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行政總監網誌《摯誠.志成》

「局部改造」新模式 工廈變多用途樓宇 市建局首幢工廈改造重設項目竣工

市建局在2013年,回應政府提出加快舊工業大廈的更新工作,啟動長沙灣汝州西街工業樓宇重建項目先導計劃。雖然項目在2018年因收購率低而中止重建的計劃,但我們改用樓宇復修及改造重設這重建以外的市區更新策略,為這幢老化的工廈提升樓宇安全和設施水平,延長樓宇的壽命。經過約3年時間,這幢工廈的改造工程已竣工,是市建局首幢以改造重設復修、活化再用的工廈項目,並已於上月起,成為市建局樓宇復修部的辦事處,服務市民。

市建局在改造這幢近60年樓齡、設施不符合現代標準的工廈過程中,遇上不少困難和挑戰,我希望借此與大家,尤其是工廈的業主,分享市建局如何應用創新思維,突破改造傳統工廈的規限,打造一幢安全、環保而現代化的多用途樓宇,實現可持續的建築環境。

web photo近60年樓齡的汝州西街永康工廠大廈在2013年市建局啟動項目時,呈老化失修(左),經過維修及由市建局改造後,現已是一幢具多元化用途的現代化樓宇(右)。

市建局在2013年12月向位於工業樓宇重建先導項目內的永康工廠大廈業主發出收購建議,然而經過四年時間的努力,我們只能從40個業權中,收購到27個,佔整幢工廈約67%;餘下三成多未能成功收購的業權,主要因為業主希望繼續留在原址經營而婉拒了收購建議;另一方面,該工廈業主亦曾於2016年,為大廈進行外牆翻新及更換升降機等工程。在考慮多項因素後,市建局董事會於2018年通過終止這工廈的重建計劃。

靈活變通  助工廈改造變身
雖然重建不成,但有關工廈內部存在結構老化、消防設備和喉管系統老舊失修、公用地方欠缺無障礙設施,以至違規改建等不符合現代法規要求的問題,市建局作為業主之一,自然不能坐視不理,團隊遂以靈活變通思維,研究以市區更新另一策略 ─「樓宇復修」及「改造重設」方法,全方位改善這幢工廈外、內的結構及消防安全,並提升屋宇配套設施的水平。

由於這幢工廈的業權人還包括多個不同樓層單位的業主,故此市建局擔起促進者的角色,深入研究各種改造方案,包括全幢改造的可行性,然後通過參與業主立案法團會議,與其他單位的業主交流,務求就工廈的長遠維修和活化方向,謀取共識。

過程中,部份業主對全幢改造的方案感到憂慮,擔心在工程期間需暫時搬遷,影響業務運作;若然全幢改造,每戶除了需要攤分涉及公用地方的工程費用,還要自行支付其持有單位內部的改造工程支出,對於一般小廠戶業主來說,這筆開支也會造成經濟負擔。

為此,市建局考慮到在不影響廠戶日常的業務運作,同時能提升工廈安全的前提下,提出了一個創新的「局部改造」方案,取代「全幢改造」。在「局部改造」的方案下,市建局針對工廈的公用地方,統籌各項公用屋宇設備的改建和優化工程,並全數支付相關工程費用。至於由市建局持有的單位亦會作翻新和改造,由工業轉變為辦公室用途;而由其他廠戶持有的單位,則維持其相關用途和營運,不用作內部改造,因而不需要支付改造費,亦不用搬遷,將推展工廈改造工程帶來的支出和運作影響,減到最低。

局部改造工程挑戰大
這套創新的「局部改造」方案得到大廈法團的同意,工程得以落實。然而,在推展這工程時,我們在規劃及執行方面仍面對不少挑戰,包括:

(一) 裝置消防設備難:這幢工廈建於60年代,原有設備未能符合現時消防安全規範,市建局必須在改造作辦公室用途時,為全幢樓宇的公用地方及改造部份提升消防系統的相關裝置及設備。而相關設備屬整幢樓宇業主共同擁有和管理,需要擺放在公用地方以便維修和保養,然而舊式工廈一般並沒有為此預留充足的公共地方;而在局部改造模式下亦難以讓大廈作根本性的結構改動,騰出公用地方加設和置存所需設備。

