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行政總監網誌《摯誠.志成》

創造社區空間 建立人與地關係

剛過去的周四傍晚,市建局與中西區區議會為中環街市活化項目的「雪中市集光影@CONET」外牆投影揭幕。市民由周五(12月7日)至明年1月5 日,在晚上只要沿皇后大道中途經中環街市,仰望街市大樓的外牆,便可看到以多媒體影像投射出中環街市的建築特色和香港的城市景觀,光影會配合飄雪和音響效果,為市民帶來歡悅的聖誕及新年節日氣氛。這是市建局首次在活化項目外牆作光影投射的新嘗試,讓中環街市在活化工程施工期間保持活力。

我在上一篇網誌中提到,市建局推動市區更新項目,由規劃設計「硬件」設施,以至籌劃營運模式等「軟件」,均要思慮周詳,才能讓項目發揮相應的「有形」及「無形」功能,實踐社區融合的市區更新概念。我在開幕禮活動時,亦藉機與應邀出席的中西區區議會主席和各位議員交流,進一步分享市建局在區內推展的多個市區更新項目,加入「地方營造」(Place-making)概念的元素,結合地區特色,將設施營造成為可連繫社區、與市民共享的社區空間。

舊區活化與重建發展、樓宇復修、改造重設和文物保育,是市建局的5R業務策略;而「地方營造」的概念則與5R工作融合,透過規劃設計,把市區更新項目範圍內的空間,塑造具地區特色並同時為社區團體及市民提供籌辦多元活動的場地。透過提供空間,我們把「人」和「地」串連起來;而透過籌辦活動、鼓勵參與,我們將「人」和「人」聯結,藉此促進更緊密的社區網絡和經濟活動,讓更新的地區「活起來」,達致可持續的發展。

就以中上環地區為例,位於中環中心地下的市建局社區空間「H6 CONET」,便屬於融入「地方營造」概念的項目之一。前土地發展公司在開展中環中心這項目時,將該處地下劃作為「政府、團體或社區」(GIC)用途的設施,過去由多個社會服務團體租用作辦公室,並各自提供不同的服務。去年1月,市建局翻新及重新設計有關設施,以「連繫社區 共享空間」為主題,翻新成一個佔地約2,600平方米的社區空間,正式命名為「H6 CONET」。CONET 是取自Community(社區)、Open space(公共空間)及 NETwork(網絡)三組字,代表它將營造成一個可加強居民社區網絡及市民共享的空間。

隨著翻新工程於去年10月完成,H6 CONET 現已成為區內一個可以舉辦會議展覽、音樂、藝術和推廣健康生活的多元活動場地。場地內設有不同大小的多用途活動室和多個展覽及表演場地,可舉行各類的社區活動讓市民參加。此外,項目亦融入便利行人的空間設計,打通毗鄰六條街道,即機利文街、機利文新街、永安街、同文街、興隆街及鐵行里,透過連接附近街道及周邊的行人走廊,令整個公共空間更暢達。

H6 CONET內亦設有多幅巨型壁畫,讓本地多名藝術家繪畫出社區空間與毗鄰街道的特色景象及其歷史,例如機利文街原有的大排檔、永安街的花布檔、同文街的化工原料攤檔等,並在這毗鄰六條街道豎立展示板敍述它們的歷史,從「內」到「外」彰顯地區的獨特背景。H6 CONET每日的訪客人流亦持續上升,由開幕時的每日3,000多人次,上升至目前的近8,000人次。

為了進一步加強項目與社區的連繫,市建局正邀請本地藝術家,協助粉飾H6 CONET 附近大廈多幅外牆,透過藝術手法呈現本土特色,讓不論是這區的居民或途經的市民及遊客,也可了解多一點這區的人與事。

項目先透過規劃設計,改造了「硬件」的設施、提升各出入口的連接;繼而從「軟件」方面發展,在營運策略上深化「多元」、「共享」的元素,以活動帶動市民參與,把「人」與「地」的關係建立起來。為讓不同的社群皆可利用場地與社區交流互動, H6 CONET 不會設單一主題,社區團體可租用場地舉辦不同類型的活動,呈現社區空間多元、活力的一面。由啟用至今,H6 CONET的社區活動區已舉辦超過20項會議、藝術展覽、音樂表演、健康生活工作坊等各式各樣的活動,場地平均使用率高達八成。

