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行政總監網誌《摯誠.志成》

與「嘉咸市集」商販同行八載

香港舊區的樓宇密集,在進行市區更新的過程中,無可避免會對住戶和商販帶來影響。 回望市建局於2007年開展中環卑利街/嘉咸街發展項目時,猶記得坊間有不少聲音,擔心這會令在項目範圍以外的百年市集消失。市建局團隊於是為市集的商販及小販攤檔進行大規模問卷調查,了解他們對市集的意見;亦特別成立項目保育諮詢小組,邀請多位中西區區議員、歷史學者、專家、項目居民以及販商代表等擔任成員,為保存市集特色及意義提供意見。當時小組的共識是「市集」應該以「街市濕貨」和小販攤檔為主體。有見及此,市建局計劃於發展項目內興建鮮貨零售中心,讓售賣鮮貨及濕貨的商舖搬入營業,延續「市集」的意義。

作為香港開埠商業活動頻繁的中環,是著名傳統食店的發源地,我們在中、上環區不難找到如中式茶樓、粉麵店、燒臘店、醬園店以及售賣滬菜的店舖。保育小組除了討論如何保存發展項目毗連的市集外,亦留意到社區人士關心隨著社會發展,老字號食店可能逐漸式微,擔心日後有可能只會在歷史書籍才找到他們的足跡。有見及此,市建局早在2009年向城規會修訂卑利街/嘉咸街發展項目的總綱發展藍圖時,已打算當卑利街/嘉咸街發展項目地盤B落成後,將平台零售大樓的地舖,給重建項目內及區內的傳統行業或有地區特色的老字號店舖租用,讓傳統手藝得以承傳。其後在2012/13年處理搬遷事宜期間,也就這個計劃接觸項目範圍內部分有地區特色的老字號店舖。

日前因應這個鮮貨零售中心落成啟用,我走入「嘉咸市集」享受行「街」買嘢的樂趣,欣然見到這個傳統市集仍舊熙來攘往,人聲此起彼落,不少家庭主婦、在中環上班的女士、附近餐廳的廚師等,都在尋找不同食材,有傳統的,也有時興的,總之整個市集充滿了朝氣及活力。

經過結志街與卑利街交界大妹姐和二妹姐的攤檔,我忍不住買了兒時愛吃的白糖糕,並向這兩位在市集經營超過半個世紀的姊妹了解市集的故事和生活點滴。走進鮮貨零售中心時,我也不忘向蘇蝦菜檔的銀姐和鮮魚檔郭太道謝,因為在中心正式啟用之前,我曾到訪並與各商販閒談,了解他們的經營情況,銀姐和郭太便給我推介了營養價值高的小捲心菜和新鮮的挪威三文魚,就連我太太也稱讚我這位「買餸初哥」弄來一頓新鮮味美、營養豐富的晚餐。

 在蘇蝦菜檔買了銀姐推介的小捲心菜

我感謝商販和市建局團隊一起走過過去八年歲月的路程,花盡心思去努力經營及維繫這個珍貴市集,延續行「街」買嘢的地區文化。行「街」買嘢的確是香港一個獨特的地區文化,早在1840年代開始,華人聚居上、中、下市場一帶(即現時中環街市及對上的山坡一帶) (註一),有一個很大範圍的市集,人們愛流連該處購買新鮮食品。隨著香港經濟起飛,中環的用地需求增多,市集要讓路予城市發展。現在中區只剩下這個與中環商業區數街之隔的「嘉咸市集」。

團隊和「嘉咸市集」的商販並肩同行的旅程由2008年開始,除了組成重建項目保育諮詢小組共商保育活化這個市集之外,在工程實施方面,我們也特別將項目分成三個地盤分期進行,以減低對市集營運帶來的影響,團隊特別引用成本較高的低嘈音打樁技術,又為受影響的攤檔加建安全上蓋。同事亦藉機會為多個攤檔安裝獨立電錶,與小販一同研發新攤檔的設計及為重置攤檔的工程提供協助,以改善他們的經營環境。

