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專欄

蘇慶和:夥伴同行市區更新(刊登於《信報》)

進入2017丁酉雞年,筆者先祝各位讀者及廣大市民新年進步、身體健康﹗ 

踏入2017年,亦是市區重建局(市建局)投入市區更新工作的第16個年頭。過去我們一直與不同持份者夥伴同行,為香港締造優質城市生活的同時,也關顧舊區居民,致力協助改善他們的居住環境。為此,市建局的團隊在開展每項市區更新工作的時候,都身體力行,以貫徹「 以人為先、地區為本、與民共議」的工作方針。 

就以土瓜灣區開展的重建項目為例。市建局在去年以「小社區發展模式」在土瓜灣開展了5個重建項目,涉及總地盤面積約達20,000平方米,重建範圍內估計有超過3,000個住戶,共約7,000名居民,受影響居民人數是歷來最多。 

由於項目的審批過程需時,由公布開展至獲得批准往往需要一年或以上,居民在等候期間難免有所擔慮。為此,市建局除了按一貫程序,在公布項目後舉辦居民簡報會外,亦因時制宜,為這幾個土瓜灣項目推出一項大型「夥伴同行」探訪計劃,主動探訪每一個家庭及商戶,聆聽他們心聲、了解他們需要、協助解決困難,以體現「以人為先」的精神。 

「夥伴同行」探訪計劃由一支為數約60人的團隊組成。他們自去年10月開始,便不分晝夜逐一接觸項目範圍內每個家庭及商戶,解釋項目的最新進度、補償、遷置安排及時間表等,亦就個別家庭及商戶的情況,作針對性的解說,例如提醒他們盡早釐清業權問題或補辦遺失文件等。 

另一方面,由於在重建範圍內有不同種族的住戶,團隊亦特別製作不同語言版本的資料單張,包括烏爾都文(巴基斯坦及印度族裔的語言),以簡單易明的文字及圖像,解釋各種補償方案及安置安排,幫助居民和商戶更清晰了解自己的權益。此外,市建局也考慮到部分居民工作繁忙,故特別延長土瓜灣地區辦事處平日的服務時間至晚上10時,而星期六、日亦照常開放,方便居民在下班後及休假時可以就他們的問題向職員查詢。

同理心助住戶解決困難

最近,筆者欣悉團隊盡心盡力幫助了一個女兒患有讀寫障礙的住戶。這名住戶對讀寫障礙的認知不多,也不知道從何尋求支援。市建局同事在了解情況後,協助她申請資助、找尋有關讀寫障礙的資訊與她分享,幫助她更了解女兒的學習需要及教導方法。 

在過去短短3個月,市建局團隊已探訪了近800戶家庭及商戶,與他們建立了互信關係。他們抱著「以人為本」的服務精神及同理心,細心聆聽,提供支援,與居民並肩同行這段重建歷程。 

另一方面,「小社區發展模式」亦可令市建局透過更全面的規劃,為社區建設更有效的道路網絡,改善道路的可達性及交通流量。例如市建局透過把項目內的掘頭路開通,發展成步行街;為多個鄰近項目提供一個社區停車場,減少個別發展項目停車場出入口佔用臨街位置,藉此騰出更多空間以予地舖經營,彰顯該區「小街小舖」的特色,實踐「地區為本」的方針。 

雙管齊下 加強溝通 

我們明白市區更新工作涉及很多複雜的議題,在處理過程中必須時刻與持份者保持溝通,聽取意見,以達至「與民共議」之效。然而,在香港這個多元的社會,當我們討論市區更新這個複雜的議題時,「與民共議」的方針又如何能有效地在地區、以至個別社群層面的落實呢?不同持份者各自的看法和需要,我們又當如何透過共議而達致共識? 

為此,市建局採取雙管齊下的地區諮詢工作,務求取得平衡點。市建局在開展土瓜灣重建項目前,便透過市區更新地區諮詢平台,收集持份者的意見,作為規劃的參考。市建局亦主動透過不同渠道,例如居民簡報會、區議會會議、接見不同團體、「夥伴同行」探訪計劃等,向持份者提供更多與項目有關的資訊,讓他們能給予知情的意見(informed opinion)。筆者個人認為一個雙向的溝通,有助持份者更多參與、更能集思廣益,令市區更新工作提升整體社區發展之餘,亦照顧受影響居民和商戶的需要,發揮更大成效。 

在新的一年,市建局定必上下一心,繼續與不同持份者夥伴同行,一起為香港的可持續發展而努力。 

蘇慶和  
市區重建局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