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行政总监网志《挚诚.志成》

助96岁独居婆婆调迁安老 观塘重建项目完成全部住户安置

去年5月,观塘市中心重建项目第五发展区的收回土地申请,获得政府批准和刊宪生效,裕民坊一带楼宇单位的业权,已於同年8月复归政府所有。经过一年的努力,市建局为余下仍然居住在项目内的受影响租户,作出适切的迁置安排,至本月初所有楼上住宅单位的住户已完成搬迁,有关单位物业亦已顺利收回。

我在过去的网志提到,市建局推动市区更新,不只为向物业被收购或收回的业主,提供公平合理的补偿,更向受重建影响的住宅租户,提供妥善安置。以观塘第五发展区为例,自2009年作出收购以来,市建局不但向大约150个单位自住业主以「市价加自置居所津贴」的模式提出收购,亦向大约250户合资格租客发放特惠津贴或提供安置单位,改善他们的居住环境。这正是市建局与私人发展商纯物业收购的分别,在执行重建的过程中,需要顾及租户的特惠补偿和安置,并尽力协助他们解决在调迁时面对的困难。

在处理租客事宜上,市建局的团队从居民角度出发,体察他们的生活需要,从而在既定的政策框架下,因应不同个案的特别情况,作灵活而具弹性的处理。我们近月协助一位在裕民坊居住了接近20年的96岁独居婆婆搬迁,就是其中一个本著「以人为先」精神,协助居民改善生活环境的例子。

独居老妇年事已高 婉拒原区安置

独居多年的陈婆婆租住观塘裕华大厦楼上一个约60平方尺的板间房,居住环境十分恶劣,除了单位出现渗水和石屎剥落等结构问题,住客共用的厕所设施亦已残破,卫生欠佳。市建局自2009年收购该单位后,我们曾向婆婆提出搬迁建议,包括提供观塘区内三个不同屋邨的公屋单位予婆婆选择作原区安置,虽然这些单位都较现时居所的质素及环境较佳,但她说有感自己年事已高,担心搬迁后难以适应新的居住环境,一直拒绝接受特惠补偿或安置。

ura photo陈婆婆原来居住的板间房十分狭窄左图),共用的厕所设施亦残旧破损右图),整体居住环境欠佳。

自2015年年底,她所居住楼宇的所有单位住户均已迁出,只余下婆婆仍然独居在其板间房内。尽管市建局已收购了单位的业权,但我们并没有急於要求婆婆迁出和交还单位;相反,我们理解婆婆的意愿,让她继续居住,并嘱咐职员关顾她的起居和留意其健康情况。

每天探访照料独居老妇

我们注意到陈婆婆她虽然没有严重病患,但身体状况日渐转差,尤其手脚无力,上落楼梯外出以至煮食和洗澡等日常家居生活亦渐渐出现困难,因此,婆婆平日只靠饼干等食物充饥。於是,我们请驻守楼宇的保安员每天探访婆婆,带备一壶暖水和干粮,亦不时为她购买饭盒,以免她只吃饼干维生。而在今年年初,保安员在一次家访时发现她身体不适,随即召唤救护车到场协助。救护员到场检查后,发现婆婆正在发高烧,幸而能及时送院得到治疗而痊愈。

耐心处理个别安置个案 物色护老院舍宿位

陈婆婆在医院进行复康护理期间,市建局与驻院医务社工及市区重建社工队磋商婆婆出院后的安排。经过医务评估,认为婆婆再不适宜独自居住。社工於是向婆婆讲解其身体状况,了解她对日后入住护老院舍的意愿,以便得到妥善照顾。婆婆同意有关安排后,社工队提供观塘区内多间护老院舍的资料给市建局参考,由我们同事联络不同的护老院舍,查询是否有适合婆婆的宿位。最后,我们成功为她预留区内一间私营护老院舍的单人房间,经婆婆同意后,安排她於本年6月起入住。

