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行政總監網誌《摯誠.志成》

全港首個室內巴士候車區 為「新觀塘」提升「出行」體驗

在剛過去的星期二,市建局向觀塘區議會轄下的觀塘區發展及重建專責小組,匯報了觀塘市中心重建計劃的最新進展,以及就位於第二及第三期主地盤發展項目(主地盤項目)內、全港首個附設室內巴士候車區的公共運輸交匯處,作詳細介紹。

主地盤項目的建築工程於2014年展開,進度理想,其中上蓋住宅樓宇和位於基座項目內的公共運輸設施的主要建築工程已經完成,現進入內部裝修,並陸續安排相關政府部門展開驗收工作,預計最快於2020年第四季完成驗收後,便可交付予政府接手籌備啟用安排,預計在2021年第一季開放給市民使用。我感謝議員就項目落成後的安排,提供寶貴意見。

我在過去的網誌曾向大家介紹,觀塘市中心重建項目其中一項重要建設,是興建一個公共運輸交匯處,以重置重建前分佈於裕民坊、仁愛圍、同仁街一帶以及周邊地區的多條巴士線及小巴站,為居民提供更集中及舒適的乘車、候車環境。重建項目亦給予我們一個難得的規劃契機,透過重新規劃設計,重整區內交通及行人網絡,提升公共交通的運輸效率以至行人與駕駛者的道路安全。

重整交通規劃 紓緩道路擠塞

觀塘市中心作為東九龍的交通樞紐,是超過100條公共巴士及80條小巴線途經之處或以此作為終點站。然而在重建前的舊區,道路網絡缺乏效率,有多個縱橫交錯的十字路口,使巴士及小巴需要從不同街道進出市中心接載乘客,容易造成交通樽頸,導致道路擠塞。巴士和小巴站亦分散在多條繁忙而狹窄的行人路旁,不時出現乘客站出馬路排隊候車的情況,造成危險。這些困擾居民、乘客和駕駛者已二、三十年的交通難題,隨著市建局於2007年啟動觀塘市中心重建計劃,才能夠藉着舊區重建的契機,宏觀地重新規劃整個地區的交通網絡,徹底解決問題。

為了從根本解決積壓已久的交通難題,我們應用「人車分隔」的規劃概念於項目之中,透過興建新的綠化有蓋行人走廊,連接市中心與周邊地區,為行人締造一個安全、方便及舒適的步行環境。

至於需要進入項目範圍的私家車、巴士、小巴和的士等不同車輛,則會安排在不同的出入口進出停車場和各自所屬的公共車站,大大減低出現交通樽頸,引致周邊道路擠塞的機會,達至公共運輸分流的效果。

此外,我們亦於項目周邊的康寧道、裕民坊、協和街及物華街等街道,分階段進行包括擴闊車路及行人路等的道路改善工程,進一步紓緩地區的道路擠塞。新的建築物界線亦會從周邊的道路向後移,騰出地面空間作美化和綠化,並提供闊度達4至7米的行人道,較一般只有約2.5米的行人道,更進一步改善步行環境。

URA photo觀塘市中心項目有蓋行人走廊連接港鐵站(左圖),地面建築物亦會從周邊的道路向後移,騰出空間作較寬闊的行人道(右圖、綠色範圍),提供行人友善的步行環境。

突破傳統巴士總站設計局限 提升候車體驗

至於在項目基座內的有蓋公共交通交匯處設有兩層,分別是上層的巴士總站和下層的小巴總站。為了提升其服務水平,我們的工程團隊在滿足政府和城市規劃委員會訂明的設計標準之外,就優化巴士總站的設計注入新思維,並投放資源提供額外設施,打造一個更舒適、方便和安全的候車環境。

根據城規會批准的總綱發展藍圖及政府批出的地契條款,巴士站和小巴站分別需要設置8個巴士上落客區及14個巴士停泊位置,以及設置19個小巴停車處。就有蓋巴士總站的設計,若我們採用傳統的並排式佈局,設多條並排的停車坑道供巴士停泊,乘客便需要在車坑旁邊的候車月台等候上車。由於巴士站的抽風系統未必能及時抽走巴士排出的廢氣,以致車站內的環境溫度較高,影響乘客候車的舒適度。

針對傳統設計上的局限,我們作出新嘗試,將項目內的新巴士總站改成環型設計,其中央部分只用作泊車,8個巴士候車區改為環繞總站四邊佈局,並進一步與商場的室內空間整合,打造出全港首個設有空調巴士候車區的巴士總站。

在新設計下,乘客可從連結基座內多個不同出入口的24小時行人通道,進入室內巴士候車區等候上車,無需逗留在巴士停泊區候車,避免吸入車輛廢氣。他們前往或離開巴士停泊區時,亦無須橫過行車道或月台,減低發生交通意外的風險。候車區內會提供座位和無線網絡服務供市民使用,讓他們有更佳的候車體驗。

URA photo巴士總站24小時行人通道及8個室內空調候車區(左圖、藍色範圍),每個候車區設有空調及預留足夠的輪候位置,讓在舒境中候(右圖)

