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连系社区

设计比赛鼓励年轻人发挥创意发扬地区特色 营造共融社区

group photo评审团於7月5日举行的决赛暨颁奖礼上与各得奖同学合照。

中西区发展历史悠久,不少富有特色的建筑物座落在区内各处,令这个社区散发著独特的魅力。在城市发展中,它们不但承传了中西区的文化特色,还能变身成为符合社区需要的共享空间。一众对地区「活化」工作有热诚的大专生,参加由市建局连续两年伙拍职业训练局旗下的香港专业教育学院(IVE)香港知专设计学院(HKDI)举办的创意工程及建筑设计比赛,为中西区建筑物设计活化方案,并注入「地方营造」 (place-making)的概念,结合地区特色,营造与民共享的公共空间,加强社区联系。

今届比赛以「自己社区智+创」为主题,并以卑利街/嘉咸街中环街市百子里公园,以及位於中环中心的「H6 CONET」社区共享空间这四个座落於中西区的市区更新项目为创作蓝本,推动大专学生深入了解中西区的人文景观,结合课堂所学的专业知识,运用创意设计思维,为中西区注入地方色彩和智慧生活元素,营造长幼共融、可持续发展的社区。

比赛为期七个月,参加的学生来自IVE工程学科、HKDI建筑设计及HKDI室内设计高级文凭课程,互相激发更多创意元素。市建局於赛前为学生安排导赏团,参观中西区的重建保育活化项目,了解当区的历史特色、人文景观,寻找设计灵感,并安排学生参观「市区更新探知馆」,多角度认识市区更新的课题。

作品实用兼凸显地区特色

就读IVE(青衣)建筑设计及科技高级文凭的戴俊君及队员以中环街市为设计蓝本创作「别有洞天」,获得比赛的「金奖」及「最具社区实用功能奖」。戴同学表示,街市中庭采用了「水帘洞」的设计,以四道两层高的人工瀑布,隔绝外界噪音,为社区提供恬静的空间,「潺潺的流水声可舒缓都市人生活急促的烦躁,水幕更可用作电子屏幕,实时反映在街市周边建筑物内的资讯,亦提供沟通平台,拉近身处不同地方的人脉连系。」另一组夺得「铜奖」的作品「HYGGE」,亦构思在中环街市引入共享农圃、绿化空中花园的设计,为繁嚣的中西区营造慢活及与民共享的可持续社区空间。

gold「别有洞天」的设计是在中环街市的中庭设置人工瀑布隔绝外来噪音,为社区提供恬静的空间。

silver「山城」以兴建大型户外博物馆的设计概念,将社区生活与历史连结,注入「地方营造」的元素。

bronze「铜奖」作品「HYGGE」一词来自丹麦,寓意为中环街市打造写意的社区空间,并推动可持续发展及长幼共融。

在比赛中夺得「银奖」及「最佳地方营造概念设计奖」的「山城」,是出自就读HKDI室内设计高级文凭的任颖琳与吴礼匡同学的手笔。「我们构思设计大型的户外博物馆,连结区内的街道网络,将历史建筑与社区环境及生活文化融合,凸显中西区独特的面貌个性之余,亦展现人与社区之间的紧密连系。」任颖琳指出,中西区的街道依山而建,市民每天拾级而上,这个汇聚中外文化古迹的闹市,俨如一座「山城」,因此他们围绕社区生活作设计概念,在卑利街/嘉咸街项目提出兴建大型户外博物馆,利用砖石物料建构开放式的展览及艺术表演场地,并以特色路径串连区内不同的历史文物热点,让附近上班族及街坊可随时随地走进这座「活生生」的社区历史文化博物馆,「我们同时构思在区内其他历史建筑旁边,设置AR(扩增实境)系统装置,巿民口要透过电子屏幕或以手机扫描二维条码,便有穿着怀旧服饰的虚拟人物口述建筑物的史事,将社区生活与历史连结。」

中西区「地方营造」新思维

在市区更新的过程中,市建局透过创新的「地方营造」策略,促进社区共融,并继续秉持地区为本的原则,将地区特色融入在规划中,营造更多连接市民的社区空间,灵活设计区内设施,塑造独特社区形象。另外,市建局亦会在活化项目举办不同类型的公众活动,凝聚市民,营造共融社区。

市民可浏览「开心建城」Facebook专页(https://www.facebook.com/URAmity),重温今届「自己社区智+创」创意工程及建筑设计比赛的得奖作品及精彩相片。

Gold teamIVE(青衣)建筑设计及科技高级文凭学生(右起)戴俊君、梁可晴和李德熙,运用创意建筑设 计「别有洞天」,夺得「金奖」及「最具社区实用功能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