(二) 更改用途限制大:在局部改造的情況下,市建局須遵照這幢樓宇在長沙灣分區計劃大綱圖原先准許的用途,將持有樓層的單位改造後用作樓宇復修部門的辦事處,不能擴充作其他用途,例如推廣活動、工作坊或展覽等。當中的原因,是部份樓層單位的廠戶仍然從事經准許的工業用途,可能涉及一些厭惡性行業或貯存危險品等,就算市建局的單位完成改建及活化,也需要盡量避免吸引非大廈使用者到訪,減低因為不熟悉工廈環境而誤入其他工業單位所帶來的安全風險。

(三) 建築法規要求高:現行建築法規消防安全守則對工廈單位改變作辦公室用途,設較高的通風和採光標準;而對公用地方的無障礙設施和消防安全標準亦有較高的要求,包括每層都需為殘疾人士提供在發生火警時用作避險的臨時庇護處、兩組走火樓梯需要在各層互通等。然而,若要在這類舊式工廈執行有關工程以符合最新法規,必須得到法團的參與才可進行,過程中若改動個別業主單位的結構間隔,還要得到有關業主的允許。

以創新思維促成改造工程  為樓宇增值
面對以上種種挑戰,市建局團隊發揮創新精神,一一克服。針對加設消防設備困難及用作置存消防水缸和供水系統的公用地方不足的情況,市建局自願撥出超過1,600多平方呎、屬於其業權範圍的樓面面積,以象徵性租金租予法團用作放置各項新加的公用設施,解決公用地方面積不足的難題。這些設備亦已預留接口,餘下仍未改造單位的廠戶業主,日後若希望進行相關改造工程,只需將其單位的消防設施,接駁至市建局新加的消防系統便可。

web photo市建局持有的地下單位改設為消防控制室,並容納新加的公用設備,包括消防水缸,服務全幢樓宇用戶。

團隊更額外在樓宇管理工作方面,為這個活化工廈項目引進「預防性維修」措施,包括加裝遙距監測裝置,協助管理人員在管理室監測各項屋宇裝備的運作狀況,應對突發性故障。各項新更換設施的維修保養資料亦將經過數碼化重新整合,編制為一套數碼樓宇保養手冊,為管理人員因應設施的狀況制定未來保養計劃以提升工作效率。

在安排樓宇復修部使用改造後的辦公室時,我們亦顧及應盡量避免吸引非大廈使用者到訪上層單位,因此,我們將需要面見已預約的樓宇復修資助計劃個案申請人的業務,例如辦理手續和宣誓等,集中在地下單位進行。地下辦事處設有12個房間,以便處理相關工作。

web photo市建局將地下單位活化改建成樓宇復修部辦事處,並有多個房間,供已預約的資助計劃申請人及法團來辦理手續。

儘管這幢大廈外、內已煥然一新,但受原有工業大廈設計所限,加上是次屬局部改造,市建局只能向相關部門申請在自己擁有的物業,以及大廈地下大堂入口的公共地方,進行改建工程,提供無障礙設施。市建局會繼續透過法團協商,爭取其他廠戶業主,盡早為其單位落實加設無障礙設施和提升消防設備。

以優惠租金出租舖位予社企開設飯堂
隨著這幢工廈改造工程已竣工,市建局樓宇復修部於上月已遷入,投入運作,以便加強處理日益增加的樓宇復修個案,以及政府各項樓宇復修資助計劃的申請。

我們亦將「局部改造」大廈後單位只可作特定行業用途的限制化為機遇,在符合活化工廈政策的框架下,令工廈用途更多元化,包括將部分收購回來的單位,用作社會企業、文化創意產業用途,惠及社會。