由於陈婆婆是已收购物业的租客,若按照一贯为住宅物业租户制定的特惠金发放及安置政策,陈婆婆可以接受特惠现金补偿,并按自己意愿运用这笔现金,搬迁至质素较理想的居所;或接受安置安排,迁往公屋单位。但考虑到她对入住护老院舍的需要,以及健康状况,我们以「特事特办」处理方式,为婆婆支付护老院舍的开支,并每月为她支付约18,000元的院费,当中包括租金及一般起居的杂费,让婆婆可以无后顾之忧,在院舍颐养天年。除此之外,我们亦会继续与负责婆婆个案的社会福利署职员及社工队,跟进有关发放市建局给予婆婆的特惠补偿和政府的高额伤残津贴等事宜。

ura photo陈婆婆(左图)入住院舍后,身体和精神状况已有明显改善而居住的独立房间设有开扬的窗户,居住环境较昔日板间房更佳(右图)。

陈婆婆入住院舍至今已3个多月,虽然新冠病毒疫情期间,院舍取消探访安排,但市建局职员不时与护老中心职员联络,问候婆婆的情况。同事数日前致电问候她,得悉她已适应护老院舍的环境,不只胃口有好转,体重也增加了;在保健员辅助下,婆婆更定期进行腿部肌肉锻练,加强步行能力。我知悉她的身体健康和精神状况已大为改善,感到十分欣慰,亦感谢市区重建社工服务队当中的协助,与市建局同事团结一致,耐心处理陈婆婆的安置个案,让她迁往更佳的居住环境生活。

多走一步 解决民生「小事」

目前第五发展区的所有业权已复归政府,只余下少量违例构筑物的用户仍未迁出,我们将按一贯既定程序,循法律途径寻求收回有关构筑物,并协助占用人搬迁。市建局现已开始楼宇的清拆工程,在听取地区人士的意见后,我们在一个时段内只会清拆一座楼宇,并做好保护、隔音及清走泥头的措施,以减少对周边居民和道路使用者的影响。

在重建过程中,我们还会遇到大大小小的社区问题,市建局团队同样抱着「以人为先」的理念,在力有所及的情况下,尽力满足社区民生需要。例如裕民坊现时有一个临时小巴站,共4条小巴线途经观塘北地区多个住宅屋苑。然而,小巴站设於狭窄的行人路上,过往一直欠缺排队指示或设施,在繁忙时间,最高峰时更有超过100名乘客在行人路上排队候车,情况不只混乱,遇著下大雨乘客需要担遮排队时,更为狼狈,对其他行人亦造成一定阻碍和危险。

ura photo以往裕民坊临时小巴站欠缺排队线,乘客在繁忙时间候车时容易发生混乱。

以往虽然有社区人士为小巴站贴上地面排队指示线,但随着时间和市民使用,指示线已残缺破损,不容易辨认。今年4月底,在观塘区议会辖下的观塘发展及重建专责小组会议上,有区议员向我们反映上述问题,并向市建局寻求协助,翻新临时小巴站的排队指示线。

ura photo地区人士自行贴上的排队指示线,随时间和不断使用,残缺破损。

 虽然有关的小巴站及行人路并非由市建局管理,但我们积极跟进区议员的要求,与政府相关部门联络及徵得同意后,迅速在一个星期内安排承办商重铺地面的排队指示胶贴,亦定期检视胶贴状况,以便适时更换破损部分。而经过约两个月的试行后,因应这项辅助排队的措施效果良好,我们进一步安排承办商改用防滑及耐磨的油漆髹上排队指示线,便利候车乘客和市民。

ura photo市建局安商改用油髹上指示线左图,方便候车乘客辨和有序排队。(右图

观塘市中心重建项目主地盘内的永久公共运输交汇处,预计在明年第一季完成验收及启用后,这个临时小巴站便会搬迁到该新公共运输设施,为乘客提供更舒适和安全的候车环境。

正如我在过去的网志提及,观塘市中心重建计划规模庞大而复杂,接下来的时间,还要搬迁公共巴士站至新公共运输交汇处,及处理搬迁同仁街临时市集的档贩至新永久市集的工作,附近的道路亦要展开多项改道工程。「民生无小事」,这些大大小小的工作,对我们来说,也需要认真处理,耐心解决当中的问题。我相信只要市建局、政府部门及各地区持份者携手合作、灵活应对,定能齐心一致,实现「新观塘」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