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旧区更新不能集中照顾私人市场商业考虑
我在上一篇网志,详细讲解市建局决定收回九龙城启德道/沙浦道发展计划(沙浦道项目)招标,并研究自行发展以实现项目的规划裨益。网志发表后得到不少回响,我从媒体报导当中看到很多意见,包括引述发展商及由大学讲师撰文,绝大部份的著眼点均以发展一个重建项目的商业角度出发,反映这些意见不论是对《市区重建局条例》下成立市建局的宗旨及其职能,以及市建局推展项目的考虑、机构管治和营运,未有透彻的理解。
因此,我希望藉此篇网志就一些较偏颇的意见,作澄清及回应,让业界及公众对市建局收回沙浦道项目的招标及研究自行发展,有更深入了解和正确分析。
市场商业考虑早在招标前已仔细研究
我在上一篇网志已提到,沙浦道项目是减息后首幅截标的土地,在减息初期,借贷利率仍然高企;加上在准备推出招标时,物业市场的新盘库存量仍然处於高水平,这些因素均有机会影响发展商入标的意欲。
因应上述市场状况,市建局团队在招标前已就发展商的商业考虑,作仔细研究,并修订多项不影响项目规划原意和裨益目标的招标条款,包括引入分期支付投标金额的安排、取消不适用的售楼管制,期望能提高项目招标的吸引力。
不批出标书符合程序公义
市建局作为法定机构,考虑是否接纳入标及批出标书,必须考虑公平原则以及依据既定程序处理。正如我在上一篇网志已说明,入标沙浦道项目的发展商在招标条款之上,新增了额外条款,而有关条款与市建局的招标条款存在差异,相信发展商加入额外条款的用意亦反映在入标价内。若市建局贸然开启有关标书的财务建议,并考虑批出标书,那便会对其他潜在入标而未有入标的发展商造成严重不公。
因此,对於不符合招标条款的标书,我们在评审标书的过程中,按程序不会审议其财务建议,因而亦不会开启标价。这处理机制与政府和公营机构行之有效的程序一致,绝对并非如坊间一些评论,指市建局「不看标而直接落闸做法,实在作茧自缚、闭门造车」。
不开标价以免对低迷市道增加负面影响
由於市建局只收到一份标书,再加上入标者额外新增与项目招标条款明显有差异的条款,按入标时期楼市市况表现仍然疲弱,加上预视九龙城区属未来新楼供应「重镇」,以及日后此区新楼的供求情况,不难估计,入标者对项目的作价将显著低於市场预期的水平,所称「希望市建局财务收益不受损害」的说法,值得商榷。
在此情况下,若市建局勉强批标,不但违反市建局应审慎理财的原则,若按一贯程序批标后公布标价,对当时已经相当低迷的楼市来说,只会是「雪上加霜」,而释出的负面讯息,相信会进一步打击物业的销情,对提振物业市道没有半点帮助。
从上述解说可见,考虑到市场气氛、整体社会利益及维持市建局公信力等方面,市建局收回标书及不审议标价的决定,以当时环境来说,是最为合理、公平及负责任的做法。
开启入标价作内部分析 作日后部署之用
在评审标书期间,对於不符合招标条款的标书,市建局按程序不会审议其财务建议及不开启标价。然而,在整个审标批标程序完成并公布结果后,市建局会开启所有标书的标价,作内部分析用途,了解市场对有关项目的入标取态,作为日后部署推出其他项目招标的参考。
市建局就沙浦道项目的审标批标程序早前已经完成。我们从开标价之后得出的结果,证实当时作出「不批标、不开标」的决定正确。按项目在推出招标期间,报章引述专业测量师对项目估价的推测,有关入标标价远低於市场估值的下限。我相信,假如当时公布该份标书的标价,对楼市会造成一定的冲击和连锁反应。
