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行政總監網誌《摯誠.志成》

高密度發展中善用「智慧」 締造優質宜居環境

政府在上個月公布《香港智慧城市藍圖》(簡稱《藍圖》),勾劃未來5年的規劃,利用創新科技將香港建構成更先進、更宜居的智慧城市。這讓我回想起一年前,我在網誌提到「智慧樓宇」(Smart Building)是智慧城市框架中重要的元素之一。

在過去一年,市建局探索不同方案,包括在重建項目逐步加入「智慧」元素,並致力從「智慧樓宇」的概念擴展至「智慧社區」,將重建後的小區,發展成新舊交融的「智慧社區」,優化生活環境,促進社區活力。這具前瞻性的市區更新工作,是香港發展智慧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兩者必須相互配合。

市建局發展「智慧樓宇」,利用智能科技改善住宅項目的家居及公用地方環境,優化居民生活,當中亦涵蓋《藍圖》內提出的「智慧出行」的範疇。市建局正著手在今年內,為早年落成的重建項目「荃新天地」位處的荃灣南地區,推出一個方便駕駛者尋找泊車位的手機應用程式,市建局同事現正與數個商場營運者商討,希望透過手機應用程式,實時收集並發放區內幾個主要商場的停車場空置泊車位數目,令駕駛者實時掌握該區空置泊車位的資訊,預早計劃好行車路線,減省不必要的行車路程,方便駕駛者之餘,亦達到節約能源及減少排放之效。車輛亦可減少為輪候泊位而在停車場出入口外的道路等候,導致道路阻塞。另外,市建局亦計劃在觀塘市中心項目規劃中的蛋型建築物所在的小廣場,安裝大屏幕,提供行駛該處專營巴士的班次資訊,令市民更易掌握候車時間。

在「智慧環境」方面,為了讓市民在重建項目中享受到綠色生活,市建局目前已在旺角新填地街/山東街、中環卑利街/嘉咸街(地盤A)及大角嘴福澤街/利得街三個重建項目的發展協議中,列明加入智能系統的要求,包括可實時收集家居能源消耗數據及廢物管理資訊的系統等,並通過無線網絡連接至家居顯示屏,讓住戶隨時監測和了解家居耗用水、電和煤氣的用量,從而檢視生活習慣和作針對性的節約,減省能源消耗,締造一個綠色智慧的生活環境。此外,為方便屋宇管理,我們亦著手研究借助「物聯網」的優點,在樓宇的公用設施上裝置感應器,收集訊息並通過互聯網傳送,反映各樓層公用設備的實時狀態,並在發生故障時及時推送訊息。這些公用設施包括走火通道的防火門和大廈水泵等裝置,透過實時的監督,確保其操作正常,減少屋宇設備故障對居民造成的不便,或疏忽維修引致更大的問題。市建局亦擬推行電腦化的樓宇保養手冊,助業主未雨綢謬,更有效計劃樓宇公用地方預防性保養維修工作。

智能顯示屏

市建局計劃在其重建項目內引入智能系統,包括安裝家居智能顯示屏,實時顯示家居的耗電和煤氣用量,以及相對濕度和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的數據資訊,讓住戶隨時監測。

市建局亦計劃將智慧元素,由樓宇應用伸延至社區應用。我們亦嘗試研究在發展項目戶外公用地方,安裝感應器以蒐集公用地方的溫度、二氧化碳和濕度等環境質量資訊,改善生活環境;在個別項目試行轉化能源,例如在人流密集的地方,安裝特別地板系統,利用行人踩壓地面的壓力能量轉化為電力,為公用地方提供能源。此外,正如《藍圖》提出,第5代 (5G)流動網絡將成為智慧城市發展的催化劑,市建局將在未來的發展項目加入5G流動網絡以及窄頻物聯網(Narrowband IoT)的基建。我們的前線同事,在過去數月,與相關服務營辦商緊密聯繫,邀請營辦商就智能城市基建之技術要求提供意見,以配合日後建構智慧樓宇的設計。

