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于创新 敢于应用 将「科研」「智慧」融入市区更新
我在上一篇的网志,分享了市建局在楼宇复修业务上,如何促进新思维和应用更多创新技术,以解决旧楼业主经常面对的楼宇失修难题。同样地,推动市区更新工作,亦需要以创新思维,配合新技术的应用和智慧方案,才能让市区更新持续发展,提升市民整体生活质素和居住环境。
回想我在四年前出任市建局行政总监,思考如何解决严竣的市区老化问题时,已提出必须以新策略、新模式,以及运用新「智慧」,来推展市区更新工作。这些年来,市建局团队本着勇于创新、敢于应用的精神,在市区更新不同范畴作新尝试,突破规限,让市区更新工作能更具成效。市建局以马头围道重建项目「焕然懿居」,作为首个引入「智慧楼宇」建筑标准的自行发展项目,便是其中的一例。
焕然懿居是市建局实践「智慧」城市更新的第一步。项目不单只提供实而不华的居住单位,亦揉合环保及智能特色,并以新思维充分运用有限的空间,为居民提供共享设施,照顾居民日常所需,让他们住得更舒适。
而在楼宇建造技术的领域,我们亦敢于应用在香港并未普及的「组装合成」建造法在市建局的私人住宅项目,期望透过实践,促进新技术成熟和普及,提升建屋速度。这将会是全港首次应用「组装合成」建造法在私人住宅楼宇的项目,我会在日后的网志向大家详述「组装合成」建造法在私人住宅项目应用所遇到的挑战。
实践智慧楼宇概念 克服环境挑战
即将于本月底落成的焕然懿居,英文名称为「eResidence」,既与中文名称「懿居」相配合,当中的「e」亦代表项目将智慧楼宇概念,融入项目的规划、楼宇的设计和单位内的家居设施。
焕然懿居应用建筑信息模型的电脑虚拟设计建造项目,在施工前已有效协调各项建筑结构及机电设施,减少不同细部设计相互抵触的现象,增加空间使用效率。至于地区环境层面,有别于一般发展项目常用的一体化设计,项目大楼的基座设计为两个较细的基座,以天桥连接,腾出地面为社区提供绿化休憩空间,并打通马头围道至春田街的行人连接,为马头围道开辟一个通往春田街的新通风廊,促进地面街道的空气流通。我们亦因应环境地理因素,以及周边楼宇和春田街项目的楼宇高度,优化焕然懿居住宅大楼的座向,让单位得到较开扬的景观,并加强采光和天然通风。这「非一般」的设计,正显示市建局以新思维,克服旧区环境问题的例证。
焕然懿居优化大楼座向,加强单位采光和通风(左);两座大楼的基座之间亦腾出空间开辟通风廊,加强空气流通。(右)
提供家居资讯和实用功能 建立更Smart的生活模式
我们除了在项目建筑设计上加入新思维,亦考虑如何在家居室内设施上应用新技术,「从外到内」提升生活质素。举例说,焕然懿居内每个单位已安装室内环境监测器,住户通过单位内的智能显示屏,便能了解室内空气质素、温度和湿度,保持良好的家居环境。这部智能显示屏还会为住户提供10多项家居资讯和功能,包括监测家居能源消耗数据和同层废物收集资讯,以及预约会所设施等,我们希望以科技配合创新而实用的设计,能协助居民处理日常的生活细节,建立更健康和Smart的生活模式。
智能显示屏显示十多项家居资讯和功能,包括洗衣廊的使用状况。住户只要轻触图示(小图),显示屏便会显示各部洗衣和干衣机的使用状态,系统亦会以手机短讯通知住户前往取衣,提升用户体验。
于私人住宅项目推动崭新「共享」意念
「焕然懿居」项目原来拟作私楼出售,当初制定项目的建筑图则时,考虑到买家可负担楼价不能太高,而较便宜的一房和开放式细单位会较受市场欢迎,所以这类单位所占的数量较多。
因应此类单位的面积较细,为让住户能充份运用单位内的空间,工程团队重新检视项目已核准的建筑图则,以新思维作适当的调整,尽用项目的空间为住客增添共享设施。在符合现行建筑法规的前提下,我们于住宅大楼旁边的平台腾出两个空间,设置供大厦居民使用的共享设施,分别是储存仓-「懿纳」和洗衣廊-「懿净」。
「懿纳」可让住户把季节性的物件,例如衣物和被褥等,存放到大厦的储存仓,既可省却在单位内寻找额外储物空间或租用迷你仓的烦恼和开支,方便住客存放和提取之余,又可释放住宅的储物空间来放置较常用的物件;至于「懿净」,则可以让「单身一族」住户或年轻夫妇这类对洗衣需要不太频密的家庭,能共享大厦内的自助洗衣设施,满足生活基本所需之余,亦能腾出摆放洗衣机或干衣机的空间,作灵活运用,改善室内居住的环境和质素。
