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行政总监网志《挚诚.志成》

衙前围村项目贯彻「寓保育於设计」理念 保育与发展并存 强化历史文化特色

市建局在成立之初,优先处理前土地发展公司在1998年宣布但尚未开展的25个重建计划,其中之一的黄大仙衙前围村重建项目,范围内的村屋经过数十年的变迁,大部份房屋已破旧、荒废,部份甚至已经倒塌,村民一直希望透过重建改善居住环境。为此,市建局於2005年著手研究重建衙前围村,并因应地区持份者对保育围村文化的诉求,探讨在重建过程中尽力保存围村内具特色的旧建筑和文化特色。

市建局在2007年开展衙前围村重建项目时,村内有超过7成的业权已由单一发展商持有。考虑到收回土地作发展时必须与有关发展商协商才能顺利推行,於是市建局在2008年与该发展商签订合作发展协议,推行重建计划。此项目采用「寓保育於设计」这项创新理念,进行规划和设计的工作,包括利用地盘的南北两面发展新的住宅物业,同时保留围村中轴线上的历史建筑和村内巷里的整体布局,活化成围村保育公园,以达致保育与发展并存的目标;这保育和发展方案亦得到衙前围村村民和黄大仙区议会支持,并敦促市建局尽快落实。

市建局在2016年完成项目相关业权收购和补偿工作后,为落实上述的规划和设计大纲,团队委托国际考古专家为衙前围村进行独立考古评估。挖掘过程中,考古专家根据实地评估,先后於2018年和2020年两次扩大挖掘范围,在整个围村的不同范围进行挖掘,以进一步评估考古遗迹的保存情况及历史价值。这扩大挖掘的做法,较国际一般根据探地雷达测试结果和文献记载决定挖掘遗迹范围的处理,更为仔细和全面。

考古工作历时六年多,专家团队於今年年中完成考古评估报告,并呈交予古迹办审视。市建局和专家团队亦在上周举行的古物谘询委员会(古谘会)会议,向委员介绍衙前围村项目的考古结果及保育建议;下一步亦将听取持份者的意见,深化设计和保育方案的执行细节。

市建局团队将贯彻「寓保育於设计」理念,以传承围村的「形」和「神」作为项目的保育方针,并参照国际文物保育标准,复修地面的历史建筑及遗迹;与此同时,优化保育公园的整体设计,将围村的五大文物价值,包括建筑美学、科学、历史、社会及文化精神,以创新手法展现出来,让公众领略围村的历史氛围,达至新旧融合,承传文化的目标。团队将尽快向相关政府部门提交发展图则和保育方案,获批后预计在明年中开展工程,争取在2030年完成保育公园工程,并开放予公众享用。

国际专家引领考古及保育工作

衙前围村项目是市建局首个涉及考古的重建项目,团队在项目的前期研究、考古以至建筑设计等不同阶段,委托在这些专业领域具丰富经验的本地和国际专家与市建局组成团队,协助进行有关工作,藉以提升项目的设计标准,并深化和优化保育措施,以彰显围村的历史文化价值。

首先,在前期研究阶段,市建局委托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的保育专家卢光裕(Mr. Laurence Loh)及其专家团队,为衙前围村项目进行初步的保育研究。根据卢光裕建议,项目内将设保育公园,包括保留「三项文物」,即门楼、门楼上方的「庆有余」牌匾和天后庙,和围村的中轴线及其两旁原有结构较为完整的八间村屋,以保留古村的历史氛围。

因应卢光裕团队的保育报告和历史文献记载等资料,团队评估围村地底有可能埋藏昔日围墙遗迹及村民聚居的证据。为此,市建局在协助所有村民和商户搬迁后,邀请了曾在香港、东南亚、欧洲和地中海等地领导多个考古发掘项目的国际考古专家朱莉亚(Ms Julie Van Den Bergh),参照国际认可的文物考古评估标准,为衙前围村进行独立考古评估。

