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行政總監網誌《摯誠.志成》

勇於創新 敢於應用 將「科研」「智慧」融入市區更新

我在上一篇的網誌,分享了市建局在樓宇復修業務上,如何促進新思維和應用更多創新技術,以解決舊樓業主經常面對的樓宇失修難題。同樣地,推動市區更新工作,亦需要以創新思維,配合新技術的應用和智慧方案,才能讓市區更新持續發展,提升市民整體生活質素和居住環境。

回想我在四年前出任市建局行政總監,思考如何解決嚴竣的市區老化問題時,已提出必須以新策略、新模式,以及運用新「智慧」,來推展市區更新工作。這些年來,市建局團隊本著勇於創新、敢於應用的精神,在市區更新不同範疇作新嘗試,突破規限,讓市區更新工作能更具成效。市建局以馬頭圍道重建項目「煥然懿居」,作為首個引入「智慧樓宇」建築標準的自行發展項目,便是其中的一例。

煥然懿居是市建局實踐「智慧」城市更新的第一步。項目不單只提供實而不華的居住單位,亦揉合環保及智能特色,並以新思維充分運用有限的空間,為居民提供共享設施,照顧居民日常所需,讓他們住得更舒適。

而在樓宇建造技術的領域,我們亦敢於應用在香港並未普及的「組裝合成」建造法在市建局的私人住宅項目,期望透過實踐,促進新技術成熟和普及,提升建屋速度。這將會是全港首次應用「組裝合成」建造法在私人住宅樓宇的項目,我會在日後的網誌向大家詳述「組裝合成」建造法在私人住宅項目應用所遇到的挑戰。

實踐智慧樓宇概念 克服環境挑戰
即將於本月底落成的煥然懿居,英文名稱為「eResidence」,既與中文名稱「懿居」相配合,當中的「e」亦代表項目將智慧樓宇概念,融入項目的規劃、樓宇的設計和單位內的家居設施。

煥然懿居應用建築信息模型的電腦虛擬設計建造項目,在施工前已有效協調各項建築結構及機電設施,減少不同細部設計相互牴觸的現象,增加空間使用效率。至於地區環境層面,有別於一般發展項目常用的一體化設計,項目大樓的基座設計為兩個較細的基座,以天橋連接,騰出地面為社區提供綠化休憩空間,並打通馬頭圍道至春田街的行人連接,為馬頭圍道開闢一個通往春田街的新通風廊,促進地面街道的空氣流通。我們亦因應環境地理因素,以及周邊樓宇和春田街項目的樓宇高度,優化煥然懿居住宅大樓的座向,讓單位得到較開揚的景觀,並加強採光和天然通風。這「非一般」的設計,正顯示市建局以新思維,克服舊區環境問題的例證。

UP煥然懿居優化大樓座向,加強單位採光和通風(左);兩座大樓的基座間亦騰出空間開闢通風廊,加強空氣流通。(右)

提供家居資訊和實用功能 建立更Smart的生活模式
我們除了在項目建築設計上加入新思維,亦考慮如何在家居室內設施上應用新技術,「從外到內」提升生活質素。舉例說,煥然懿居內每個單位已安裝室內環境監測器,住戶通過單位內的智能顯示屏,便能了解室內空氣質素、溫度和濕度,保持良好的家居環境。這部智能顯示屏還會為住戶提供10多項家居資訊和功能,包括監測家居能源消耗數據和同層廢物收集資訊,以及預約會所設施等,我們希望以科技配合創新而實用的設計,能協助居民處理日常的生活細節,建立更健康和Smart的生活模式。 

UP智能顯示屏顯示十多項家居資訊和功能,包括洗衣廊的使用狀況。住戶只要輕觸圖示(小圖),顯示屏便會顯示各部洗衣和乾衣機的使用狀態,系統亦會以手機短訊通知住戶前往取衣,提升用戶體驗。

於私人住宅項目推動嶄新「共享」意念
「煥然懿居」項目原來擬作私樓出售,當初制定項目的建築圖則時,考慮到買家可負擔樓價不能太高,而較便宜的一房和開放式細單位會較受市場歡迎,所以這類單位所佔的數量較多。

因應此類單位的面積較細,為讓住戶能充份運用單位內的空間,工程團隊重新檢視項目已核准的建築圖則,以新思維作適當的調整,盡用項目的空間為住客增添共享設施。在符合現行建築法規的前提下,我們於住宅大樓旁邊的平台騰出兩個空間,設置供大廈居民使用的共享設施,分別是儲存倉-「懿納」和洗衣廊-「懿淨」。

