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行政总监网志《挚诚.志成》

高密度发展中善用「智慧」 缔造优质宜居环境

政府在上个月公布《香港智慧城市蓝图》(简称《蓝图》),勾划未来5年的规划,利用创新科技将香港建构成更先进、更宜居的智慧城市。这让我回想起一年前,我在网志提到「智慧楼宇」(Smart Building)是智慧城市框架中重要的元素之一。

在过去一年,市建局探索不同方案,包括在重建项目逐步加入「智能」元素,并致力从「智慧楼宇」的概念扩展至「智慧小区」,将重建后的小区,发展成新旧交融的「智慧小区」,优化生活环境,促进小区活力。这具前瞻性的市区更新工作,是香港发展智慧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两者必须相互配合。

市建局发展「智慧楼宇」,利用智能科技改善住宅项目的家居及公用地方环境,优化居民生活,当中亦涵盖《蓝图》内提出的「智慧出行」的范畴。市建局正着手在今年内,为早年落成的重建项目「荃新天地」位处的荃湾南地区,推出一个方便驾驶者寻找泊车位的手机应用程序,市建局同事现正与数个商场营运者商讨,希望透过手机应用程序,实时收集并发放区内几个主要商场的停车场空置泊车位数目,令驾驶者实时掌握该区空置泊车位的信息,预早计划好行车路线,减省不必要的行车路程,方便驾驶者之余,亦达到节约能源及减少排放之效。车辆亦可减少为轮候泊位而在停车场出入口外的道路等候,导致道路阻塞。另外,市建局亦计划在观塘市中心项目规划中的蛋型建筑物所在的小广场,安装大屏幕,提供行驶该处专营巴士的班次信息,令市民更易掌握候车时间。

在「智慧环境」方面,为了让市民在重建项目中享受到绿色生活,市建局目前已在旺角新填地街/山东街、中环卑利街/嘉咸街(地盘A)及大角嘴福泽街/利得街三个重建项目的发展协议中,列明加入智能系统的要求,包括可实时收集家居能源消耗数据及废物管理信息的系统等,并通过无线网络连接至家居显示屏,让住户随时监测和了解家居耗用水、电和煤气的用量,从而检视生活习惯和作针对性的节约,减省能源消耗,缔造一个绿色智慧的生活环境。此外,为方便屋宇管理,我们亦着手研究借助「物联网」的优点,在楼宇的公用设施上装置传感器,收集讯息并通过互联网传送,反映各楼层公用设备的实时状态,并在发生故障时及时推送讯息。这些公用设施包括走火通道的防火门和大厦水泵等装置,透过实时的监督,确保其操作正常,减少屋宇设备故障对居民造成的不便,或疏忽维修引致更大的问题。市建局亦拟推行计算机化的楼宇保养手册,助业主未雨绸谬,更有效计划楼宇公用地方预防性保养维修工作。

智能顯示屏市建局计划在其重建项目内引入智能系统,包括安装家居智能显示屏,实时显示家居的耗电和煤气用量,以及相对湿度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数据信息,让住户随时监测。

市建局亦计划将智能元素,由楼宇应用伸延至小区应用。我们亦尝试研究在发展项目户外公用地方,安装传感器以搜集公用地方的温度、二氧化碳和湿度等环境质量信息,改善生活环境;在个别项目试行转化能源,例如在人流密集的地方,安装特别地板系统,利用行人踩压地面的压力能量转化为电力,为公用地方提供能源。此外,正如《蓝图》提出,第5代 (5G)流动网络将成为智慧城市发展的催化剂,市建局将在未来的发展项目加入5G流动网络以及窄频物联网(Narrowband IoT)的基建。我们的前线同事,在过去数月,与相关服务营办商紧密联系,邀请营办商就智能城市基建之技术要求提供意见,以配合日后建构智慧楼宇的设计。

