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連繫社區

市建局夥「龍城」潮州組織招盂蘭勝會「實習生」 吸納年輕一代延續「小潮州」文化

九龍城向來有「小潮州」之稱;每年農曆七月,聚居「龍城」的潮州街坊鄉里都會群策群力,舉辦一連數日的「香港潮人盂蘭勝會」。不過隨著時代變遷,愈來愈少年輕人參與及理解勝會背後的文化意義,籌辦人手亦見短缺,出現青黃不接。市區重建局(市建局)協助舉辦「龍城」區的大型盂蘭勝會的同時,今年更首度招募本港大學生擔任「盂蘭勝會實習生」,吸納年輕一代身體力行參與活動的籌備工作,將地區傳統歷史文化習俗薪火相傳。

九龍城向來有「小潮州」之稱;每年農曆七月,聚居「龍城」的潮州街坊鄉里都會群策群力,舉辦一連數日的「香港潮人盂蘭勝會」。不過隨著時代變遷,愈來愈少年輕人參與及理解勝會背後的文化意義,籌辦人手亦見短缺,出現青黃不接。市區重建局(市建局)協助舉辦「龍城」區大型盂蘭勝會的同時,今年更首度招募本港大學生擔任「盂蘭勝會實習生」,吸納年輕一代身體力行參與活動的籌備工作,將地區傳統歷史文化習俗薪火相傳。

九龍城自上世紀二十年代已有潮州人聚居,區內特色商舖及餐廳林立,部分傳統習俗亦一直在「龍城」傳承下來,包括有百多年歷史的「香港潮人盂蘭勝會」,不但是本地潮州人一年一度的盛事,更是香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每年都吸引不少市民及遊客參觀,體驗潮州文化。

潮劇神功戲是「香港潮人盂蘭勝會」其中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元素,東頭村盂蘭勝會特別從潮州邀請戲班來港表演。潮劇神功戲是「香港潮人盂蘭勝會」其中一項重要元素,東頭村盂蘭勝會特別從潮州邀請戲班來港表演。

籌辦潮人盂蘭勝會現青黃不接

東頭村盂蘭勝會在「龍城」區已有60年歷史,其非遺推廣及活動顧問鄭相德指,籌辦活動最需要的是資金和人手,盂蘭勝會的經費以往主要來自各潮州商戶和街坊的捐款,隨著街坊老的老、走的走,捐款數字近年一直下跌。另一方面,籌辦活動的理事們年紀漸大,難以投放大量心力籌備一連數天的大型活動,義工人數也從高峰時百多降至二三十,亟待年輕人承傳;他認為,理事會難以找到接班人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年輕一代不甚了解潮州人舉辦盂蘭勝會的文化意義。
不少出力籌辦東頭村盂蘭勝會的工作人員都年紀較,出現青黃不接的情況。不少出力籌辦東頭村盂蘭勝會的工作人員都年紀較大,出現青黃不接的情況。

鄭相德說:「我們在十年八年前已經發現這個情況,成員年事已高,負責搭建神功戲棚的老師傅更買少見少,當時老人家已苦無對策。加上2019年遇上疫情令在九龍城賈炳達道公園舉辦的盂蘭勝會停辦了好幾年,我們都抱著過得一年得一年的心態,想著今年也未必能做到;但後來市建局在九龍城推廣及保留潮州及泰國文化,支持我們舉辦盂蘭勝會,故決定復辦。」

鄭相德稱,抱著過得一年得一年的心態籌辦盂蘭勝會。鄭相德稱因獲市建局支持,故復辦盂蘭勝會。

市建局近年應用「融合策略」於九龍城「龍城」區推動市區更新,其中一項重點工作為保留區內的潮州文化。針對人手不足、青黃不接的問題,鄭相德與市建局商討應對方法,並在今年首次推出「大學生體驗及傳承計劃」,招募來自香港都會大學的學生擔任「盂蘭勝會實習生」。實習為期一個月,實習生需要親身參與整個盂蘭勝會活動的籌備過程,包括落區按照名冊逐戶洗樓籌款、協助文書及行政工作、活動策劃等,深入了解「香港潮人盂蘭勝會」中所涉及的種種工作,以及背後的文化意義。

難忘洗樓籌款 參與祭品紮作

修讀文化及保育研究的羅焯瑤是四名參與實習的學生之一。她指,活動與其修讀的科目息息相關,因此決定參與這個實習生計劃。實習期間,她主要負責行政及文書工作,包括向居民募捐,亦有機會製作紙紮工藝祭品,過程中加深了她對潮州文化的認識。

