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專題故事

尋回70年前中環街市「釗記號」

中環街市保育魚檔已經有逾80年歷史的中環街市大樓,自經市建局復修保育,重新開放以來,成為市民參觀、購物的新地標,繼續在中環與市民一起見證城市發展。大樓內具建築特色和歷史價值的定義特徵元素,包括建築物的立面(外牆)、主樓梯、中庭、水磨石柱等,早已成為大家熟知的「打咭位」,吸引不少市民和中外遊客專程到訪,成為受歡迎的市區聚腳地。

除了依靠建築自身具歷史價值的特色吸引訪客,市建局亦運用創新手法,多元活化中環街市;在著力保留街市的整體外觀面貌以外,更特意修復上世紀30年代末設計的13個、涵蓋售賣六類貨品的街市檔口, 部份留下供饒富本地特色的小店經營,重拾當日的買賣營銷用途;其中一個魚檔則被保留用作展覽,加入互動科技元素,「原汁原味」重現昔日魚檔的販賣情景,延續城市歷史。

創新科技重塑魚檔歷史

現時在中環街市地下的「釗記號」魚檔,是市建局特意保留作展覽用途的保育檔口。這魚檔與其餘五款經營豬肉、牛肉、家禽、鮮果、及蔬菜的檔口一樣,是由當時的工務司署(Public Works Department)負責設計,以「形隨機能」(Form Follows Function)的理念,按不同種類貨品的銷售需要,設計檔口檯面及貨架,每個檔口都蘊藏實用細節,輔助販賣活動。這設計理念使中環街市當時被視為最先進的街市,並奠定日後建成的現代街市原型,成為公眾街市的典範。

當年的中環街市裡,與「釗記號」一樣設計的魚檔共有57個,全部設置於地下,方便處理售賣鮮魚造成的積水衞生問題。魚檔旳設計,除了設有一張混凝土製的工作枱面外,在檔舖後方還設有一列魚缸,暫養活魚,方便鮮活儲存和售賣。

AI人工智能科技修復歷史照片

不過,市建局接收中環街市時,大部份檔口未能完整保存,檔口的組件亦已殘缺失修。為了還原魚檔本來的面貌,保育團隊翻查了大量文獻紀錄和歷史圖片,以及訪問歷史專家,深入了解中環街市檔口的運作情況及商販生活,對照攤檔的設計細節,以復修檔口原貌。

過程中,團隊需要研究攤檔的結構和其組件細節,將結構較完整但來自不同魚檔的組件復修,才能組合成為一個完整的攤檔,再作結構加固,重新掃上「上海批盪」飾面,才能回復魚檔的「清水檔」面貌。

市建局團隊深入研究檔口的結構及組件細節,並將攤檔結構加固,修復本來已有的「上海批盪」飾面。圖為修復前(左)、後(右)對比。市建局團隊深入研究檔口的結構及組件細節,並將攤檔結構加固,修復本來已有的「上海批盪」飾面。圖為修復前(左)、後(右)對比。

為了讓到訪人士能進一步體會到昔日中環街市的販賣氛圍,市建局除了參考歷史文獻將魚檔保育復修,還委托了著名視覺及數碼藝術家黃宏逹Victor),以創新的AI人工智能科技,修復一張攝於1953年、魚販在中環街市販賣情景的相片,作為活化保育魚檔的藍本,以重塑舊日街市販賣的情景。

當中使用的AI智能系統經過不斷的深度訓練,能夠把原來殘缺的黑白相片重新上色,並提高相片畫質及清晰度,同時透過演算法,填補相片中本來難以辨認,或欠缺不全的影像內容,如一些文字等細節。

經過復修的相片,再次清晰地呈現50年代魚檔的設計,包括魚缸、金屬架、工作枱等內容,令現代人可跨越時空,透過經高度還原的圖片,認識歷史。 相片中魚檔的檔名,就是「釗記號」,亦是市建局保育檔口名字的由來。