「懿納」可讓住戶把季節性的物件,例如衣物和被褥等,存放到大廈的儲存倉,既可省卻在單位內尋找額外儲物空間或租用迷你倉的煩惱和開支,方便住客存放和提取之餘,又可釋放住宅的儲物空間來放置較常用的物件;至於「懿淨」,則可以讓「單身一族」住戶或年輕夫婦這類對洗衣需要不太頻密的家庭,能共享大廈內的自助洗衣設施,滿足生活基本所需之餘,亦能騰出擺放洗衣機或乾衣機的空間,作靈活運用,改善室內居住的環境和質素。

善用智能科技 解決工程挑戰
儘管團隊有創新的「共享」意念,但實行上有不少可行性和技術問題要解決。以共享儲存倉為例,由於在現行的《建築物條例》下,並沒有相應的樓面面積寬免,在發展項目總樓面面積不變的情況下,如選擇為住戶提供這類共用設施,便要犧牲部分的住宅樓面面積。故此,項目所設的共享儲存倉面積難免較細,只有約180平方呎。此外,儲存倉的設計須符合現行消防法規,配置自動灑水系統,而儲存格的高度不能影響天花的消防花灑頭的運作,令到實際儲存空間更為有限。

在日常運作上,依照煥然懿居的公契,這個共享儲存倉只限物業管理人員進入,故須由他們協助住客提取儲存的物件。但這項安排會加重物業管理人員的工作負擔,並增加他們因每日重覆提舉及搬運物件而出現勞損甚至受傷的機會。

儲存倉設計和運作上雖然甚具挑戰,但我們相信,創新思維便是解決問題的出路。團隊花了超過一年時間進行市場研究和資料蒐集,了解市場上關於儲存倉智能科技的發展。我們留意到,香港機場和部份大型商業物流貨倉,正逐步應用「智能運貨托盤」(「智能托盤」)這項創新科技,由具備自動導向功能的「智能托盤」,取代人手運送貨架,讓貨架可以排列得更緊密,增加儲存量。 

UP現時市場上的商業物流倉已逐步採用「智能運貨托盤」取代人手運送貨架,唯需要預留通道運送未能盡用空間。 (網上圖片)

創造全港首個住宅項目「智能儲存倉」
雖然「智能托盤」技術已在商業項目逐步應用,但從未有在本地住宅儲存倉項目的應用案例,故此,市建局「先行先試」,積極研究將這項智能技術引進煥然懿居,將在私人住宅設立「智能儲存倉」的理念,付諸實踐,為居民用戶提供更便捷和實用的服務。

我認為,創新思維加上智能科技的應用,只要敢想敢做,便可以將不可能的變成可能。我們不妨大膽設想,如果能盡用儲存倉的空間來放滿物品,不用像一般貨倉或儲物櫃般,要預留通道空間讓人手搬運貨物,那麼即使住宅儲存倉面積較細,亦可以有效增加儲物量。但儲存倉若放滿貨物,「智能托盤」又如何走進這個儲物「迷宮」,為住戶找出他們所寄存的物品?依循這思維去研究,「智能托盤」便不能只是一般機械運貨裝置,而是要配備一個連繫智能儲存追蹤系統的「聰明腦袋」,以識別各住戶物品的儲存位置,並自動搬運貨品到指定的提貨區,以便住戶寄存物品和取貨。

為了進一步了解這個聽起來像「天方夜譚」的住宅「智能儲存倉」系統的可行性,市建局團隊諮詢了專研智能機械技術的本地創科公司,他們不單對住宅「智能儲存倉」這個創新概念感興趣,還以煥然懿居的儲存倉項目作為研究和測試案例,嘗試設計合適的智慧應用方案,了解「托盤」在狹小的空間內,追蹤儲存物位置和運送的可行性。

我們對本地創科企業的積極反應感到十分鼓舞,更增加我們先行應用的決心。我們正以「智能托盤」技術作為籃本,就智能儲存倉系統的營運安排,作深入的技術評估,稍後便會正式招標,委聘承辦商進行安裝和測試,將這項全港首創的住宅智能倉項目付諸實行。

智能科技的發展和普及,促進建造業邁向創新和高端技術,以提高項目質素和提升生產力。市建局將繼續在更多市區更新項目的規劃、建造和管理等不同發展階段,引入更多創新思維,並敢於實踐和應用,為加快市建工作注入新動力。在這方面,我們已計劃在位於大角嘴的一個規劃中的自行興建重建項目,以近年本地建造業積極推廣的「組裝合成」建造法,興建全港首個「組裝合成」的私人住宅項目,期望大幅度減少在地盤的施工工序,既可提高建屋生產力,亦能改善地盤工地安全。

前瞻性的市區更新工作,是香港發展智慧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份。我期望在市建局積極推動下,能帶動更多公、私營機構,以及創科研究公司,以勇於創新、敢於應用的精神,將創意、科研、技術以及大數據等,應用到智慧樓宇及智慧社區上,推動香港成為智慧宜居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