泊車輛,根本沒有地方能夠泊車。」吳先生嘆道。

及至市建局今年5月宣布重建九龍城,吳先生的店舖和住所被列入重建範圍,「當日鄰舖的東主,匆匆跑過來和我說︰『老吳,我們等到了』。」吳先生說,他們一眾街坊支持和期盼市建局重建,但稍有憂心的,是自港鐵宋皇臺站通車後,九龍城一帶部份舖位被業主大幅加租的消息不絕於耳,期望市建局在重建過程中多與商戶和街坊溝通,了解他們的需要,並在商戶的回遷的過程中,提供搬遷覓舖和租金上的協助︰「畢竟我們一直在區內做生意,當然想原區經營,繼續服務居民、照顧特地而來的熟客,但若受重建影響要另覓舖位,也是問題。」

市建局團隊上月訪問吳先生向他了解情況。吳先生曾憂慮覓舖問題,也考慮到重建完成後,自己屆時年邁,即使獲特別安排回遷,亦擔心自己有心無力繼續經營︰「市建局願意協助商戶回遷當然是好事,但區內很多老店的東主年紀都大,下一代又未必想接手,要繼續經營其實有點『一廂情願』。」但看過市建局團隊展示重建後的設計藍圖,包括臨街特色小舖、衙前塱道改劃為行人專用步道後,團隊並向吳先生了解他對日後回遷的問題和憂慮後,他考慮半响,笑言︰「我會等埋你們重建後回來。」

4經市建局團隊講解重建後的設計藍圖和講解重建規劃後,經營肉檔的吳先生笑言,會「等埋」市建局完成項目,回遷繼續服務街坊、熟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