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智慧出行 提升市區交通體驗
市建局一直探索善用智慧科技的不同方案,在高密度的社區進行市區更新時,為居民締造更優質宜居的城市生活。這不限於為正在規劃及開展的項目加入「智慧元素」,也會為已完成重建的項目添加「智慧」,與時並進。最近,市建局便為已落成的重建項目「荃新天地」位處的荃灣南地區,推出一個方便駕駛者尋找泊車位的手機應用程式,以在這交通繁忙的地區推廣「智慧出行」概念(Smart Mobility),提升市民的交通體驗。
政府在去年年底公布《香港智慧城市藍圖》,勾劃未來5年的規劃,利用創新科技將香港建構成更先進、更宜居的智慧城市。《藍圖》提出六大「智慧」範疇,包括方便市民規劃交通行程的「智慧出行」。政府將為智能運輸系統制定策略發展方向,鼓勵政府部門和業界開發交通應用程式,便利市民和駕駛者規劃公共交通行程和駕駛路線,亦會研究在公共交通交匯處通過設置感應器,提供多功能設施。
市建局配合香港構建「智慧城市」的願景,利用智能科技優化市區的規劃和居民生活,當中便涵蓋《藍圖》內提出的「智慧出行」範疇。我在今年初的網誌,便提到市建局正以「荃新天地」位處的荃灣南地區為試點,與鄰近多個商場營運者商討,推出可實時收集並發放區內幾個主要商場的停車場空置泊車位數目的手機應用程式,方便駕駛者尋找泊位。
經過約半年的籌備及測試,這個名為「荃易泊」的應用程式,已在本月初正式推出,此程式透過結合實時泊車資訊及通訊科技,用戶可利用手機介面,查看區內七個停車場的實時空置泊位資訊,同時瀏覽該車場的詳細資料如時租價格及泊車優惠等。用戶亦可使用自動導航功能,程式會將用戶的位置和車場的地理資訊傳送至Google 地圖,以規劃前往該車場最省時直接的行駛路線。
香港市區不單樓宇密度高,停車場泊位亦十分有限,加上車多亦令路面繁忙擠塞。若駕駛者可根據區內空置泊車位的資訊,預早計劃好前往車場的路線,便可省卻尋找空置停車位的時間,亦不必要在路面不停的「兜圈」,這不但方便了駕駛者,更重要的,亦有助節約能源及減低廢氣排放,從而改善路邊空氣質素。停車場出入口外的道路,亦會減少因大量汽車輪候泊位造成車龍的機會,改善道路阻塞的情況。我鼓勵各位駕駛者如要到荃灣南一帶,不妨下載「荃易泊」程式,體驗「智慧出行」帶來的便利。
「荃易泊」程式在本月初上架,用戶可通過一個統一平台,實時掌握荃灣南地區七個停車場的剩餘泊位數目,以便駕駛者規劃行程。
我已下載試用這個應用程式,並希望和大家分享使用「荃易泊」的「小貼士」。在下載程式首次啟動時,程式會查詢是否允許它取用其位置,若用戶使用程式的導航功能,便可開啟手機的定位及允許程式取用手機的位置資訊。之後用戶便會進入主頁面,程式會以列表或地圖形式,實時顯示荃灣南地區七個停車場的剩餘車位數目,並作定時更新。用戶亦可加入篩選條件,選擇不同收費水平和付款方式所顯示不同停車場的剩餘車位數目。這個程式的功能看似簡單,但背後其實需要市建局和各個停車場營辦商積極協作,將各自停車場電腦管理系統的數據整合,在一個共通的平台發放車位資訊,當中需要解決不少技術問題。現時程式處於「1.0」版本的階段,正如其他各類應用程式一樣,在推出初期難免遇到穩定性或其他技術問題,市建局正不斷監測程式的運作情況,透過定期更新,提升它的穩定性及功能,稍後亦會邀請區內更多停車場營辦商加入這個資訊共享平台,令程式可以更「有用」和「易用」。我歡迎用戶向我們提供意見,協助優化這應用程式,提供更佳的「出行」體驗。
