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行政总监网志《挚诚.志成》

市建局协助过渡房屋项目如期完工 洪水桥「仁爱居」月中开始安排住户入伙

我在去年6月的一篇网志,提及市建局在致力履行市区更新任务的同时,在力之所及下,支持政府的房屋政策措施,当中包括为营办过渡房屋项目的民间团体提供专业意见和项目管理支援。市建局其后参与由仁爱堂负责营办的元朗洪水桥过渡房屋项目—「仁爱居」,协助管理项目的规划和设计,以及相关的建造工程。

市建局明白过渡房屋单位能够如期交付,对改善基层家庭的居住环境相当重要。因此,自去年6月底工程展开之后,团队一直密切监督建筑和运输工序,积极与承办商协调,争取项目能最快在一年内完工。尽管在建造过程中,遇到大批深港跨境货车司机染疫,导致内地组件运送来港的工作受阻。然而,团队灵活变通,立即协调承办商改用水路跨境运输,将内地厂房的组件集中以货船运抵香港,在地盘进行装嵌,追回工程进度。

经过大约12个月的努力,以及得到政府专责小组为建设过渡房屋项目提供一站式统筹支援,市建局克服疫情的挑战,在6月底完成所有工程及验收工作,取得政府发出的「入伙纸」。「仁爱居」是两座楼高4层、由「组装合成」方法建造的过渡房屋项目,合共提供410个单位,将在本月初交予营办机构仁爱堂。待完成最后检查和清洁后,预计在7月中开始,仁爱堂将陆续安排合资格的住户入住,以协助已轮候公屋超过3年的基层市民,在等候编配单位期间改善居住环境。

市建局团队除了关注工程的进度,加快完成建造将单位交予营办机构外,我们希望为入住的市民,不单只提供一个居所,而是从内到外、全方位提升住户居住环境和生活质素,并为住户建立一个睦邻互助的关爱社区。

因地制宜    增加过渡房屋单位数量

「仁爱居」项目采用「组装合成」的建筑技术,以「先装后嵌」的方法,将单位的建造工序从地盘转移至厂房,让承建商在地盘平整及地基工程进行期间,同步於厂房内建造组件,以缩短整体建筑时间,提升工程效率;同时亦减少建筑废料,改善工地环境及安全。

在业界沿用的「组装合成」模式之上,市建局工程团队因地制宜,为此项目应用更灵活的规划和建筑方案,尽量利用地盘面积,建造更多过渡房屋单位。

在规划层面,工程团队沿用项目地盘外的道路作紧急消防车辆通道,毋须在项目范围内预留车路;至於施工方面,一般过渡房屋项目地盘,需要预留位置让工程车吊运组件或行驶,占用了可用作房屋单位的地基面积,限制可建单位的数目。针对此情况,工程团队优化施工方法,在地基结构层加设泥土作保护和巩固之用,让吊运工程车可在地基上行驶,毋须担心破坏地基结构而要腾出空间予工程车使用。经优化规划和建筑方案后,「仁爱居」项目建造的过渡房屋单位数目,较采用一般发展模式增加两成。

首创「横向型」布局    尽用墙身加强采光

此外,团队亦兼顾单位的建筑设计和执行细节,从内到外提升住户居住环境和生活质素。

在建筑设计上,市建局团队在过渡房屋项目首次采用「横向型」布局,尽用墙身空间开设窗户。有别於一般过渡房屋的「直向型」设计,大门和窗户只可以分别设在长型组件的两端,两者距离较远,影响采光和通风;「横向型」设计则可以让单位更「光猛」,并加强天然通风。以一个实用面积约286平方尺的三人单位为例,「横向型」单位的总窗户面积达到约50平方尺,是「直向型」单位窗户面积的3倍。(见图)

web photo

web photo市建局以「横向型」单位设计,尽用墙身空间开设窗户,增加单位采光和通风。

另一方面,每个单位亦设置围封式厨房(俗称「梗厨」),除了有加强阻隔油烟的效果和减低出现家居意外的风险之外,「梗厨」毋需在单位内安装烟雾感应器及消防花洒头等装备,既省却安装消防系统及验收时间,亦免却消防年检费用,节省成本。同时,我们在单位厕所设有窗户,以加强通风并引进阳光照射,减低滋生细菌和病毒传播的风险。

