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行政总监网志《挚诚.志成》

全港首个室内巴士候车区 为「新观塘」提升「出行」体验

在刚过去的星期二,市建局向观塘区议会辖下的观塘区发展及重建专责小组,汇报了观塘市中心重建计划的最新进展,以及就位于第二及第三期主地盘发展项目(主地盘项目)内、全港首个附设室内巴士候车区的公共运输交汇处,作详细介绍。

主地盘项目的建筑工程于2014年展开,进度理想,其中上盖住宅楼宇和位于基座项目内的公共运输设施的主要建筑工程已经完成,现进入内部装修,并陆续安排相关政府部门展开验收工作,预计最快于2020年第四季完成验收后,便可交付予政府接手筹备启用安排,预计在2021年第一季开放给市民使用。我感谢议员就项目落成后的安排,提供宝贵意见。

我在过去的网志曾向大家介绍,观塘市中心重建项目其中一项重要建设,是兴建一个公共运输交汇处,以重置重建前分布于裕民坊、仁爱围、同仁街一带以及周边地区的多条巴士线及小巴站,为居民提供更集中及舒适的乘车、候车环境。重建项目亦给予我们一个难得的规划契机,透过重新规划设计,重整区内交通及行人网络,提升公共交通的运输效率以至行人与驾驶者的道路安全。

重整交通规划 纾缓道路挤塞

观塘市中心作为东九龙的交通枢纽,是超过100条公共巴士及80条小巴线途经之处或以此作为终点站。然而在重建前的旧区,道路网络缺乏效率,有多个纵横交错的十字路口,使巴士及小巴需要从不同街道进出市中心接载乘客,容易造成交通樽颈,导致道路挤塞。巴士和小巴站亦分散在多条繁忙而狭窄的行人路旁,不时出现乘客站出马路排队候车的情况,造成危险。这些困扰居民、乘客和驾驶者已二、三十年的交通难题,随着市建局于2007年启动观塘市中心重建计划,才能够藉着旧区重建的契机,宏观地重新规划整个地区的交通网络,彻底解决问题。

为了从根本解决积压已久的交通难题,我们应用「人车分隔」的规划概念于项目之中,透过兴建新的绿化有盖行人走廊,连接市中心与周边地区,为行人缔造一个安全、方便及舒适的步行环境。

至于需要进入项目范围的私家车、巴士、小巴和的士等不同车辆,则会安排在不同的出入口进出停车场和各自所属的公共车站,大大减低出现交通樽颈,引致周边道路挤塞的机会,达至公共运输分流的效果。

此外,我们亦于项目周边的康宁道、裕民坊、协和街及物华街等街道,分阶段进行包括扩阔车路及行人路等的道路改善工程,进一步纾缓地区的道路挤塞。新的建筑物界线亦会从周边的道路向后移,腾出地面空间作美化和绿化,并提供阔度达4至7米的行人道,较一般只有约2.5米的行人道,更进一步改善步行环境。

URA photo观塘市中心项目设有盖行人走廊连接港铁站(左图),地面建筑物亦会从周边的道路向后移,腾出空间作较宽阔的行人道(右图、绿色范围),提供行人友善的步行环境。

突破传统巴士总站设计局限 提升候车体验

至于在项目基座内的有盖公共交通交汇处设有两层,分别是上层的巴士总站和下层的小巴总站。为了提升其服务水平,我们的工程团队在满足政府和城市规划委员会订明的设计标准之外,就优化巴士总站的设计注入新思维,并投放资源提供额外设施,打造一个更舒适、方便和安全的候车环境。

根据城规会批准的总纲发展蓝图及政府批出的地契条款,巴士站和小巴站分别需要设置8个巴士上落客区及14个巴士停泊位置,以及设置19个小巴停车处。就有盖巴士总站的设计,若我们采用传统的并排式布局,设多条并排的停车坑道供巴士停泊,乘客便需要在车坑旁边的候车月台等候上车。由于巴士站的抽风系统未必能及时抽走巴士排出的废气,以致车站内的环境温度较高,影响乘客候车的舒适度。

针对传统设计上的局限,我们作出新尝试,将项目内的新巴士总站改成环型设计,其中央部分只用作泊车,8个巴士候车区改为环绕总站四边布局,并进一步与商场的室内空间整合,打造出全港首个设有空调巴士候车区的巴士总站。

在新设计下,乘客可从连结基座内多个不同出入口的24小时行人通道,进入室内巴士候车区等候上车,无需逗留在巴士停泊区候车,避免吸入车辆废气。他们前往或离开巴士停泊区时,亦无须横过行车道或月台,减低发生交通意外的风险。候车区内会提供座位和无线网络服务供市民使用,让他们有更佳的候车体验。

