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專欄

黃奕鑑:為城市「把脈」 營造可持續發展社區(刊登於《信報》)

近年社會大力提倡可持續發展,香港作為一個已高度發展的城市,除了透過開闢土地發展以締造優質的宜居城市外,也必須通過持續的市區更新,保育和活化舊區,來達致城市整體可持續發展的方向。然而,由於每一個社區背後都各有其歷史特色和發展脈絡,市區更新如何能營造出具當區特色並可持續發展的社區呢?縱然沒有劃一的方程式去找答案,但筆者認為,在市區更新的工作中,加入公眾諮詢和參與,相信可以透過明瞭社區的需要,為當區「把脈」。

筆者近年曾參加不同社會服務工作,體會到如何透過公眾諮詢和參與,在構思項目時集思廣益。我在出任香港青年旅舍協會(YHA)主席時,曾參與保育活化石硤尾美荷樓的計劃,該建築是香港政府在1953 年石硤尾大火後興建的首八座最早期公共房屋之一(當時稱為「徙置大廈」),因此成為政府「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的首批項目。YHA 於2009 年投得美荷樓的活化和營運權後,在籌劃具體保育方案前,特別通過「尋人」啟事,找回不少當年石硤尾舊居民,並多次徵詢深水埗區議會意見,提供活化及設計構思。隨著活化工程於2013 年底完成,大樓改造為青年旅舍,為建築物注入新生命,歡迎各方人士使用,並附設「美荷樓生活館」,展現昔日石硤尾徙置區的風貌,重塑基層市民生活的集體回憶;YHA 亦透過組織舊居民網絡,邀請舊居民及社區人士參與導賞和地區文化活動,讓舊建築物活化後延續其歷史文化及持續發揮凝聚社區的功能。

集思廣益推動舊區活化

筆者在2017 年擔任市區重建局非執行董事,市建局多年來,在推行不同舊區活化項目的過程中,十分重視公眾意見。早於2005 年,市建局啟動其首個保育活化項目,即灣仔茂蘿街/ 巴路士街保育活化項目時,曾邀請灣仔地區人士組成專責委員會,在決定項目的建築設計及經營管理模式前,通過廣泛諮詢,收集及分析社區人士和從事文化創意產業人士的意見,最後決定以「藝術社區」為理念,將項目活化為文化及創意產業用途。活化工程於2013 年7 月正式完成,以動漫藝術文化為主題,成為灣仔區內的文化地標。至2008 年,市建局啟動太子道西/ 園藝街上海街/亞皆老街兩個關於戰前「騎樓」建築的保育活化項目,亦透過進行公眾諮詢,和舉辦大型集思會,邀請項目內的業主與居民、學者、專業人士和油尖旺區議員等不同界別人士表達意見。

市建局汲取保育活化項目進行公眾諮詢的經驗,繼續探索如何將搜集公眾意見的模式進一步深化,而行政長官在2009 年施政報告宣佈,中環街市大樓的保育活化工作由市建局負責,促成市建局為項目籌劃廣泛的公眾參與和諮詢活動。在2009 年至2011 年間,市建局進行長達兩年的社區諮詢活動,包括有系統地進行兩次問卷調查,蒐集超過一萬名社會人士的意見,並先後舉辦兩次工作坊,以及展示不同設計概念的全港路演等,就如何保育活化中環街市,深入彙集公眾對項目的規劃、設計和營運的意見,並進行歸納分析,成為公眾對活化項目的主流參考意見,確立出中環街市的保育活化方案。

國際倡議發展「人人共享城市」

推動更多地區保育活化項目,保留歷史文化,發揮地區特色,並讓市民透過公眾參與表達意見;共同制訂活化方案,共謀社區及經濟的長遠發展,已成為世界各地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的主流共識。聯合國大會在2016 年11 月通過《新城市議程》決議案,發表關於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基多宣言》,為城市發展提出共同願景,致力於發展一個「人人共享城市」,包括設計可促進公民參與共享、包容、綠色和高品質的公共空間,改善街道、廣場、花園和公園等多功能區域,以促進社會互動和包容。

市建局近年亦積極推動歷史文化結合街道建築和當區特色的概念,在規劃更新舊區的同時,注入這些元素,中西區便是一個把概念化為實踐的例子。去年10 月,位於中環中心地下的新社區共享空間「H6CONET」正式啟用,踏出這個概念的第一步,市建局透過重新規劃該處,融入「連繫社區、讓市民共享」的概念,不只將毗鄰六條街道重新開通,加強區內暢達性,並把這些街道以當區填海歷史為本,重新美化,亦將街道名稱的由來透過藝術於「H6 CONET」表達。市民可從這些周邊街道進入「H6 CONET」內的公共空間,享用它的休憩及綠化設施,「H6 CONET」亦會成為舉辦社區活動、表演和展覽的場地,以文化藝術滋潤社區。市建局亦有意和樓宇業主協作,美化已建設的城市環境,並逐步發展該小區具有特色的氛圍。

整個理念的第二步是將「H6 CONET」進一步與附近其他市建局重建和保育活化項目接連,包括正在進行中的中環街市活化項目、卑利街/ 嘉咸街發展計劃,以及表彰辛亥革命歷史而設計的百子里公園。市建局將透過現有街道網絡和肌理,將這些各具特色的項目及其多元化並具歷史特色的元素及空間串連起來,營造成一個具獨特個性的小區,實現社區文化共享的意念。

制訂長遠藍圖 推動社區文化共享

要全面發揮社區文化共享的效用,我們必須有更具前瞻性和長遠的整體規劃。市建局正在油麻地及旺角進行的油旺地區研究,以基線研究為起點,除了收集有關市區老化、人口密度及統計、樓宇狀況及佔用狀況、社會經濟特徵等數據外,更會蒐集該地區的歷史文化資料和地區特色,並與地區人士和團體一同參與社區歷史資料的詮釋,從而發掘區內具歷史和保育意義的元素,並制定活化及保育策略,涵蓋不只是具歷史意義的建築,還有區內具個性的城市面貌和特色的街道氛圍及地標。

保育活化與地區的更新和發展經濟規劃,兩者並非不能互存;尤其在富有歷史及文化特色的地區推展市區更新工作時,如果保育研究工作做得充足,並加入地區參與元素,共議如何活化社區,展現地區特色,制訂規劃發展藍圖以至推行生活質素提升與社區文化共享概念,便能收兼籌並顧之效,令推展更為暢順。筆者期望,社會上不同持份者,都一起響應及支持「基多宣言」,讓香港成為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優質城市,與聯合國所倡議的社會共享願景同步前行。

黃奕鑑
香港青年旅舍協會行政委員會委員及
市區重建局非執行董事


聯合國大會第71 屆大會《新城市議程-為所有人建設可持續城市和人類住區基多宣言》
(http://www.un.org/zh/documents/view_doc.asp?symbol=A/71/L.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