URA photo小巴總站亦四通八達,設四個出入口前往不同地方。

加入智慧設施 推動智慧出行

市建局在規劃和建造發展項目時,一直致力探索引入更多功能的智慧設施,並預備足夠硬件配套,應付城市未來智慧出行的需要。以這個巴士總站為例,我們為每個乘客候車區設有巴士靠站感應器,並與候車區閘門的開關系統連結。當有巴士靠站時,感應器可因應巴士上客或落客的需要,開啟相應的候車區閘門,方便乘客上落。我們還已預留無線網絡接駁系統等科技基建設施,以便繼續研究日後設置更多的智慧設施,便利市民出行。

URA photo每個候車區設有兩度閘門,將上車和落車的乘客分流。每度閘門的頂部設有智能巴士靠站感應器可因應巴士上客或落客的需要,開啟相應的候車區閘門。

為電能小巴預留基礎設施 配合綠色運輸發展

除了優化運輸設施的設計和配置,我們亦盡量配合社會發展綠色公共交通的方向,提供所需要的支援措施。雖然當初項目在2009年獲政府批准時,由於電能公共交通仍未成熟,地契條款內沒有為交匯處配置電能公共交通設施的要求, 但到後來在2017年,我們就當中的小巴總站的詳細設計諮詢觀塘區議員和小巴業界的持份者時,聽到有意見希望在小巴站內預留日後安裝充電裝置的空間,為未來提供電能小巴服務鋪路。

我十分認同環保低碳的電能公共交通發展方向,但由於項目的總綱發展藍圖及地契已獲批准,要加入新的設施難度不少。舉例說,小巴充電需要高壓電流,我們需要評估項目原先設計的供電設備是否足以應付;而小巴站的空間亦需要盡用來設置小巴泊位。

面對上述挑戰,我們努力在技術可行及原訂的規劃和地契容許下,盡力回應議員和業界的需要。過程中,我們和項目工程顧問進行詳細的小巴泊位和行車線分析,研究在不阻礙小巴靠站和車流運作下,在適當的地點預留充電器位置;我們亦審視供電裝置的電力容量的電纜佈局,探討新加充電裝置的可行性。

經過詳細研究和技術性評估後,工程團隊在小巴總站內,撥出3個可容納小巴充電裝置的位置,並重新設計供電設施的配置,以預留足夠的電力及相關基礎設施配套。我們亦主動接觸政府部門和小巴營運商,推動政府和業界加快探討電能小巴的營運模式。日後當業界的電能小巴方案以及相關規管電能公共車輛充電的法規完備時,小巴營運商就可以為電能小巴安裝合規格的充電設施。

隨着交匯處工程大致完成,接下來我們將與相關政府部門安排進行項目驗收工作,讓設施能早日開放。我們致力設計和建造優質的公共設施硬件,交予巴士和小巴服務的營運機構,接下來仍有賴政府部門與各個服務提供者,協調具體的車站重置和路線調整計劃。我期望有關的統籌工作能盡早完成,讓這個於觀塘市中心的交通交匯處能早日投入運作,為市民提供更優質的運輸服務。

實現規劃裨益 惠澤社區更廣

觀塘市中心公共運輸交匯處面積達到1.5萬平方米,佔整個基座總樓面積的一半,而興建地點放於整個主地盤項目的正中央位置,四通八達,便利穿梭往來市中心的市民,強化觀塘市中心作為九龍東交通樞紐的角色。相對於由私人發展商主導的項目,附設的公共設施的規模和規格,一般只會按政府的標準要求提供,相信並不會設置在最具商業價值的中央位置;我們在建設觀塘市中心項目所投放的資源和努力,正是反映市建局的項目,不是以盈利作主導這原則目標。

交匯處落成後,將會是全港其中一個面積最大的有蓋公共運輸交匯處。它不但服務觀塘區居民,更會惠及每日接近100萬往返觀塘上班、上學以至轉車至不同目的地等更廣泛的人口,對促進整個東九龍區的人流、物流以至地區經濟,帶來莫大的裨益。

可以想像,若我們沒有為整個市中心的土地作宏觀而全面的重新規劃,讓區內的住宅、商業、休憩用地以至各項公共及運輸設施得以重新佈局,而只是將一幢幢舊樓拆卸重建,是無法從根本性解決困擾多年的樓宇老化、地區設施殘舊、不勝負荷等舊區問題,全面提升市區的已建設環境,達致改善居住質素、促進經濟以及惠澤居民這些市區更新的真正目標。

觀塘市中心重建規模龐大,必須要市建局、政府、地區各持分者能齊心協力,按部就班,才能如期完成。項目推行的過程中,我特別感謝議員們一直本着實事求是、務實明理的精神,為重建計劃建言獻策,並協助收集居民意見,居中協調政府部門與地區持份者,使計劃能順利推展。在未來幾年,觀塘市中心重建仍有很多複雜的工作需要處理,我期盼與各方持份者繼續攜手合作,讓「新觀塘」計劃可順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