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建局借鑒中上環市區更新經驗 提振觀塘市中心及花墟人流與經濟
市建局在推動市區更新的過程中,除了致力改善市民的居住環境及質素,亦主動探索在重建以外,透過創新和多元的手法為舊區注入活力,彰顯地區獨有的個性和色彩,帶動舊區人流同時,更配合措施支援旅遊業及促進地區經濟,令舊區更新能持續發展。
在眾多舊區之中,市建局在中上環先後開展多個市區更新項目,包括中環士丹頓街/城皇街保育和活化項目(士丹頓街項目)、中環卑利街/嘉咸街發展項目(嘉咸街項目),以及三級歷史建築中環街市活化項目等,透過重建發展、樓宇復修、保育和活化,更新舊區;不僅如此,我們更進一步以「地方營造」和「社區營造」的手法,凸顯舊區個性、加強活力和社區凝聚力。
市建局早前在中上環推出「城蹤遊」,將我們在中上環的市區更新項目,以及「地方營造」和「社區營造」的工作,連結區內其他特色建築物、街道和商戶,並舉辦「地膽遊中」導賞團,從「點、線、面」多層次地展現中上環的地區特色。「城蹤遊」自10月底推出以來,反應十分熱烈,在短短一個月,已經有超過1,500 名市民報名參加;更有外地遊客手持「地膽遊中」地圖,自行探索中上環的特色和魅力,可見市建局以多元手法推動市區更新的方向正確。
為讓此創新和多元市區更新模式廣泛應用,市建局將借鑒在中上環的成功經驗,在其他舊區推展類似的措施和活動。適逢聖誕佳節臨近,市建局團隊將於觀塘市中心的「自由空間」,以及洗衣街/花墟道發展計劃(洗衣街項目)範圍內,舉辦聖誕節慶活動,以活動帶動市民、連繫社區,除了可認識該區的特色和發展之餘,更期望能在節慶時增添該兩個地區的活力,並發揮振興旅遊業和地區經濟的效用。
士丹頓街項目實現「自己社區、自主更新」理念
市建局在2018年推展士丹頓街項目時,主動探索在重建以外,以「社區營造」手法,保育及活化項目內的特色建築群及社區肌理。市建局更與居民和社區人士,共同探索促進社區可持續發展的市區更新方案,並確立「身心共融」、「知識共聚」、「民生共創」和「社區共享」這四大願景。
在此前提下,市建局擔當「驅動者」的角色,建立了社區苗圃,推動居民一起種植。社區苗圃為小區增添不少色彩,亦吸引越來越多居民主動參與種植和打理苗圃。社區苗圃由最初在華賢坊西的一個種植區,擴展至毗鄰城皇街8至10號,並發展成為「社區苗圃2.0」。種植者除了在該小區成長的舊街坊之外,亦有近月才遷入社區的外藉人士;投入照顧社區苗圃的街坊人數增加了一倍,足證苗圃成功發揮凝聚社區、身心共融的「社區營造」目標。
此外,我們亦將士丹頓街項目範圍內的舊建築活化再用,改造成「共居」單位,以及透過建立「社區客廳」,推動居民舉辦各類型的活動,加強居民對社區的歸屬感。「社區客廳」由營運機構協助管理,自今年5 月開放至今,已舉辦了超過30多個活動,包括提升居民健康的筋膜工作坊、認識地區歷史的「『細』說卅間盂蘭」分享會,亦有讓參加者體驗傳統扎作工藝的工作坊等,加強小區內居民之間的聯繫和互動。
「社區客廳」提供場地讓居民舉辦不同類型的活動,例如扎作工藝(圖左)和伸展運動(圖右),提升居民身心健康及加強社區凝聚力。
士丹頓街項目成功培育社區營造精神
士丹頓街項目的「社區營造」得以成功,我認為有賴區內每一位街坊及持份者的積極投入和參與,才能由凝「聚」社區願景,到聯動「創」新,制定切合社區需要的新點子,並推動多元「合」作,從社區成員牽動到由營造者在社區接力「傳」承、組織和籌辦活動等,貫徹「聚、創、合、傳」這社區營造策略,締造「自己社區、自主更新」的可持續發展概念。