URA photo巴士总站设24小时行人通道及8个室内空调候车区(左图、蓝色范围),每个候车区设有空调及预留足够的轮候位置,让乘客在舒适环境中候车(右图)。

URA photo 小巴總站亦四通八達,設四個出入口前往不同地方。

加入智慧设施 推动智慧出行

市建局在规划和建造发展项目时,一直致力探索引入更多功能的智慧设施,并预备足够硬件配套,应付城市未来智慧出行的需要。以这个巴士总站为例,我们为每个乘客候车区设有巴士靠站感应器,并与候车区闸门的开关系统连结。当有巴士靠站时,感应器可因应巴士上客或落客的需要,开启相应的候车区闸门,方便乘客上落。我们还已预留无线网络接驳系统等科技基建设施,以便继续研究日后设置更多的智慧设施,便利市民出行。

URA photo每个候车区设有两度闸门,将上车和落车的乘客分流。每度闸门的顶部设有智能巴士靠站感应器,可因应巴士上客或落客的需要,开启相应的候车区闸门。

为电能小巴预留基础设施 配合绿色运输发展

除了优化运输设施的设计和配置,我们亦尽量配合社会发展绿色公共交通的方向,提供所需要的支援措施。虽然当初项目在2009年获政府批准时,由于电能公共交通仍未成熟,地契条款内没有为交汇处配置电能公共交通设施的要求, 但到后来在2017年,我们就当中的小巴总站的详细设计咨询观塘区议员和小巴业界的持份者时,听到有意见希望在小巴站内预留日后安装充电装置的空间,为未来提供电能小巴服务铺路。

我十分认同环保低碳的电能公共交通发展方向,但由于项目的总纲发展蓝图及地契已获批准,要加入新的设施难度不少。举例说,小巴充电需要高压电流,我们需要评估项目原先设计的供电设备是否足以应付;而小巴站的空间亦需要尽用来设置小巴泊位。

面对上述挑战,我们努力在技术可行及原订的规划和地契容许下,尽力回应议员和业界的需要。过程中,我们和项目工程顾问进行详细的小巴泊位和行车线分析,研究在不阻碍小巴靠站和车流运作下,在适当的地点预留充电器位置;我们亦审视供电装置的电力容量的电缆布局,探讨新加充电装置的可行性。

经过详细研究和技术性评估后,工程团队在小巴总站内,拨出3个可容纳小巴充电装置的位置,并重新设计供电设施的配置,以预留足够的电力及相关基础设施配套。我们亦主动接触政府部门和小巴营运商,推动政府和业界加快探讨电能小巴的营运模式。日后当业界的电能小巴方案以及相关规管电能公共车辆充电的法规完备时,小巴营运商就可以为电能小巴安装合规格的充电设施。

随着交汇处工程大致完成,接下来我们将与相关政府部门安排进行项目验收工作,让设施能早日开放。我们致力设计和建造优质的公共设施硬件,交予巴士和小巴服务的营运机构,接下来仍有赖政府部门与各个服务提供者,协调具体的车站重置和路线调整计划。我期望有关的统筹工作能尽早完成,让这个于观塘市中心的交通交汇处能早日投入运作,为市民提供更优质的运输服务。

实现规划裨益 惠泽社区更广

观塘市中心公共运输交汇处面积达到1.5万平方米,占整个基座总楼面积的一半,而兴建地点放于整个主地盘项目的正中央位置,四通八达,便利穿梭往来市中心的市民,强化观塘市中心作为九龙东交通枢纽的角色。相对于由私人发展商主导的项目,附设的公共设施的规模和规格,一般只会按政府的标准要求提供,相信并不会设置在最具商业价值的中央位置;我们在建设观塘市中心项目所投放的资源和努力,正是反映市建局的项目,不是以盈利作主导这原则目标。

交汇处落成后,将会是全港其中一个面积最大的有盖公共运输交汇处。它不但服务观塘区居民,更会惠及每日接近100万往返观塘上班、上学以至转车至不同目的地等更广泛的人口,对促进整个东九龙区的人流、物流以至地区经济,带来莫大的裨益。

可以想象,若我们没有为整个市中心的土地作宏观而全面的重新规划,让区内的住宅、商业、休憩用地以至各项公共及运输设施得以重新布局,而只是将一幢幢旧楼拆卸重建,是无法从根本性解决困扰多年的楼宇老化、地区设施残旧、不胜负荷等旧区问题,全面提升市区的已建设环境,达致改善居住质素、促进经济以及惠泽居民这些市区更新的真正目标。

观塘市中心重建规模庞大,必须要市建局、政府、地区各持分者能齐心协力,按部就班,才能如期完成。项目推行的过程中,我特别感谢议员们一直本着实事求是、务实明理的精神,为重建计划建言献策,并协助收集居民意见,居中协调政府部门与地区持份者,使计划能顺利推展。在未来几年,观塘市中心重建仍有很多复杂的工作需要处理,我期盼与各方持份者继续携手合作,让「新观塘」计划可顺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