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專欄

李嘉樂:實現智慧房屋 一切由新思維開始(刊登於《信報》)

香港是個充滿活力,但也正在老化的城市。全港有超過一萬幢樓齡達五十年或以上的建築物,這個數字在未來二十年還會躍升至二萬三千幢;香港作為一個富裕城市,社會中最貧窮的一群卻擠在劏房與籠屋裏,居住環境惡劣。而這些問題,跟舊技術、舊建築方法,以及舊思維不無關係。

從前舊有技術不足,致使很多舊建築物缺乏如升降機的基本設施,存在外牆結構剝落的情況。更甚是,這些舊樓長年累月地默默受到損耗和侵蝕,惟居民卻接收不到此警示,並沒察覺雨水有否滲入大廈結構內或樓宇已達失修狀況。這種舊樓「啞口難言」,未能警告居民大廈受到耗損的情況,隨着新式智能建築的推動,現在皆可成為過去。

就像近年智能大廈概念必不可少的樓宇管理系統(Building Management System或簡稱BMS),它不但可監察和管理樓宇內的設備,還能記錄各系統的工作狀態、環境狀況和能量消耗,使樓宇管理人員可掌握設備運作的情況,適時修正及改善運作。市區重建局(下稱「市建局」)近年亦在重建項目的發展協議中,列明加入安裝樓宇管理系統(BMS)及其他家居智能系統的要求。

打破常規 以組裝方法加快建屋步伐 

今天要解決香港最迫切的樓宇老化及居住問題,創新科技固然能大派用場,亦可以帶來截然不同的效果;舉例說,我們能否以組裝的方法加快興建更多房屋,改變一貫以來建造樓宇的傳統方法?不過,規管及執行者在思維上均需要有所轉變,願意不斷作新嘗試,才能成事。

其中,市區重建工作所面對的一大挑戰,就是樓宇老化問題日益嚴重,致使我們常常要跟時間競賽。市建局項目由收購、重建、落成至住戶遷入,一般需時八至十年,近年更因為各種收購問題而往往要更長時間才能完成項目;另一方面,以目前使用的舊技術來建造新廈,所需時間往往以年計。即使業界願意引入一些如組裝建築的新技術及其他智能科技,主事者亦要冒着打破常規的風險,經歷繁複及嚴苛的審批程序以及只適用於傳統技術的監管機制,最後還需要客戶或買家願意接受新思維才能成事。筆者認為,解決住屋短缺問題,最重要是發展商、監管者和市民三方皆有決心,協商出一個共同願景。

如果想加快建屋步伐,那麼利用組裝技術去讓建築過程減省一點時間,會否是個可行方案呢?試想像,假如我們能以組裝技術,建造出每個二百平方呎的單位,然後像抽屜般把它們滑進並裝置在建築物內,甚至一些不為肉眼所見的結構部分,亦可以同樣方法組裝;試想像,假如我們可以改變建屋的常規,讓那些符合安全和防火標準的預製構件在未組裝之前便已經通過屋宇署消防處審批;試想像,工人無須再在猛烈太陽下建造房屋,而建築工序都可以在廠房內進行,同時只需數個月便可完成?種種看似妙想天開的想法,都曾是市建局主席蘇慶和先生引領董事們敢於思考的方向。

工廠內組裝單位 拼出多樣化新型住宅

早前,我跟有份參與興建荷蘭公共房屋的當地建築師、同時也是創科滙成員的Bert Bulthuis就組裝房屋上交流,他質疑住宅單位為甚麼不能在工廠裏組裝,在有需要時才運到實地合成。他認為,在為建築物作重要復修或加建的時候,這些組裝結構都可派上用場;再進一步,就是利用這些組裝結構來興建一般市民都可負擔的新型住宅。

由此路進,如果我們將組裝單位,加入拼圖的概念來建造更多樣化的房屋又如何?Bert建議香港,可從一個基本面積為二百平方呎的單位入手,然後設計出四種不同的結構部分,組合出十多種不同類型的房屋,迎合不同的需要,包括:

  • 一人或二人單位;
  • 家庭公寓;
  • 適合有特殊需要人士/家庭之房屋;
  • 袋鼠式單位:意指有內部連結的兩個相連單位,讓家庭成員之間可互相照顧。這類單位的對象可以是兩名成年人及其有特別需要的其他家庭成員。

Bert指出,在工廠內組裝單位,既符合成本效益,亦有利品質監控和減少產生建築廢料。換句話說,當這些構件過了使用期限後,便即可被靈活拆除及重用,無形中成了一條循環生產線。筆者對此深表認同,組裝房屋其實頗切合我們「智慧城市」持續發展的理念。

Bert這番話,令我想到局外人有時候更能以不同的視角審視問題,提出大膽的建議。不過到最後拍板時,仍需視乎我們有沒有新思維及勇氣,去為新的技術及作業環境作嘗試和付諸實行。對此,我十分有信心,因為香港業界都有種「一定得」的拼搏精神!

敢於創新 實現智慧城市願景

香港從來不乏精彩的創意構思,只是欠缺成立實驗平台讓各方協作的方案。誠然,從無到有去引入新事物確實需要各領域及階層人士的全面參與。在研發的過程中,新事物初型難免會出現錯誤,然而,從錯誤中學習正正是創新改革的基石,是將來能成功實踐和應用的必然條件;亦因此,我們更需要創新的思維和勇氣,從實驗平台和建立初型,去體驗創新的可能,並願意學習和接受新事物。

實驗平台會否失敗?當然有可能,尤其當很多人寧願維持現狀時,這股保守力量更是創新的大敵。即使如此,筆者認為假如我們不敢去嘗試,最終只會仍是「死水一潭」。眾所周知,油麻地和旺角一帶市區老化問題嚴重,雖然面對該區人口密集和舊樓密度高,以及缺乏可供作發展或安置的新土地等棘手情況,市建局仍然敢以前瞻性思維,開展「油旺地區研究」,期望突破種種發展限制,尋求創新、可行及可持續發展的市區更新方案

我十分同意Bert的看法:「智慧城市應該是宜居、有活力的,但同時亦應富有生產力及能持續發展的。因此,智慧城市亦同樣需要富有想像力及敢於擁抱創新意念的智慧公民,這樣願景才能實現。」

李嘉樂博士
創科滙榮譽會長及市區重建局非執行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