朱莉亚参照国际指引,先详细评估衙前围村的整体考古潜力、进行挖掘的地点和范围,并在2016年展开第一阶段挖掘工作,拟定共11处探方位置,大致覆盖项目内发现古迹可能性较高的区域,例如围村四个角落、四面围墙及墙外的护城河原址,以至村内的街道巷里和房屋等。初步结果显示,在围村的东北角和西南角,均发现不同保存程度的角楼和围墙的石制地基,估计最早建筑时期为明清两代。

市建局听取朱莉亚的意见后,在2018年主动申请扩大挖掘范围,以作更详细的结论和建议,当中除了扩大四个角落围墙地基的挖掘范围和深度,以了解护有关地基的形状和建造方法,亦进一步挖掘墙外的护城河原址探方,尝试从护城河中的沉积物质寻找最早期的村民聚落证据。

及至2020年,专家团队第二度申请扩大挖掘范围,向南面和北面围墙原址进行挖掘,以了解围墙地基的建造方法和建筑物料、在不同年代的用途,以及围墙受破坏的程度。

三个阶段的考古挖掘工作结束后,考古专家认为所得有关围村的建造和文化聚落资料,已达到评估围村历史的目的;至於围村中轴线一带,专家认为毋须作进一步挖掘,以免影响地面建筑的结构稳定性,因此整个考古挖掘工作在今年年中结束,并使用合适物料将各探方回填,及加设雨棚等保护措施,以免已经发现的遗迹受风雨侵蚀而影响结构安全及完整性,破坏遗迹的价值。

朱莉亚领导的专家团队已就项目的考古文物资料,向古迹办提交报告。她向市建局团队分享,得益於扩大考古范围后所取得的资料,团队成功在衙前围村内四边发现角楼和围墙地基,最早可追溯至明代;围墙外的进一步发掘工作更证实了护城河的存在,印证了最早期村民未建围墙已经聚居,及后来兴建围墙、角楼和护城河抵御海盗和土匪的历史。

她说,这是香港首个针对围村进行的考古评估工作,展现了围村在不同时代,建筑物和民间生活之间的关系,当中亦包括对围村历史建筑的破坏,例如发掘结果显示围村曾遭多次改动,护城河已被人填平、村墙、角楼等地方在战时受到大幅度破坏,一些石块地基之上的砖层已经残缺不全、角楼地基亦因后期村民在该处建屋而受损。

web photo考古专家发现围村的角楼石制地基(左),及南北两面的部分围墙(),但部份地基之上的砖层已经残缺不全(红圈示)

此外,考古团队也找到约数万块主要来自明代和清代的石器、硬币、瓷砖及陶器碎片以至布料碎块等,不过相关文物的大多只是碎片或残骸,团队已一一作出纪录和暂作保存。

web photo考古团队亦挖掘出明代和清代的瓷砖及陶器碎片,了解到当时村民的生活面貌。

「强化版」保育方案    传承围村「形」和「神」

在保育工作方面,市建局团队因应考古专家的考古影响评估最终报告建议,委托前古谘会委员、曾经参与法定古迹雷生春以及中环街市活化工作的资深建筑师林中伟组成的建筑团队,在贯彻「寓保育於设计」的理念下,为保存历史建筑和遗迹制定合适的保育方针,并以创新手法优化保育公园的设计,以诠释村民昔日以「围」的布局建构村落的历史,让公众置身其中,能够领略围村的氛围,同时彰显围村数百年来的风俗和宗教文化等非物质的文化遗产。

林中伟向市建局团队介绍保育衙前围村的理念时表示,他拟定的保育方案乃参照国际文物保育宪章《布拉宪章》提及文物保育的目标,当中著重维护五项重要文物价值,分别为建筑美学、科学、历史、社会和文化精神,并透过不同手法向下一代传承。

林中伟认为,相对新界围村,例如已获历史建筑评级的元朗吉庆围和屏山灰沙围,因为该两条村的围门、四面角楼及围墙较为完好,单是保存实体建筑已足以彰显其文物价值;位处市区的衙前围村经过时代变迁,角楼和围墙只剩基座遗迹,结构完好的村屋亦只有数间,单靠实际形态,并不足以诠释其历史文化。故此,保育团队制定了一套「强化版」的保育方案(图),将保存围村的五项重要文化价值,提升到设计层面作审视,让项目的整体设计作出配合,将围村的五项重要文物价值,充份展现出来,令活化后的围村「形」「神」兼备。

web photo这五项价值相应的保育构思包括:

(一)建筑美学
为保存围村现存建筑的外在形态和特徵,保育团队将原址保留和复修村内的「三大文物」建筑,即包括门楼、门楼上方的「庆有余」牌匾和天后庙,让村民重新使用。此外,团队亦会复修围村中轴线两旁结构较为完整的村屋,并活化作公众用途,让他们可以进入屋内,近距离欣赏围村的建筑特色。

(二)科学价值
至於地底遗迹,团队亦计划在距离地面2米下的南北围墙地基,各选取长约9米、较为完整的部份,重置在保育公园的中轴线附近作展示,以呈现其具体样貌和构造,让公众近距离清楚了解村民在不同年代,如何使用不同的建造方法和物料兴建围墙,以反映历代建筑工程技术的演变、进行保养和受到破坏的情况。保育公园内亦会设有互动考古园地,透过举办与考古工作相关的科普教育活动,将考古知识工作带进社区。

web photo保育公园将设置小型考古沙坑,模拟考古工作情境,让青少年体验寻找文物遗迹的乐趣。(网上参考图片)

(三)历史价值
除了展示文物的形态,团队亦建议将发展项目的住宅部份从地盘四角的界线后移,以扩大保育公园面积,涵盖围村的角楼和围墙地基,让公众了解这些遗迹的原址面貌。此外,保育公园将在围村入口两旁的围墙原址,设置一条「诠释走廊」,以创新手法,例如利用扩增实境(AR)和互动技术,介绍围村的历史变迁,包括最早期未兴建围墙的聚落情况、围墙建成后的民间生活、以至清朝实施迁海令后,村民被迫离开,以及后来回迁定居的历史等。

web photo活化后的保育公园将设置「诠释走廊」,除了原址保留角楼地基供公众参观,亦透过展板、科技等互动形式,让公众了解衙前围村的历史和演变

(四)社会价值
活化后的村屋将用作展示考古期间挖掘到的文物,例如陶瓷器具、硬币、寝具及建筑瓦片等,让公众更深入了解当时村民的日常生活;日后亦会举办多元化活动,包括展览、导赏团等,让公众领略围村生活。

(五)文化精神
衙前围村历史源远流长,积累丰富的风俗和宗教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承传文化,团队将在天后宫前方增设小型广场,作为多用途的活动场地,并预留土地兴建一座新的村公所,日后会转交村民使用及管理,鼓励村民日后回来聚脚,与公众重温围村故事。有关村民设施将与天后庙等历史建筑和保育公园融为一体,成为一个宽广的多元活动空间,让村民举办太平清礁等节庆活动,彰显围村的文化价值。

平衡重建与保育    融合新旧

为了达致保育与发展并存,市建局将研究修订发展项目的住宅基座设计以相应配合,包括主动向运输署申请豁免提供住客停车位设施,减少开挖地下空间的需要,将对地底遗迹的影响减到最低。此外,各项保育设计标准,将列入项目的地契条款及合作发展协议内,以确保发展商按上述契约所列明的标准与品质兴建发展项目。

市建局已就项目的初步发展计划,向政府申请批地,待批出地契条款后,将向相关部门提交保育计划书和具体施工计划。施工期间,承建商将为遗迹进行全面保护措施,并在不同地点设置监察点及仪器,收集震动及移动的数据作为参考,尽量减低工程影响遗迹结构稳定性的风险。

我希望通过上述的解说,加深公众理解市建局在推展衙前围村项目上,已在研究、设计、施工等不同层面,得出一套兼顾保育和发展、为专家团队、政府部门和持份者皆接受的方案,并付出额外的资源和努力,提升保育元素,优化公众体验。保育工程完成后,市建局将调拨资源,保养、管理和营运保育公园,体现对保育衙前围村的长远承担,让公众享受更新后传承历史文化、融合新旧的社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