舉例說,我們留意到工廈附近的兼善里有一間由社會企業開設的食肆,為殘疾人士提供就業機會之餘,亦向區內有需要人士派發免費飯餐,甚具社會意義。在永康工廠大廈進行工程期間,我們知悉這間社企正在同區尋找地舖開設新飯堂,我們便與其負責人磋商,將大廈地下一個約2,400多平方呎的單位,以低於市價的優惠租金,出租這所社會企業,支持他們在區內延續業務;亦特別向城規會申請許可,將部份地方用作服務街坊,例如派飯活動。同時,我們亦為舖位預先裝設符合工廈食堂規定的屋宇裝備基本設施,包括消防、排污及供水系統、通風、配電及照明系統等,以便這所社企進駐時,只需在進行裝修、添置設備和食堂用具後,盡早營運。

擔當「局部改造」模式先行者  為工廈業主起示範作用
政府自推出活化工廈政策以來,已有不少舊式工廈,在單一業主持有所有業權的情況下,完成整幢改造或重建,引進更多不同產業的企業和初創公司進駐,為老舊工業區注入新經濟活力,帶來活化更新的效果。

至於面對業權分散處境的工廈單位業主,若然能夠參考市建局在這個項目以「局部改造」執行模式,復修及改造工廈、提升設施,相信可以為其工廈物業單位增值。以這個永康工廠大廈改造項目為例,整項改造工程的支出約1.5億元,以市建局持有27個單位合共約7萬2千平方呎樓面計算,每平方呎改造成本需要約2,000元。

由於活化後的單位可用作辦公室用途,參考同區其他樓齡相若、而原先屬於工業用途單位在改造成辦公室後的市值,我們估算,市建局上層單位改造成辦公室後,每平方呎樓面市值將超過1萬1千元,較改造前約5,000元增加一倍多;而以每個上層單位面積約3,100平方呎計,每個單位的物業價值增加約2,000萬元,而單位的市場租值亦會隨物業增值和環境設施改善而有所提升。而計算改造工程成本後,改造單位所創造的物業增值仍甚具效益。

除了物業增值之外,樓宇復修部過去在長沙灣租用辦公處,每年的租金支出達到1,000萬,是次改造工廈項目增加了市建局持有自用辦公室樓面的空間,節省了租用私人商業大廈辦公室的租金開支,達致盡用資源、善用資源的目標。

個別工廈的復修和活化,並非市建局的核心業務,我們須將資源集中處理舊區的整體規劃和重建,改善香港的住屋水平及已建設環境。因此,我認為要推廣改造重設工廈這新模式,令活化工廈在市場進一步普及,而關鍵之道,除了協助業主克服規劃和工程執行層面的難題外,亦要關注業主面對成本效益的挑戰。

為了推展這個改造項目,市建局需要一筆過預留一億多元的資金來應付相關工程開支;儘管活化後的單位因自用作辦公室而抵銷在其他商業大廈租用地方的租金支出及相關費用,但回本期估計亦要接近20年,這還未計算市建局撥出1,600多平方呎的樓面面積,用作放置公用設施所涉及的租金收入。

復修和活化工廈所需的成本,對單一業主或有財力的發展商,應該可以如市建局般獲得預期的增值及回本期;然而,對於非單一業權工廈的一般小廠戶業主而言,所涉及的成本開支,相信並非他們能夠負擔,變相造成阻力。

因此,我希望這次市建局改造重設工廈的案例,可以起牽頭和示範作用,從工程規劃、施工方案、配合相關法規等不同層面,與政府部門、專業機構以至工廈業主分享經驗,增強各界對改造和活化工廈的信心。而更重要,是共同探討為有意活化改造工廈的業主提供更多誘因,例如金融機構可以考慮提供較優惠的貸款安排,協助他們籌措資金;政府部門亦可從政策層面,重新審視各項針對工廈改造用途和地契條款的要求,提供彈性或寬免措施,以降低改造成本。至於專業機構,亦可編製更多相關規劃和工程審批的實務指引,為業主提供專業技術支援,從多方面鼓勵業主透過重建或復修及改造重設,活化工廈,善用珍貴的土地資源,亦能配合香港不斷轉變的社會發展和經濟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