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建局將藝術文化融入舊區 招募藝術家為龍城區添「新衣」 彰顯潮泰特色
香港中西文化薈萃,多年來建立了文化基建和國際網絡,匯聚了海內外優秀人才。為了進一步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行政長官在去年10月發表的2023年施政報告中,提出多項新措施,銳意將香港發展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
而市建局在推展市區更新工作的過程中,多年來一直致力將藝術文化融入市區更新項目,並從三個層面推動多元藝術和文化發展,包括(一)夥拍藝術家在市區更新項目內創作壁畫和藝術裝置,將藝術植根社區;(二)善用項目空間,為藝術團體及地區組織提供展覽和活動場地,以及(三)透過社區協作,舉辦社區導賞團,為舊區注入藝術生命力。
其中,由市建局負責營運和管理的場地和社區空間,包括中環「H6 CONET」、灣仔茂蘿街7號和旺角618上海街,自2017年起與不同類型的藝術、創意文化和社區團體合作,舉辦了約300項與藝術和文化相關的活動。香港文學舘更將於今年6 月落戶茂蘿街7號,加深市民對香港文學認識並促進中外文學交流。
此外,市建局在九龍城「龍城」區以「融合策略」推動市區更新,並藉著試行「小區復修」先導計劃,鼓勵業主由外至內做好樓宇的維修保養之餘,更進一步配合小區特色美化大廈外牆及街道。為此,市建局團隊早前進行公開招募,希望物色本港及海外的壁畫藝術家,日後在「龍城」區創作多幅壁畫,彰顯當區潮泰特色文化,以融入活化後的小區,營造同區個性一體化的效果。
未來,市建局團隊會延續將藝術和文化融入市區更新項目的理念,並以「油旺研究」的建議,包括水渠道水道公園建構賞花熱點、太子道西/園藝街保育及活化項目加強花墟賞花的氛圍,以及以「歷史文化生活區」作為油麻地舊區更新的規劃主題,為實踐目標。
從三個層面推動多元藝術和文化發展
市建局進行市區更新的目標,不單只是硬件的改造,亦包括保存區內的歷史文化元素。為此,市建局團隊透過將藝術和文化融入市區更新項目,彰顯舊區的獨特文化生活面貌,並從三個層面推動多元藝術和文化發展。
(一)夥拍藝術家創作藝術作品 將藝術文化植根社區
早於2017年,市建局團隊已將藝術文化的元素融入市區更新項目,以中上環為例,我們翻新及重新設計中環中心地下的社區空間,並命名為「H6 CONET」,提供約2,600平方米的社區空間作為舉辦展覽、音樂、藝術等多元活動的場地。我們亦與多名本地和海外藝術家合作,將毗鄰六條街道的歷史和特色景象,包括機利文街的大排檔、永安街的花布檔、同文街的化工原料攤檔等,透過巨型壁畫呈現,以視藝讓市民細味當區的歷史及特色。
市建局夥拍藝術家在「H6 CONET」 創作大型壁畫,展現中環的歷史及街道特色。
此外,藝術家亦以本地及中西區文化和社區生活為主題,以不同風格,為連接「H6 CONET」的興隆街和機利文新街的大廈外牆創作了三幅大型壁畫。同時,市建局亦邀請藝術家以小販檔的故事或售賣的產品為主題,為在這些街道經營的攤檔進行美化,以畫作彰顯地區的文化特色(下圖)。
毗鄰「H6 CONET」、位於鐵行里一幢私人住宅大廈的業主立案法團,亦響應周邊的壁畫創作,以中上環海岸線為主題粉飾大廈外牆。
以壁畫彰顯中上環報業和印刷文化
而在中環士丹頓街/城皇街的保育和活化項目,團隊除了活化和復修屬二級歷史建築的士丹頓街88至90號之外,更因應項目附近一帶是上世紀印刷業的集中地這濃厚的地區特色,特別委聘畫家以報章編採、印刷和發行等不同工序作元素,沿建築物樓梯牆身以及大廈外牆繪製壁畫,將昔日印刷業及報業文化的歷史和特色以藝術呈現(下圖)。
此外,我們亦聯同區內學生、家長、老師、區議員及壁畫藝術家,為城皇街一段長約17米的圍板,共同創作壁畫,展現昔日中上環一帶,市集熱鬧的民生景象,讓途人沿城皇街拾級而上時,能從壁畫了解到五、六十年代居民的生活日常。