对内,市建局积极运用创新信息科技,提升成效。例如我们已在马头围道╱春田街重建项目中环街市上海街/亚皆老街保育活化项目,应用建筑信息模型系统(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ling或简称BIM)。该系统可搜集各种建筑信息,如建筑图则、楼宇结构、电机及屋宇设备等,然后以3D仿真方式结合和显示,让同事能准确掌握项目建筑设计和施工各个阶段的细节,适时作出更新,以及解决在施工阶段出现的不同问题,从而减省在建筑过程中,因建筑实体的误差而浪费建材,造成废料;透过BIM,亦可以展现项目的建筑布局,甚至加入自然环境及地理信息,有助市建局在项目内采用环保建筑。例如在座向设计方面,尽量引入自然通风及模拟日照情况,在加强天然照明的同时亦研究减低太阳热量进入室内,降低照明及空调设备的耗电量。虽然市建局近年才将BIM应用在市区更新的项目上,但我很高兴我们的上海街/亚皆老街保育活化项目,在去年底获得了国际机构颁发在应用BIM的奬项,肯定了我们的成绩。

在更新旧区过程中,须早于规划阶段,已着手建构智慧城市。因此市建局现正设立一个以地图为基础的「市区更新信息系统」,储存和整合市区土地用途、地区规划、发展密度、道路网络、基建设施、楼宇状况、人口分布、商业营运等数据数据,加强市建局处理和分析不同的规划数据,从而能更全面地规划市区更新的方案。为此,市建局已联络不同政府部门,加强信息互通、共享数据,作为未来市区规划和制定更新大纲的主要工具。

香港土地需求殷切,要应付庞大的房屋需求,市区无可避免需要作高密度发展。透过智能元素和创新科技的应用,在高密度发展的环境下,也能缔造优质宜居的城市生活。事实上,国际上不少高密度的城市,已按自身的定位及发展需要,聚焦发展具优势的智能城市项目,提升市民生活质素,亦同时纾缓高密度发展所带来的问题,例如废物处理、公共服务及交通压力等。在邻近的新加坡,当地为了改善街道垃圾堆积问题,正试行引入装有传感器的智能垃圾箱,将垃圾箱的实时剩余容量,通过流动网络通知清洁承办商,确保垃圾不会溢出,影响街道卫生,并让承办商规划垃圾车收集垃圾的路线,改善城市管理效率。在我们「荃新天地」的公共休憇空间,去年也设置了两个太阳能压缩垃圾箱,效果甚为理想,有关垃圾收集的讯息和容量数据,更实时传送至我们物业及土地总监的手机!而韩国首尔,则将逾60种公共信息及服务的信息,透过手机程序,让市民可随时查阅,并能预约医疗、康体设施等的服务;至于内地的深圳市,当地结合道路监测系统及利用大数据,监测交通挤塞黑点并作适时的疏导措施,透过改善道路网与公共轨道交通的融合规划,推行公共交通快速换乘,加强公共交通系统的使用效率,令市民更便捷。

太陽能壓縮垃圾箱市建局在荃湾重建项目「荃新天地」的公共休憇空间内,放置两个太阳能压缩垃圾箱。垃圾桶顶上装有太阳能板,透过太阳能动力操作,当垃圾桶内的传感器监测到垃圾堆积到一个程度时,内置的压缩器便会自动启动,压缩垃圾。垃圾桶的实时容量数据亦可传送至管理人员,提升管理效率。

生活环境质素跟发展密度不一定存在「此消彼长」的必然关系。透过创新科技建构「智慧城市」,可有效善用空间和环境质素、提升基建设施效能、改善楼宇状况和设施、提升城市管理效益、减低能源消耗等。

以上提到的智慧楼宇、智慧环境、智慧小区等措施都只属「局部智慧」。要处理旧区老化问题和解决当中的挑战,各方仍需继续努力,以开放的态度和正向思维,勇于创新,愿意分享辖下的讯息数据,共建统一的格式及体系作实时传送和应用,才可以有效建立一个大数据的分析平台,促成发展「全面智慧」,推动香港的持续发展,成为智慧宜居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