實習計劃其中一項活動,是安排一眾實習生到訪區內具備潮州特色的地方和商戶,包括佛堂、潮式食肆、傳統餅店、紮作店等,讓她們更了解潮州人與九龍城的聯繫。羅焯瑤說:「今次實習要落手落腳去做,例如親手製作八仙的紮作供盂蘭勝會之用,令我加深了對潮州文化及工藝的了解。在籌辦活動時,亦需要與年紀較大的義工共事,過程中學懂怎樣尋求共識,若大家都堅持自己一套,事情就做不好。」

她憶述實習的其中一項工作是接收捐款,手寫單據給捐款人,然後將其名字寫在金榜名單上;她認為此傳統做法效率較低,提出用電腦和轉數快代替,但未獲其他年紀較大的義工採納。一來這些義工對新科技並不熟悉,強行應用可能會適得其反;另一方面亦考慮到捐款人大多希望「金榜題名」,故未有即時採用羅建議的新方法,但未來會研究將捐款程序數碼化。羅認為,要保育和延續傳統文化,需要新舊派互相諒解、妥協及合作才能成事。

羅焯瑤在盂蘭勝會期間,負責將捐款者的名字和捐款數目,寫在會場內的金榜名單上。羅焯瑤在盂蘭勝會期間,負責將捐款者的名字和捐款數目,寫在會場內的金榜名單上。

了解潮州文化 感受濃厚人情味

另一位主修政治及公共行政的實習生陳俊賢於灣仔居住,平日很少踏足九龍城;透過今次參與實習計劃,他較以往深入了解九龍城民生地區的歷史和地區特色、潮州人的文化及其與「龍城」社區的鄰里聯繫,「這區是潮州人聚居地,形成很獨特的社區文化,見到有佛堂、善堂,進行宗教儀式和活動。」他又表示,潮州人有很強的身分認同,整個社區聯繫很緊密,環環相扣,亦令大家好齊心支持盂蘭勝會。

他更被潮州人的熱情好客及濃厚的人情味深深打動,「我們到訪區內不同商戶時,店舖的老闆不但熱情招待,請我們享用美食,亦很樂意分享一些潮州的傳統知識和他們的想法。」

親身參與籌辦盂蘭勝會後,他明白到傳統節慶習俗的流程和工作,尤其戲棚的設計及製作背後需要很多功夫,因此更希望這些潮州傳統文化能夠保存下去。他亦領悟到香港不少珍貴文化傳統都面臨挑戰,即使不屬於潮人社群,但身為城市一員都可協助承傳。

陳俊賢(左)與其他實習生在工作坊活動中,一同到訪區內潮式紙號,由老闆親自示範製作傳統潮州紮作的工藝。陳俊賢(左一)與其他實習生在工作坊活動中,一同到訪區內潮式紙號,由老闆親自示範製作傳統潮州紮作的工藝。

敢於創新推廣 傳承潮州傳統文化

在市建局支持下,東頭村盂蘭勝會不單為活動覓得新血,於九龍城賈炳達道公園足球場復辦疫後首個盂蘭勝會,更舉辦一連三晚免費導賞團吸引更多人認識及參與盂蘭勝會,使這傳統節慶活動傳承下去。這個「盂蘭文化及戲棚小食導賞團」由東頭村盂蘭勝會非遺推廣及活動顧問黃競聰博士擔任導賞員,帶領參加的市民觀賞於「龍城」區舉辦的神功戲,甚至深入戲棚的後台,從另一角度感受盂蘭勝會五光十色的熱鬧氣氛,以及了解盂蘭勝會的歷史、文化風俗等。導賞團並帶領參加者到訪「龍城」的潮州食肆,一嚐潮州特色小食,並在傳統潮州粿餅店,親手製作潮式糕點「紅桃粿」,透過美食深入了解潮州飲食文化。
市民參加導賞團親手製作潮州傳統食品「紅桃粿」。參加導賞團的市民親手製作潮州傳統食品「紅桃粿」。

黃競聰說「香港潮人盂蘭節勝會」的傳承面對很大困難,希望透過導賞活動,讓更多人認識及參與盂蘭節勝會,使這傳統節慶活動得以傳承下去。黃競聰(左一)說「香港潮人盂蘭勝會」的傳承面對很大困難,希望透過導賞活動,讓更多人認識及參與盂蘭勝會,使這傳統節慶活動得以傳承下去。

黃競聰說:「其實香港各區的潮人盂蘭節(勝會)傳承都面對很大困難,特別在疫情後,不少地區的盂蘭勝會都因為資金不足、場地或戲班等不同問題而將活動規模一再縮減,故我很佩服東頭村(盂蘭勝會)進行籌備工作時十分願意對外開放,與其他人分享。」他續指,實習計劃讓大學生參與盂蘭勝會籌備工作,除讓新一代了解潮州人的傳統習俗外,更重要是給予他們機會與不同背景、年齡人士相處,為他們的職涯規劃帶來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