50年代魚檔特色四大特色

50年代魚檔特色四大特色

1

正面頂部指示牌

2

指示牌下方金屬架,主要用於掛魚

3

攤檔後方設有兩個魚缸和一個儲水箱

4

水磨石裝飾混凝土工作枱

5

工作枱的前沿特別設計了一條坑道,用於收集和排水到下方的排水槽中

從相片中可見,魚檔設計用盡攤檔所有空間。魚販站在攤檔中間,可同時兼顧劏魚、存放活魚、以及面向街坊「叫賣」等不同工作,體現當年中環街市「以人為本」的設計精神。這幅修復相片現置放於保育魚檔展出,讓市民能夠從中了解魚檔當時的面貌。

電影道具級別展品 呈現昔日魚檔面貌

然而,要重現昔日街市魚檔的販賣氛圍,還需要進一步添加佈置。設計團隊參考經修復的魚檔相片後,悉心加入各種細節,包括在水缸上方設置大木桶,以及在鐵通上懸掛用作包裝的咸水草,重塑昔日街市販賣的情況及擺設。

不過,魚檔靈魂取決於魚獲是否「新鮮」。為了加強魚檔的真實感,市建局透過本身在數碼電影界享負盛名的Victor,請來電影道具師及油畫藝術家,為魚檔製作一系列電影道具級別、像真度極高的展品,當中包括擺放在魚檔檯面供客人挑選及大塑膠桶內的「鮮魚」,和用作保鮮的「碎冰」。

「鮮魚」利用真魚模具製成,再由人手逐條上色及加工,由魚眼、鱗片、魚身到魚鰭均栩栩如生,細緻地展現魚鱗反光的視覺效果,立時為魚檔增添不少生氣。

魚檔展示的鮮魚模型達電影道具級別,栩栩如生像真度甚高。魚檔展示的鮮魚模型達電影道具級別,栩栩如生像真度甚高。

互動投射重現「游水魚」鮮蹦活跳的街市實況

要吸引參觀者,「釗記號」亦加入了不同的互動元素,包括在復修了的水磨石水缸上,使用互動投射技術,設置屏幕,播放由上而下探視水缸的 3D 動畫,模仿客人在魚檔選購活魚的視覺。

身處魚檔中,隨時會出現魚躍地面的情況,街市真實情景此時活靈活現被模擬出來,舊日在街市精心選購食材做飯的畫面亦隨即而來。

展覽佈置加入具互動投射技術的裝置並增設屏幕,模仿魚檔售鮮魚的情景。展覽佈置加入具互動投射技術的裝置並增設屏幕,模仿魚檔售鮮魚的情景。

應用電影視覺特效 互動裝置與虛擬檔主自拍留念

為增添魚檔的趣味性,市建局更在內部舉辦徵募「釗記號」魚檔檔主 2.0活動;經遴選後,由市建局規劃及設計部員工陳洪興(Tim)擔任「釗記號」新一代檔主 ,飾演「釗記號」魚販的孫兒,幫忙宣傳中環街市的保育工作。

展覽設計師在魚檔設置互動拍攝裝置,運用電影視覺合成特效技術,將Tim在魚檔叫賣的片段,結合實時魚檔拍攝的影像,組成訪客與「釗記號」新舊檔主的「自拍」合照,為參觀者留下有趣的回憶。

魚檔設置互動拍攝裝置,參觀者可以和「釗記號」新舊檔主「自拍」,留下有趣回憶。魚檔設置互動拍攝裝置,參觀者可以和「釗記號」新舊檔主「自拍」,留下有趣回憶。

正如古物諮詢委員會主席蘇彰德所說:「人是活化歷史建築最重要的元素」,活化策略能成功吸引人,才是關鍵。市建局透過多元化的活化意念,增添中環街市的生命力。未來,中環街市將會繼續有不同的演變和活動,將創新精神一直延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