項目早前更獲得多個規劃、建築和保育活化的獎項,包括2024年度「優質建築大獎」─香港建築項目(翻新及活化)、香港規劃師學會周年大獎─銀獎、2024皇家特許測量師學會年度最佳活化團隊大獎,以及2024年度香港建築師學會主題年獎(文物建築),表揚市建局團隊在項目內應用多元市區更新手法,透過「社區營造」為舊區注入活力,推動社區可持續發展的卓越表現。
市建局以「地區營造」的手法推展士丹頓街項目,早前獲得香港規劃師學會周年大獎─銀獎。行政長官李家超(左五)向市建局行政總監韋志成(左四)以及項目團隊頒發獎項。
我除了為團隊付出的努力得到認同而感到高興之外,更大意義的,是期望項目能為其他舊區發揮示範作用,透過結合重建、樓宇復修,保育和活化的「融合策略」,以及「地區營造」手法,令舊區更新能在一眾的參與者支持下,有機地持續發展。
「城蹤遊」參加者「邊逛邊買」 振興地區經濟
在士丹頓街項目成功實踐營造社區、凝聚「區民」後,市建局團隊更進一步,將在中上環的市區更新項目「點」與「點」串連,並連結區內的歷史建築、特色街道和商店,透過舉辦「城蹤遊」導賞活動結合成不同路「線」,展現社區豐富歷史文化、建築特色和地區人文面貌。
我在之前的網誌已介紹過「城蹤遊」的首個活動-「地膽遊中」導賞團。我好高興見到,自推出至今的短短一個月,已有超過1,500 名市民報名參加「地膽遊中」導賞團,反應非常踴躍。
其中一名參加導賞團的年長團友分享,指兒時在中環居住,但長大後就搬離這區,甚少重遊舊地,透過導賞活動,由「地膽」導賞員「講故事」,讓他重新認識中上環的演變,他說:「『地膽』帶我們在中上環尋幽探秘,有些地方我從未踏足,今次的體驗新奇又有趣。而導賞員分享自己的故事、昔日生活點滴,令我好有共鳴,更勾起了我童年的快樂回憶」。
而導賞活動其中一站途經售賣竹蔗水和蔗汁糕的老字號,他說:「『地膽』導賞員詳細介紹這老字號的歷史、食品的製作方法和一些小故事,加深了我的認識之餘,更刺激了購買慾,我即場買了竹蔗水品嚐」。
AR「打卡」景點增至5個
此外,市建局團隊於區內具歷史意義地點增設的擴增實境(AR)公共藝術「打卡」景點,據初步統計,第一階段三個AR「打卡」點已有超過2,000人次使用;而餘下兩個AR景點,包括位於城皇街PMQ石牆樹旁樓梯及士丹頓街88-90號的唐樓外牆,亦在剛過去的星期推出,讓遊人「打卡」。團隊將城皇街旁的樓梯化身為活字印刷機,不同大小和顏色的「字粒」生動地尤如從印刷機輪滾動而下;我們亦採用虛擬「裸眼」三維效果,將曾經是《華僑日報》創辦人及員工宿舍的士丹頓街唐樓外牆化身成大型《華僑日報》,讓遊人在視覺上感受昔日印刷業的輝煌歷史。
市建局於城皇街PMQ石牆樹旁樓梯及士丹頓街88-90號的唐樓外牆,分別設置名為「字粒瀑布」(圖左)及「印報歲月」(圖右)的AR景點。
除吸引市民和遊客參加導賞團和在熱點「打卡」、推動本地遊之外,團隊亦向「城蹤遊」途經的商戶了解,其中有售賣港式涼果及醬油的商戶表示,今次導賞活動成功增加這區的人流,甚至吸引部分參加者在導賞期間「邊逛邊買」,連帶增加了小商戶的生意。
「地膽遊中」只是中上環「城蹤遊」的第一步,市建局將繼續探討把「城蹤遊」計劃涵蓋的片區擴大。此外,我們正探討與中上環的商戶合作,串聯和推動社會不同界別的力量,提升市民和遊客的旅遊和消費體驗,帶動地區經濟。
觀塘市中心「自由空間」增添大熊貓裝置慶聖誕
除了在中上環以不同的市區更新手法為舊區注入活力外,市建局團隊因應不同地區特色,靈活運用各種手法推動舊區更新。我早前在網誌提及,觀塘市中心發展項目位處區內策略性位置,交通便利,貫通觀塘南、北的商貿及住宅區域,發揮匯聚人流和推動本港經濟的關鍵作用。
為了保持其活力和功能,市建局收回觀塘市中心發展項目最後一期的招標後,將項目範圍土地打造成「自由空間」,除市建局外,亦開放予政府部門和地區團體舉辦活動,包括在節慶期間舉辦聖誕市集和嘉年華、新春夜市等促進人流及經濟的活動,累計吸引超過100萬人次到訪。