有见施政报告提出放宽住宅按揭成数至七成,提振用家及投资者置业的信心;近月楼盘销售亦呈现好转,香港住宅楼市回暖并有望趋向平稳发展,因此,我选择在这时候与公众分享当时市建局就沙浦道项目的考虑、思路和理据;然而,由於是次的标书不符合招标条款,我们仍按机制,不会公布有关标价。
以成立市建局的宗旨和目标推动旧区更新
《市区重建局条例》成立市建局的宗旨之一,是透过重整和重新规划,并妥善运用旧区土地,改善旧区已建设环境和住屋水平,并应付社会发展不同的需要。
要履行上述职能,市建局在更新旧区时,以「规划主导、地区为本」的方向策展项目,当中,除重建老旧失修的楼宇、兴建成合乎现代标准的居所改善市民居住质素之外,项目亦必然会包括照顾社区需要的元素,尤其针对发展密度高、缺乏社区设施或设施已日久失修及水平已不合时宜的旧区。要尽快改善这个情况,早期推展的重建项目便有肩负提供多一些社区设施的需要,令市区更新更具社区裨益。
因此,如果每一个重建项目都集中照顾市场的商业考虑,甚或将商业考虑凌驾於改善旧区已建设环境和设施之上,那么,旧区更新只会沦为一个庞大的商业地产发展项目,不能满足当前社区的各种需要及长远发展。这并非《市区重建局条例》及《市区重建策略》对推动旧区更新的目标。
市建局并非发展商
推动旧区更新,并不能单靠市建局。自成立以来,市建局推展重建项目的模式,与私人发展商有清晰的分工。市建局因应旧区的状况、土地的运用,以及社区的发展需要,为项目制定规划和设计方案,在完成收购业权及平整地盘后,将项目批出予中标的发展商负责建造。
我明白,商业市场对项目规划方案中的一些附带设施的接受程度,会随经济环境和物业市况的变化而改变,市建局有必要就此作探索,掌握反应。沙浦道项目在今年6月,邀请对项目有兴趣的发展商及财团提交合作发展意向书时,市场和业界反映正面,并无负面评论;然而,最终只收到一份标书,招标结果反映市场并不接受项目部分的规划条款。
考虑到市建局推动市区更新的任务和目标,我们开展项目的决定,不能如私人发展商一样,只集中考虑商业因素或个别项目的财政表现;相反,项目的更新成效、社区裨益、对房屋供应以至社会的整体影响,均在市建局考虑之列。因此,由市建局承担自行兴建这类不太受市场欢迎的重建项目,实属责无旁贷。
自行兴建已考虑发展成本
虽然市建局收回沙浦道项目的招标,对其现金流有短期的压力,然而,旧区更新是一项长期工作,我认为只要做好规划,调整其他重建项目的推展步伐和进程,问题应可处理。
在收回标书后,团队已著手研究由市建局自行发展项目,当中已考虑需要独力承担的发展成本及各方面的风险。事实上,建筑费用只占总成本(即收购开支和建筑费)不到4成,而建筑开支亦只会分阶段支付,对市建局现金流的压力,属可控的范围。
再者,自行发展项目日后出售住宅及营运商场,将会为市建局带来收益,改善将来现金流的状况,支持市建局推展其他旧区更新项目。因此,在衡量收回项目招标之后面对的情况,我不认为,在短时间内或在需要大幅改动规划原意的条件下,重新招标的选项会较由市建局自行发展为佳;而总体成本效益亦以后者为高。况且,视乎物业市场的发展,市建局未来仍然可以选择在完成部份工程后,将余下部份再次招标,灵活调整实施方案。这亦总比在只得一份标书及预期入标价偏低的招标结果下,贸然批出标书为上策。
宏观处理旧区更新 让参与者成为受益者
香港旧区老化问题相当严峻,要靠社会上每一位持份者通力合作,才能解决。香港正面对经济转型期,处理旧区更新更工作亦变得更复杂,因此,不同的参与者不应只以自身或单一的角度,衡量个别重建项目的表现和成效,而是要从宏观角度看待、因时制宜,寻找处理旧区老化的最佳方案,发挥最大的效益,让所有的参与者最终都能成为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