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發布

市建局回應有關「屏風效應」的聲明

對於有環保團體今日(星期日)指稱,市區重建局的重建項目可能會產生「屏風效應」的問題,市建局發言人回應有關的新聞查詢如下:

  • 市區重建局在二零零一年月成立至今,共有十一個項目批出了聯營發展合約。所有市建局的發展項目,都是嚴格遵照當時全港適用的「規劃標準與準則」而進行規劃設計的。
  • 政府在二零零六年七月發表「空氣流通指引」,當時荃灣萬景峰項目的上蓋建築工程已經接近完成。楊屋道項目的建築工程,則在二零零五年二月已經開展,現已進入上蓋建築階段。
  • 市建局一向對環保要求極為重視,嚴格規定所有發展 項目,都要符合甚至超逾現行環保要求。雖然政府的「空氣流通指引」只是政府為其工務工程所訂下的內部指引,對其他業界不具約束力,不過市建局為了回應市民 的訴求,對於仍在規劃階段的項目,例如中上環的卑利街項目和灣仔的利東街項目,在進行規劃設計時參照這份指引。市建局堅尼地城怡峰的環境建築設計,更取得 香港環保建築協會最高榮譽的白金獎。
  • 較早時市建局向城市規劃委員會提交的卑利街和利東街兩個項目的總綱發展藍圖申請時,已經將「空氣流通評估」的結果包括在內。
  • 卑利街項目為了加強空氣流通,已經提供東西走向的通風廊,並且在嘉咸街兩旁重建只有三層高的樓宇,而地盤內其他高層樓宇則往後移放,這樣布局可使南北的通風廊更寬敞。
  • 利東街項目現時的樓宇布局,令到空氣流通只限於南北對流。針對此問題,新設計特別開闢東西氣流通道,使項目範圍內的氣流大大改善。
  • 市建局負責推行政府的《市區重建策略》,其中包括 一個為期二十年的舊區重新計劃,總發展成本約二千五百億元。由於當中的項目大部分都預計會出現虧蝕,為了令到這個龐大的市區更新計劃長遠持續可行,政府特 別在財務方面為市建局提供援助,包括一百億元的注資和免補地價,以方便市建局能夠在審慎理財的原則與照顧樓宇的環保規劃需要之下,在長遠來說,達到財政自 給,以免舊區重建成為納稅人的沉重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