web photo「仁爱居」每个单位都设有「明厕」(左)和「梗厨」(右)。

此外,团队亦争取在项目应用阔度达2.8米的预制组件,令单位内笼在扣除墙身厚度后,达到约2.5米的阔度,与一般公屋单位厅与房之间的阔度相若,方便住户放置家具。团队更特意将各楼层的走廊,扩阔至1.5米,为住户提供更宽敞的通道,亦能加强自然通风;而在每座大楼地下,我们亦预留位置设置地下大堂、保安岗位和信箱,为住户提供基本的屋苑设施。

web photo两座大楼地下均设有保安岗位和信箱。

我们希望,市建局协助筹建的「仁爱居」,能在满足居民住屋需要的同时,亦为他们提供一个非常舒适的居住环境。

在「仁爱居」落成后,政府部门的代表曾到访参观,他们赞扬项目所采用的「横向型」设计别具心思,能加强采光和通风之余,亦因应单位的房型,让单位与单位之间的大门,有4至7米不等的距离,相较於其他过渡房屋项目,单位与单位紧密并排、大门之间只有约3米的距离来说,「横向型」设计减低住户间的压迫感,提高私隐度。

web photo「仁爱居」各层走廊阔1.5米,住户出入宽敞(左);单位与单位之间的大门有47米不等的距离,提高住户的私隐度(右)。

市建局将收取的费用回馈社会   用於项目设施   

按照合作协议,「仁爱居」项目的营办机构仁爱堂,需就项目的协调和管理工作,向市建局支付费用;然而,我们早前已决定,将该笔原本收取的费用,回馈社会,悉数用於项目上,包括委聘顾问进行技术研究,以便提交规划申请;以及在公用地方加入智慧元素,为住户提供6项公用和社区设施(见图)。

web photo

这6项设施除照顾住户的生活需要外,部分更有助提升环境衞生,例如在项目大楼排水管的天台排气喉,安装由市建局资助珠海学院专家团队研发的紫外光消毒杀菌装置,减低喉管传播病毒的风险、在户外添置多部「太阳能灭蚊机」,加强防蚊和灭蚊工作、以及在公共走廊则装设超过100部吹风机加强空气流通;我们更善用两幢大楼之间的地面空间,提供绿化和休憩设施,供居民享用。

而仁爱堂亦拨出额外资助,免费为住户提供电磁炉、电热水炉,以及窗口式冷气机等家电配置,减轻基层住户的经济负担。

「仁爱居」除了满足基层家庭的住屋需要之余,市建局与仁爱堂更希望藉著这个项目,为住户建立一个睦邻互助的关爱社区。为此,市建局团队在规划和设计时,在其中一座住宅大楼旁,预留空间兴建一个面积约50平方米的多用途活动室,让仁爱堂可为项目内的基层住户,提供各类型的社区支援服务,包括举办文娱康乐活动、技能增值工作坊、就业辅助和食物援助等。

市建局亦特别在活动室安装「空气净化灯」,有助过滤空气中的病毒,为使用者提供一个洁净的环境。同时,活动室外设有共享雪柜、食品存放区,以及提供区内职位空缺资料的布告板等,凝聚居民力量,发挥互助精神。另一方面,我们更善用绿化空间设立「社区苗圃」,推动住户一起种植,以助建立更紧密、互动的社区关系。

事实上,「仁爱居」位置便利,步行约3分钟便可到达轻铁洪水桥站;项目的周边社区配套设施亦完善,设有各式店铺、商场、街市,生活所需一应俱全。市建局团队考虑到项目位置的优点,特别将「仁爱居」两个主要出入口,设在可直达轻铁站、巴士站和周边零售设施的位置,方面居民畅达出行。

「官、民、企、建」四方力量    提升住屋水平

随著「仁爱居」落成,市建局参与过渡房屋项目的工作亦将告一段落。我们在整个参与过程中,充份体会到集合「官、民、企、建」的力量,包括由政府提供财政资源和一站式统筹支援、民间团体仁爱堂负责营运外,并获机构企业提供资助,支付为住户购买节能电器的部分费用;当然还有「建」的力量,齐心协力解决当下大量基层家庭仍然居住在劏房这类不适切居所的难题。

在协助建造「仁爱居」过渡房屋项目上,市建局致力发挥工程创新精神,与建造业界合力,发挥专业所长和工程经验,为加快建造过渡房屋,贡献专业力量,除了为有迫切住屋需要的市民,改善生活环境之外,亦为参与过渡房屋项目的工程业界起示范作用。

香港的房屋供应问题不是一时三刻可以解决,我冀盼汇聚「官、民、企、建」四方力量,继续通力合作,共同提升香港住屋水平和居住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