早前中央政府向香港特區送贈兩隻大熊貓,加上大熊貓盈盈、樂樂於今年8月誕下龍鳳胎,掀起一片大熊貓熱潮。為了配合全城喜迎大熊貓的歡樂氣氛,市建局團隊將於觀塘市中心舉辦大型聖誕節慶活動─「WINTER TRANSFORM」,以「蛻變」為主題,安排共80隻、身高0.5米至3米的大熊貓裝置,遍佈在「自由空間」的不同角落,讓市民和遊客「打卡」。
其中,兩隻1.5米高的大熊貓更會化身為工業風的機械熊貓,及代表多元宇宙的太空人熊貓,以展現觀塘市中心由昔日的傳統工業區,「蛻變」成為觀塘市中心2.0,促進香港第二個核心商業區未來的發展,以及對未來城市發揮無限可能和機遇的想像。市民由本月6日起,可以到訪「自由空間」,感受觀塘市中心「蛻變」的歷程,並與大熊貓一同遨遊浩瀚的宇宙。
晚上時分,「自由空間」的大熊貓將啟動寓意「活力」的電源裝置,以點點星光連結發光電線,編織成一片銀河。(設計構想圖)
此外,觀塘市中心「自由空間」的大熊貓裝置亦會連結YM2 裕民坊商場,舉辦冬日聖誕派對,連結商場內的節慶活動,更好發揮匯聚人流的效果。同時,團隊期望把握大熊貓帶來的機遇,鼓勵YM2 裕民坊商場及裕民市集內的商戶,推出與大熊貓相關的產品,刺激消費,激發「熊貓經濟」潛力。而在聖誕過後,團隊將為「自由空間」的大熊貓換上農曆「賀年新裝」,讓歡樂的節日氣氛延續至明年3月,為市中心持續注入活力。
推動花墟持續發展 帶動地區經濟
市建局深明,要更新舊區、讓其可持續發展並展現它的地區特色,尤其是地區特色商戶的經營,必須要預早從規劃層面出發,制定針對性的方案和設計,讓這些特色商戶在市區更新項目完成後,仍留在區內繼續經營、彰顯個性。不僅如此,改善舊區的道路和行人網絡,令其更暢達易行,吸引市民顧客前往,亦是提升舊區面貌和營商環境的重要元素。
在上述的前提,並考慮到現時旺角花墟花店商戶,在經營上面對的挑戰,例如缺乏空間展示鮮花以吸引顧客選購、行人路狹窄不便市民「行街」買花,再加上網購鮮花的競爭等,市建局在規劃洗衣街項目時,將地區更新的重點落在為花墟創造長遠而可持續發展的有利條件之上,改善花墟一帶的已建設環境,並在城市硬件的設計和設施配套方面作重要提升,為花店商戶建設更佳的營商環境。
至於「軟件」的配合,我們會以花卉樹木為題,在項目建構水道公園及推廣「賞花文化」,務求以多元模式帶動人流前往,並為花墟注入新活力,促進旅遊並拓闊商營、推動地區經濟,讓花墟這個具濃厚地方特色的商圈,能在往後的數十年,仍然蓬勃發展。
短中期措施為花墟帶動人流和經濟活力
更新舊區,說易行難,複雜而耗時。洗衣街項目現仍在規劃階段,要實現上述的市區更新願景,需要一段頗長的時間。雖然如此,市建局團隊在現階段已為帶動花墟的人流和更多的經濟活力,制定短、中期措施。
我們將借助在中上環彰顯地區特色和創造「城蹤遊」活動的成功經驗,應用到花墟。市建局團隊將率先在本月中旬,配合聖誕節氣氛,在花墟舉辦首個、並命名為「萬花同慶」的戶外聖誕節慶活動。
我們將為洗衣街與花墟道部分路段裝上燈飾,為花墟展現色彩;並在洗衣街與花墟道交界的行人空間設大型聖誕裝置。在聖誕節前的周末,與花墟部分商戶、地區團體合作,以花為題材,舉辦工作坊,與市民和遊客歡度佳節。
聖誕期間,市建局將在洗衣街部分路段裝上聖誕燈飾(圖上),以及在洗衣街與花墟道交界的行人空間(圖下)設置大型聖誕裝置,供市民和遊客「打卡」。(設計構想圖)
市建局團隊舉辦這些活動,旨在希望透過節慶佈置,令花墟的氛圍更多元、更好展現其地區特色和魅力,並發揮帶動人流和經濟活動的效果。我將會在下一篇網誌,介紹更多「萬花同慶」花墟聖誕活動的詳情,和其他推動花墟經濟活力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