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行政總監網誌《摯誠.志成》

市區更新 社區營造 以創新、協作、共享、共創可持續發展社區

市建局在中上環的士丹頓街/永利街(H19)項目,自2003年開展以來,在過去十多年間,因應社區的需要而經歷了不同的轉變。及至去年政府於10月公布的2018年《施政綱領》中,提及有關H19項目的新措施,市建局將在重建以外的市區更新模式,探索可促進這個地區可持續發展的活化方案。

正如市區重建局前非執行董事馬錦華先生在上周初的一篇文章內提到,重建並不是拆卸樓宇和遷走居民;市區更新的「重建」,是「重新建立」(Re-build)的意義,是把社區重新建立,拓闊社區網絡、締造融和的社區生活,讓社區持續發展。對於這一點,我十分認同。而當居民彼此之間以及居民與社區的活動和環境之間,能逐漸建立緊密的連繫時,便是「社區營造」(community making) 的體現。

社區營造基本上是社區、居民自發的、熱心籌組的行動;然而,若只靠社區的自發力量來處理不同的訴求或需要,尤其當涉及公共環境和空間的運用等議題時,我認為透過適當的「外力」協助,如民間組織、公營機構或政府部門參與其中,並從中協調、平衡不同的需求,相信更能發揮區內居民彼此之間的凝聚,以及社區的營造力。為此,當去年市建局著手探究促進H19的地區營造及持續發展的方案時,我們委託了顧問「香港社會創投基金」進行「社區營造研究」,主動連繫H19位處的社區內不同的持分者,透過不同形式的參與和交流,集思廣益,尋求一個可建立和諧、共融社區的可持續發展方案。

在研究的過程中,我希望能在「社區營造」的元素當中滲透著市區更新4R工作的理念,即是圍繞人與人之間關係建立的4R理念。我想在此分享我的看法。

一個社區隨著時代變化,人口老化和區內經濟活動經營的轉變,無可避免地會出現改變。「市區更新」代表一個能讓社區重新檢視「人」與「地」之間連繫的機會。隨著新居民遷入,H19項目範圍及其周邊的社區,對生活的需求和未來社區發展的看法,都不盡相同;而藉著「社區營造」,更新、重塑社區,便可將居民的需要和對未來的願景,融入規劃之中,注入社區融合的元素,滿足居民的生活需求並增進人際關係的經營和居民之間的凝聚力,實行「新舊交融」、「社區營造」的發展概念和方向。

過去,我一直強調樓宇復修的重要。同樣地,一個社區亦需要持續的翻新和保養,才可達致可持續發展。H19社區具多元特色,區內有不同種族、不同年齡層的居民,大家各自生活。在長者與年青人、外籍和本地人之間的日常相處,或多或少會因為各自的背景、經歷、生活習慣和對社區的需要等,有不同的看法和追求。透過「社區營造」連結地區團體及機構組織的協作,可以舉辦跨代互相學習的活動,讓長者跟年青人分享人生,亦可從年青人身上學習新知識;而文化項目,讓區內不同國籍、種族的居民參與,拉近文化和距離,翻新和鞏固睦鄰關係、加強了解和欣賞,從而推動多元、跨代共融的健康、可持續的社區發展。

至於保育和活化這方面,每年的盂蘭節是H19街坊及周邊居民的大節日,不少已經搬離該區的街坊會於盂蘭勝會期間,專程回來參與相關活動。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社區的珍貴資源。在「社區營造」的發展下,可透過政府和民間的協作,有系統地以不同活動推動文化傳承,以及豐富保育的元素和內容,讓歷史傳統、文化和地區特色,得以延續。

市區更新的活化與活化社區、賦予生命力、營造多元化及多用途共享空間的理念如出一轍。H19區內有不少規模細小、分散於不同角落的公園及公共空間,設施欠佳而使用率也不高。故此,市區更新的「地區營造」方向,將可重新規劃和整合這些空間,提供配合居民需要的休憩設施、照明以及提升環境綠化,可善用區內公共空間資源,並營造社區的「聚腳點」,促進「人」、「文」、「地」、「景」的結合,把整個社區活化。

儘管H19 是市建局為區內市區更新的其中一個項目,但我們擁有的業權在H19範圍內只佔一小部分,若我們致力於H19以至其鄰近的地區範圍推動社區營造,區內居民的參與、地緣社區的協作、不同持分者的支持和推廣等因素,將會是「社區營造」計劃的成功關鍵。為此,市建局委託的研究團隊於過去多個月,透過問卷調查、訪談及焦點小組討論等,與H19區內的街坊、以外的相關團體組織,以及議員等不同的持份者,進行深入而廣泛的溝通和交流,嘗試找出他們對社區需要的共通及連接點,並草擬未來「社區營造」的主要方向和願景。

H19「社區營造研究」的初步提案,以連結社區、攜手共進為主軸,旨在以新思維連結現有區內特色和人文景觀,並尊重在地知識,與地區居民和組織協商,建立一個共同發展社區資源的平台,務求將「社區營造」概念融入整體「社區更新」方案之中,為區內居民和團體發展「多元」及「共融」的空間和社區項目, 引領市民認識和重新思考,市區發展和更新,並非拆樓重建或「圈地拓土」的理解,而是包含人情、社區、地緣、文化、景物等相輔相成的有機發展。

是次市建局主動為H19項目進行「社區營造研究」,能夠於短短四個月內見證不同地區人士和民間團體的參與,積極討論、提出意見,「由下而上」為「社區更新」籌謀獻計,在此,我要向所有參與的地區人士表示由衷的感謝,並希望我們與大家能共同努力,成就一個新舊共存、長幼共融、人地共濟的中上環小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