善用智能科技 解决工程挑战
尽管团队有创新的「共享」意念,但实行上有不少可行性和技术问题要解决。以共享储存仓为例,由于在现行的《建筑物条例》下,并没有相应的楼面面积宽免,在发展项目总楼面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如选择为住户提供这类共用设施,便要牺牲部分的住宅楼面面积。故此,项目所设的共享储存仓面积难免较细,只有约180平方呎。此外,储存仓的设计须符合现行消防法规,配置自动洒水系统,而储存格的高度不能影响天花的消防花洒头的运作,令到实际储存空间更为有限。
在日常运作上,依照焕然懿居的公契,这个共享储存仓只限物业管理人员进入,故须由他们协助住客提取储存的物件。但这项安排会加重物业管理人员的工作负担,并增加他们因每日重复提举及搬运物件而出现劳损甚至受伤的机会。
储存仓设计和运作上虽然甚具挑战,但我们相信,创新思维便是解决问题的出路。团队花了超过一年时间进行市场研究和资料搜集,了解市场上关于储存仓智能科技的发展。我们留意到,香港机场和部份大型商业物流货仓,正逐步应用「智能运货托盘」(「智能托盘」)这项创新科技,由具备自动导向功能的「智能托盘」,取代人手运送货架,让货架可以排列得更紧密,增加储存量。
现时市场上的商业物流仓已逐步采用「智能运货托盘」取代人手运送货架,唯需要预留通道运送,未能尽用空间。 (网上图片)
创造全港首个住宅项目「智能储存仓」
虽然「智能托盘」技术已在商业项目逐步应用,但从未有在本地住宅储存仓项目的应用案例,故此,市建局「先行先试」,积极研究将这项智能技术引进焕然懿居,将在私人住宅设立「智能储存仓」的理念,付诸实践,为居民用户提供更便捷和实用的服务。
我认为,创新思维加上智能科技的应用,只要敢想敢做,便可以将不可能的变成可能。我们不妨大胆设想,如果能尽用储存仓的空间来放满物品,不用像一般货仓或储物柜般,要预留通道空间让人手搬运货物,那么即使住宅储存仓面积较细,亦可以有效增加储物量。但储存仓若放满货物,「智能托盘」又如何走进这个储物「迷宫」,为住户找出他们所寄存的物品?依循这思维去研究,「智能托盘」便不能只是一般机械运货装置,而是要配备一个连系智能储存追踪系统的「聪明脑袋」,以识别各住户物品的储存位置,并自动搬运货品到指定的提货区,以便住户寄存物品和取货。
为了进一步了解这个听起来像「天方夜谭」的住宅「智能储存仓」系统的可行性,市建局团队咨询了专研智能机械技术的本地创科公司,他们不单对住宅「智能储存仓」这个创新概念感兴趣,还以焕然懿居的储存仓项目作为研究和测试案例,尝试设计合适的智慧应用方案,了解「托盘」在狭小的空间内,追踪储存物位置和运送的可行性。
我们对本地创科企业的积极反应感到十分鼓舞,更增加我们先行应用的决心。我们正以「智能托盘」技术作为篮本,就智能储存仓系统的营运安排,作深入的技术评估,稍后便会正式招标,委聘承办商进行安装和测试,将这项全港首创的住宅智能仓项目付诸实行。
智能科技的发展和普及,促进建造业迈向创新和高端技术,以提高项目质素和提升生产力。市建局将继续在更多市区更新项目的规划、建造和管理等不同发展阶段,引入更多创新思维,并敢于实践和应用,为加快市建工作注入新动力。在这方面,我们已计划在位于大角嘴的一个规划中的自行兴建重建项目,以近年本地建造业积极推广的「组装合成」建造法,兴建全港首个「组装合成」的私人住宅项目,期望大幅度减少在地盘的施工工序,既可提高建屋生产力,亦能改善地盘工地安全。
前瞻性的市区更新工作,是香港发展智慧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份。我期望在市建局积极推动下,能带动更多公、私营机构,以及创科研究公司,以勇于创新、敢于应用的精神,将创意、科研、技术以及大数据等,应用到智慧楼宇及智慧社区上,推动香港成为智慧宜居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