在籌劃地區活動時,市建局的地方營造團隊,也會先了解中上環地區的特性,按照區內居民及中環上班人士等特定社群的需要,推展合適的活動,讓空間融入市民的生活中。為此,我們曾在該處進行意見調查,了解到公眾對文化、歷史和藝術較鍾愛,故此我們會以此作為舉辦活動的參考;另外,亦有不少「中環人」表示希望能在繁囂的中環市中心裡,有一個可以讓他們放鬆心情、稍事休息的地方,因此,團隊邀請了演奏團體在午餐時段,在社區空間表演樂曲,使H6 CONET化身成「社區音樂廳」,讓在場休憩的市民放鬆心情欣賞音樂。

其中一個令我感受深刻的活動,是結合了音樂與共享的元素,由鄰舍輔導會舉行的街頭演唱(busking)及咖啡分享的創意活動。鄰舍輔導會聯絡一些熱愛「夾BAND」但一直缺乏表演機會的青年,於中午時段來到H6 CONET演唱,和公眾分享音樂;同時,另一些志願成為咖啡師的青年,則在場地即場為市民沖調咖啡,讓在場進食午餐和休憩的市民,可嘗試他們的手藝。鄰舍輔導會和我們分享這個活動時,指青年們即使懷有理想,但社區未必能提供足夠的空間讓他們實踐志向, 因此共享空間對青年們十分重要,可為他們提供實踐理念的機會,增強他們的自信,繼續向理想進發。

ura photo熱愛音愛的青年在H6 CONET舉辦午間音樂會,將社區空間化身為舞台,與觀眾分享音樂;另一些有志成為咖啡師的青年,則即場為市民沖調咖啡。

除了音樂、藝術和文化活動之外,考慮到區內的上班一族工作緊張,我們於是亦引入以健康生活為主題的活動,包括邀請運動團體舉辦伸展運動班和跑步活動等。為可充份運用H6 CONET的空間,我們稍後也會在場地設置一些自助儲物櫃,方便居民及下班人士在晚上外出跑步時,把替換衣服和隨身物放置好,令這個場地由日到夜也能為大眾服務。

市建局將繼續在不同市區更新項目中,把地方營造的理念延伸,並推動「多元」、「共享」的空間運用。除了H6 CONET 外,由今年8月起自行營運和管理的茂蘿街活化項目,已命名為「茂蘿街7號」,除了提供合共約380平方米的展覽和活動空間作場地租用外,還有約300平方米的公共空間供團體或市民免費申請使用,舉辦非商業或慈善性質的社區活動。

「茂蘿街7號」本身是一幢歷史建築,樓宇在復修時保留了露台、法式窗門和木樓梯等建築元素,並將建築群樓上的室內場地和地面公共空間重新包裝、活化。市建局在「硬件」方面保存了原建築物在這地區的獨特景觀,但透過空間設計和運用,使它轉化為社區資源,讓「人」和「地」(歷史建築)再度聯結,以推動藝術、文化和創意產業的營運方向為基礎,加入社區共享元素,讓地區不同的團體皆可受惠,讓活化項目融入社區。

為整合市建局轄下不同項目的社區空間,我們更推出了一站式的社區空間網上平台(https://ura-vb.org.hk/),讓公眾可同時了解「H6 CONET」 和「茂蘿街7號」等不同社區空間正在舉辦的公眾活動詳情,亦可以在網上報名參與。平台亦會詳細介紹各場地的設施配套,方便社福機構、學校和非牟利團體等預約場地籌辦活動。

在市區更新的過程中,社區的融合和營造是不可缺少的元素,才能達致「新舊兼容、社區共融」。社區空間的設計和運用,既要把地區的歷史文化特色融入規劃之中、把「新」與「舊」融合;亦要靈活配置空間設施,配合不同需要,藉著活動作為軟性的中介凝聚市民,才能營造一個社區融和的環境和氛圍,促進人與人、以至人與環境空間的緊密關係,重現地區,尤其是已建設的舊區的活力,發揮社區空間「共融」「共享」的特性。要「營造社區」以達致「融合」的形態,需要長時間經營和一步一步的實踐。我認為我們的工作仍在起步階段,我們仍需要不斷學習和汲取不同地方的經驗,並期望與地區不同持份者攜手,在市區更新的工作範疇上,建立更優質、具裨益的社區空間,與民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