正如《藍圖》所言,開發便利市民和駕駛者的交通應用程式,只是「智慧出行」的其中一環,而在已建設的社區引入智慧措施,應用創新科技的廣度和深度始終有限。因此,市建局亦在一些正在進行規劃及設計的發展項目,探索引入更多功能的智慧設施,並在設計階段預備足夠硬件配套,以應付城市未來智慧出行的需要。
在市建局觀塘市中心項目,我們會整合現時途經市中心的多條公共巴士及小巴線的上落點,並提供一個共兩層的大型公共運輸交匯處,供這些公共運輸作停靠及上落客用途,預計在2020年落成。由於觀塘市中心是多條巴士路線的必經之地,每日預計有大量乘客使用交匯處,因此如何應用創新科技,改善交匯處的人流管理和乘客候車期間的體驗,十分重要。市建局團隊正探討在該公共運輸交匯處設置「智能巴士站」,當中設有乘客室內候車區,每個候車區均設有巴士靠站的感應器,並連結上候車區閘門的開關系統。當巴士靠站時,感應器可根據該巴士是準備上客或落客,開啟相應的閘門。各個候車區設於備有空調之商場內,並有屏幕顯示靠站巴士資料及其他班次的資訊,讓乘客在一個舒適的環境候車。市建局亦會研究設計相關的手機應用程式,提供行駛該處專營巴士的班次資訊,這些訊息亦會在規劃中的蛋型建築物所在的小廣場以大屏幕展示,方便車站附近的市民掌握候車時間,提升市民在智慧交通服務的體驗。
發展電能公共運輸是智慧城市其中一個重要發展方向,但由電能驅動的車輛必須要有相應的充電配套設施,才能有效營運。市建局在規劃及設計觀塘市中心的公共運輸交匯處設施時,定期諮詢觀塘區議會及分區諮詢委員會的意見,當中便有委員和小巴業界的持份者提出,應研究在公共運輸交匯處內的小巴站預留空間,設立電能小巴的充電裝置。在聽取有關意見後,市建局於去年起,便主動與小巴業界、運輸署、環保署及充電裝置供應商商討,研究在交匯處內增設電能小巴充電裝置的可行性,同時評估相關的耗電量,以便市建局在規劃項目及建造交匯處時,為充電裝置預留充足的電力和配套設施。日後一旦業界的方案以及相關規管電能公共車輛充電的法規完備時,交匯處可隨時為小巴營運商就電能小巴提供充電的設施。上述兩項在交匯處設置室內巴士站候車區及電能小巴充電配置的創新措施,將令其成為香港首個配有相關智慧措施的公共運輸交匯處,為香港發展智慧公共車站踏出第一步,讓區內居民享受環保低碳的公共交通。
隨著未來的市區更新項目,逐步由「項目主導」邁向「規劃主導」,我期望市建局日後在區域規劃層面,為市區更新注入智慧方案 (smart solution) 。舉例說,我們可探討充份利用重建項目的地下空間,將車輛、路邊停車泊位、上落貨區、機房及垃圾房等遷置到地下,以釋放更多地面空間,規劃更多優質的步行區和休憩空間,為社區帶來更大的裨益。
香港土地需求殷切,在欠缺額外土地資源支援市區更新的情況下,市區更新工作無可避免要考慮高密度發展,加強融合城市規劃和創新,應用不同的智慧方案,相信可以緩解發展對市區基建、空間使用(包括人流和車流)的壓力。這不但呼應香港發展成智慧城市的願景,亦與《市區更新策略》下,透過重新規劃地區提供優質的樓宇,並要設計有效和環保的交通及道路網絡,推動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的目標不謀而合,這更是為實現具前瞻性的市區更新工作不可或缺的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