城皇街的壁畫讓市民了解昔日中上環的民生景象。壁畫更成為區內的「打卡」熱點。
市建局將藝術融入士丹頓街/城皇街保育和活化項目的工作,亦啟發毗鄰大廈業主,其中,位於華賢坊東的冠南樓,藉著樓宇復修的契機,將為大廈外牆換上「新衣」(下圖為設計圖片)。
隨著整個士丹頓街/城皇街的保育活化項目完成,團隊正構思籌辦以社區為本、藝術主導的「藝術城蹤遊」(City Walk) 活動,連結市建局在中西區的市區更新項目,包括「H6 CONET」、三級歷史建築中環街市、嘉咸街百年市集,以及士丹頓街/城皇街的項目,讓市民和遊客在參與「藝術城蹤遊」活動當中,體驗此區匯聚藝術、文化、歷史和民生的風貌。
以大型竹藝裝置 呈現觀塘歷史
我在早前的網誌提及,自市建局在去年初決定收回觀塘市中心項目最後一期的招標後,為地盡其用,團隊以地方營造的手法,先後在觀塘市中心戶外的「自由空間」舉辦了一系列的活動;我們亦與本地藝術家合作,在「藝萃於城」展出首個彰顯觀塘歷史特色的大型竹藝裝置。
這個名為「浪・岸」的大型城市藝術裝置,竹藝師以竹子作為主要材料,紮作成呈波浪形狀的「竹海」及編織出海浪拍岸的景象,呈現昔日觀塘海岸線的形態,讓市民可以透個這件作品,了解觀塘的歷史和其演變的過程。
「浪・岸」這藝術裝置規模龐大,長達93米、闊10米,竹藝師自今年初起分兩階段製作。靠近康寧道的一段竹藝裝置已在今年2月完成;而第二階段、毗鄰「城中漫道」的「竹海」裝置亦在剛過去的星期完工,市民由即日起可近距離欣賞這件觀塘區最大型的戶外竹藝裝置,晚上的「竹海」更會有特別設計的燈光及浪聲音效,呈現波浪拍岸的意境。
市民由即日起可到「藝萃於城」欣賞「浪・岸」日與夜的獨特魅力。
竹藝裝置展期於下月結束後,團隊正發掘與其他本地及海外藝術家合作的機會,探索以不同的藝術形式及物料創作,展現觀塘特色的故事。團隊期望,這些藝術裝置能發掘不同藝術文化的可能性,為未來觀塘市中心2.0垂直城市的地區營造探索方向。
公開招募壁畫藝術家 以藝術傳承潮泰文化
而在九龍城「龍城」區,團隊應用「融合策略」,並以「地區營造」手法,彙集「龍城」居民對於區內歷史文化特色的意見,作為設計藍本,為部分大廈外牆飾面、地下大堂以至地舖店面等,進行美化工程,令樓宇外觀與地區環境互相配合,凸顯「龍城」區的特色。
為此,市建局團隊公開招募壁畫藝術家,為「龍城」區市建局項目附近部分街道或大廈外牆,創作具潮泰特色元素的大型壁畫,以彰顯當區的獨特社群文化。招募工作於上月結束,團隊接獲約30份申請,大部分來自本地的藝術家,亦有部分來自泰國、德國和法國等地。市建局團隊正逐一審視每份申請,並將邀請獲甄選的藝術家提交壁畫設計建議書。
除了視覺藝術彰顯地區特色之外,市建局亦重視傳承「龍城」區的節慶文化,包括盂蘭勝會和泰國潑水節。市建局團隊繼去年協力復辦疫後首個潑水節後,今年再度支持相關活動,並派出義工隊協助泰人團體籌辦潑水節的活動,身體力行支持文化的傳承。
我更在昨日出席了潑水節嘉年華典禮,與「龍城」區的泰裔人士一起歡度泰國新年,感受泰國新年的熱鬧氣氛。我樂見「龍城」區來自不同種族、背景、年齡的人士打成一片,展現強大的凝聚力及獨特的地區魅力。
韋志成昨到訪九龍城參與「龍城美食潑水泰繽紛2024」活動,與泰裔人士一起歡度泰國新年,支持泰國文化在九龍城承傳。
(二)善用項目社區空間 舉辦多元藝術文化活動
除了在市區更新項目注入藝術和文化元素,市建局團隊亦善用轄下各區保育活化項目內的社區空間,為藝術團體、地區組織等提供展覽和表演場地,以籌辦多元的藝術和文化活動,鼓勵以藝術文化為舊區注入色彩和生命力。
以旺角「618上海街」項目為例,團隊除了保留項目範圍內10幢戰前「騎樓」式建築外,亦為唐樓建築群注入新生命和用途。過去六年,618上海街的社區空間,定期舉辦不同形式的展覽、工作坊、市集等藝術和文化活動;項目更夥拍香港藝術發展局及本地不同的藝術家團體,舉辦包括結合藝術及科技的展覽,以多媒體的方式,為市民帶來全新的藝術互動體驗。