對內,市建局積極運用創新資訊科技,提升成效。例如我們已在馬頭圍道╱春田街重建項目中環街市上海街/亞皆老街保育活化項目,應用建築信息模型系統(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ling或簡稱BIM)。該系統可蒐集各種建築資訊,如建築圖則、樓宇結構、電機及屋宇設備等,然後以3D模擬方式結合和顯示,讓同事能準確掌握項目建築設計和施工各個階段的細節,適時作出更新,以及解決在施工階段出現的不同問題,從而減省在建築過程中,因建築實體的誤差而浪費建材,造成廢料;透過BIM,亦可以展現項目的建築佈局,甚至加入自然環境及地理資訊,有助市建局在項目內採用環保建築。例如在座向設計方面,盡量引入自然通風及模擬日照情況,在加強天然照明的同時亦研究減低太陽熱量進入室內,降低照明及空調設備的耗電量。雖然市建局近年才將BIM應用在市區更新的項目上,但我很高興我們的上海街/亞皆老街保育活化項目,在去年底獲得了國際機構頒發在應用BIM的奬項,肯定了我們的成績。

在更新舊區過程中,須早於規劃階段,已著手建構智慧城市。因此市建局現正設立一個以地圖為基礎的「市區更新資訊系統」,儲存和整合市區土地用途、地區規劃、發展密度、道路網絡、基建設施、樓宇狀況、人口分佈、商業營運等資料數據,加強市建局處理和分析不同的規劃資料,從而能更全面地規劃市區更新的方案。為此,市建局已聯絡不同政府部門,加強信息互通、共享數據,作為未來市區規劃和制定更新大綱的主要工具。

香港土地需求殷切,要應付龐大的房屋需求,市區無可避免需要作高密度發展。透過智慧元素和創新科技的應用,在高密度發展的環境下,也能締造優質宜居的城市生活。事實上,國際上不少高密度的城市,已按自身的定位及發展需要,聚焦發展具優勢的智慧城市項目,提升市民生活質素,亦同時紓緩高密度發展所帶來的問題,例如廢物處理、公共服務及交通壓力等。在鄰近的新加坡,當地為了改善街道垃圾堆積問題,正試行引入裝有感應器的智能垃圾箱,將垃圾箱的實時剩餘容量,通過流動網絡通知清潔承辦商,確保垃圾不會溢出,影響街道衛生,並讓承辦商規劃垃圾車收集垃圾的路線,改善城市管理效率。在我們「荃新天地」的公共休憇空間,去年也設置了兩個太陽能壓縮垃圾箱,效果甚為理想,有關垃圾收集的訊息和容量資料,更即時傳送至我們物業及土地總監的手機!而韓國首爾,則將逾60種公共資訊及服務的信息,透過手機程式,讓市民可隨時查閱,並能預約醫療、康體設施等的服務;至於內地的深圳市,當地結合道路監測系統及利用大數據,監測交通擠塞黑點並作適時的疏導措施,透過改善道路網與公共軌道交通的融合規劃,推行公共交通快速換乘,加強公共交通系統的使用效率,令市民更便捷。

太陽能壓縮垃圾箱

市建局在荃灣重建項目「荃新天地」的公共休憇空間內,放置兩個太陽能壓縮垃圾箱。垃圾桶頂上裝有太陽能板,透過太陽能動力操作,當垃圾桶內的感應器監測到垃圾堆積到一個程度時,內置的壓縮器便會自動啟動,壓縮垃圾。垃圾桶的實時容量資料亦可傳送至管理人員,提升管理效率。

生活環境質素跟發展密度不一定存在「此消彼長」的必然關係。透過創新科技建構「智慧城市」,可有效善用空間和環境質素、提升基建設施效能、改善樓宇狀況和設施、提升城市管理效益、減低能源消耗等。

以上提到的智慧樓宇、智慧環境、智慧社區等措施都只屬「局部智慧」。要處理舊區老化問題和解決當中的挑戰,各方仍需繼續努力,以開放的態度和正向思維,勇於創新,願意分享轄下的訊息數據,共建統一的格式及體系作實時傳送和應用,才可以有效建立一個大數據的分析平台,促成發展「全面智慧」,推動香港的持續發展,成為智慧宜居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