我們明白到受項目影響的鮮貨商販與市集息息相關,於是在設計鮮貨零售中心時,特別讓它可以兩面臨街,讓商販可以在重建後繼續以「街舖」形式經營。在工程進行期間,我們安排商販在項目的其他地點營運,直至鮮貨零售中心落成啟用,以達到「無縫交接」的遷置效果。為讓「行街買嘢」的市民更舒適,團隊把鮮貨零售中心附近原來狹窄的行人路擴闊,同時加設路旁泊車位,方便商販上落貨,改善人車爭路的情況。

鮮貨商販在搬入鮮貨零售中心前,同事悉心提供技術支援及協調,例如聘請專業顧問協助商販預備新鮮糧食店牌照申請的圖則和文件,並向有關政府部門跟進遷入鮮貨零售中心的牌照申請事宜,更特別為每一間商戶製作1比20的立體模型,讓商戶於入伙前更能了解實際環境,方便他們設計所需要的傢具、器材、魚缸擺設等。同事也因應個別商戶的營運需要作出配合,例如為售賣新鮮海魚的商戶安置鹹水喉管由上層上落貨區直達下層舖位,省卻每天運送鹹水的辛勞,單單為解決鹹水直達舖位的問題,市建局的同事便須要早上六時去觀察和了解商舖的營運模式及需要,以便找出最佳的配合方法。「搬入鮮貨零售中心前,每日清晨都要將停泊在結志街貨車上的鹹水運去卑利街斜路上嘅舖位,好似古人去打井水,一桶一桶的搬。而家市集有鹹水入水口,喉管直接連接到我嘅舖頭,以後唔駛再為鹹水而苦惱!」魚檔郭太高興地與我分享這些點滴,也讚賞市建局同事這份「以人為本」的精神。

我們明白到,附近項目地盤目前仍在進行工程,可能會為商戶帶來不便,其中少部分店舖可能因為位置問題,在鮮貨零售中心開業初期,生意難免受到影響,因此,我們在租金上作出優惠安排,折扣率最低是一折,幫助商戶經營。

市建局的團隊自2010年起為市集商販推出多項推廣活動,送出具市集特色的禮品,又派發現金券吸引更多顧客,除提升市集的人流和活力,亦表彰及「重建」「嘉咸市集」這個具地區特色的品牌。最近我們便剛開始為期三星期的推廣活動,類似的推廣活動已是第四次舉辦了。市建局內多個部門的同事都「落手落腳」,由商販的紀念品設計、訂購禮品、現金卷派發的流程,甚至是搬運禮品等,全程親力親為「一腳踢」,為的是全情投入與各商販一同「搞旺」「嘉咸市集」,建立他們的品牌。


很開心見到在嘉咸市集經營果菜檔三十多載的華叔(左) 及華姐順利遷入鮮貨零售中心,旁為他們的兒子ANSON

在「嘉咸市集」找到的不僅僅是新鮮的食材,還有濃厚的人情味。這份人情味不單只存留在商販與顧客之間,而市建局團隊和商販也在過去八年建立了一份遠超工作關係的情誼。在鮮貨零售中心啟用當天,商販紛紛跟市建局同事,興高采烈地在我們特意為個別商販繪畫的肖像畫前留影簽名,看得出這是發自內心的喜悅。

從這個「嘉咸市集」保育活化工作,與商販並肩同行的這八年當中,我期望商販和廣大市民,都能體會到市建局團隊在執行這個重建項目之上,還建立了情誼及互相尊重的關係。卑利街/嘉咸街發展項目仍有兩個地盤的工程於未來開展,我希望市民大眾和商販們能與市建局團隊繼續同行,支持我們的工作。

註一: 蕭國健教授撰寫之「中環卑利街與嘉咸街一帶之發展:由市場至商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