至於在茂蘿街7號(M7),市建局團隊與不同的藝術、創意文化和社區團體合作,舉辦多元化藝術活動,包括展示香港地道飲食文化展覽、傳承客家傳統手藝的花帶編織工作坊,以及不同主題的電影放映會等。M7已成為區內深受歡迎的多元共享空間場地之一。
而在今年6月,香港文學舘將會落戶M7,並開放予市民參觀,屆時,除了介紹香港文學的發展之外,亦會透過互動裝置,展示香港作家珍貴的手稿、出版刊物和簽名本等,加深市民對文學的認識。日後,文學舘亦會邀請研究香港文學的學者,舉辦各類型的文學交流講座。
文學舘預計在今年6月開放予公眾參觀。(設計圖片由香港文學舘提供)
文學舘的開幕展覽將先以「花」為主題,名為「萬物有文 文裏尋花」,將文學作家筆下常用的各種鮮花、花卉與文學作品連結。同時,文學舘亦將於M7的公共空間擺放多個花藝裝置,塑造成「文學花園」,讓參觀者以不同方式欣賞香港的文學作品。而在開幕展覽結束後,市建局團隊將與文學舘及其他持分者,探索以另一文學主題營造M7的個性特色。
茂蘿街7號的公共空間擺放多個花藝裝置,塑造成「文學花園」。(設計圖片由香港文學舘提供)
(三)社區協作 為舊區注入藝術生命力
市區更新不僅限於城市硬件的改善;亦是與提升居民的整體生活質素息息相關。為此,市建局推出「藝術文化融入舊區」夥伴項目,與藝術文化團體合作,在舊區舉辦不同類型的藝術和文化活動,將文化藝術氣息注入舊區,並讓市民在更新後的環境能體現地區的特色和文化,達致新舊交融。
最近,團隊夥拍擁有微型藝術經驗的微行動共融藝術協會,帶領長沙灣天主教英文中學的學生,透過創作微型藝術,展現深水埗今、昔的地標及地區的人文風景。
我們亦在舊區舉辦社區導賞團,讓參加者認識市區更新項目之餘,亦深入了解地區的特色、歷史文化和傳統習俗。疫情過後,市建局團隊在去年6月復辦社區導賞團,帶領市民和訪客走訪市建局在中西區的市區更新項目,包括了解士丹頓街、城皇街的唐樓歷史、建築特色和保育方法,讓社區導賞團的參加者一邊欣賞建築美學,一邊了解當區的歷史和文化。
此外,市建局因應在深水埗展開地區研究,夥拍多個地區組織和香港導賞團學會,於上月在深水埗舉辦社區導賞團,免費帶領街坊遊歷區內的特色街道和歷史建築,認識深水埗區的地區特色、文化和特色建築。
其中一條導賞團路線安排到訪汝州街、南昌街、基隆街一帶,該處仍有不少布疋及製衣相關的店舖經營,讓參加者可以透過導賞團了解這個傳統服裝布藝批發零售熱點的歷史、本港時裝行業的發展和布藝文化。
持續推動藝術文化融入市區更新工作
一直以來,市建局以市區更新的不同執行模式,改善舊區已建設環境,並從規劃層面,為藝術和文化元素融入市區更新項目提供硬件和軟件的準備,提升市區更新的整體成效。
正如我們在「龍城」區開展啟德道/沙浦道項目及衙前圍道/賈炳達道發展計劃時,團隊早於項目規劃和設計階段,已預留空間增設「市集廣場」和「門戶廣場」,提供優質的城市「硬件」予不同機構及團體,日後在項目內舉辦各式各樣具文化特色的活動。
市建局亦從「軟件」作出配合,加強承傳地區的歷史、文化和特色。例如在2016年完成的太子道西/園藝街保育及活化項目,除了將臨街大部分地舖租予售賣鮮花及園藝用品的商戶,延續花墟的特色;項目上層的部分單位,亦出租予不同機構或團體作藝術和文化用途,包括舉辦舞蹈藝術、音樂、水墨畫和花藝等的文化活動,藉此保存當區的藝術文化氛圍之餘,亦冀望能令相關的藝文能普及化,融入社區,提升生活的素質。
展望未來,為進一步提升花墟的氛圍,我們將在洗衣街/花墟道發展計劃,興建一個面積不少於8,800平方米的水道公園,種植鮮花樹木及灌木,營造「賞花熱點」,供市民享用,並期望日後能將花藝以及與花相關的文藝活動,融入項目之中,令花墟的氛圍更多元、更具特色魅力。
我希望透過這篇網誌詳盡的解說,闡述市建局多年來將藝術和文化元素融入市區更新工作的努力,能給予社會人士更全面的認識和理解,從而給予我們團隊推動市區更新工作較中肯的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