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专题故事

「城踪游」:艺术科技穿梭时空 探索中上环历史与今昔景象

「城踪游」:艺术科技穿梭时空 探索中上环历史与今昔景象市建局在中上环推出「城踪游」(City Walk) ,串连市建局在中上环一带的市区更新项目,以至区内的特色建筑、街道和商店,让游人可透过「城市漫步」的方式,探索中上环这个蕴藏丰富历史文化、建筑特色和人文面貌的地区。

为了令「城踪游」的旅程能够更具体呈现中上环昔日的社区故事,让市民和访客体会到它的新旧交融,市建局与中国美术学院(国美)跨界别携手合作,应用「艺术科技 」(Art Tech),精心设计了五个富趣味和互动的扩增实境ARTech新景点,将创意、艺术和科技融入市建局的保育活化项目之中,引领参与「城踪游」的游人利用手机,透过艺术科技穿梭「过去」、「现在」与「将来」时间点,感受这一区独有的历史底蕴和社区特色故事,并再自行发掘区内有趣的地方,深度探索,领略中上环的独特色彩。

市建局的「地胆游中」活动,将中上环的市区更新项目及地方营造工作串连,公众可跟随「地胆游中」地图的资料,探索中上环丰富的历史文化、建筑特色和人文面貌。市建局的「地胆游中」活动,将中上环的市区更新项目及地方营造工作串连,公众可跟随「地胆游中」地图的资料,探索中上环丰富的历史文化、建筑特色和人文面貌。

伙拍中国美术学院创作ARTech热点

国美的创作团队由「艺术与科技」和「数字媒体艺术」两个专业的学生组成,将中上环的历史及社区风貌,与创新科技和艺术文化结合,创作扩增实境ARTech景点,让市民和游客「打卡」的同时,了解中上环社区。

启发团队创作灵感的,是一本关於旧香港的书籍《香港遗美——香港老店记录》;书中记录许多本港旧区老店铺的特色照片,令团队对香港有崭新的体会,并决定利用新旧交替的影像,结合视觉定位系统(Visual Positioning System)的艺术设计,吸引游客及市民目光,进而引导他们深入了解背后故事。

负责带领创作团队、国美创新设计学院超视觉工作室(Studio CHAO)主任、AI中心副研究员邴寅指,市建局特别安排来自内地的团队成员到访及深度探索每个景点,以寻找灵感和构思设计主题,亦以「本地人」的视角,帮助创意设计团队选择最好的资料,了解大众希望看到的事物,以及预计他们的反应,令创作得以顺利完成。「因为我们做数码科技的东西比较多,有时反而会陷入狭窄的『创作者视野』中。」他补充道:「香港有许多具有标志意义的图像,如唐楼铁闸、绿色窗花及地砖等,我们必须不断地去发掘、了解这些图像是否属於代表香港的典型图像。」

以中环街市的ARTech景点创作 - 「包浩斯狂想曲」为例,最初的方案较为复杂,团队本希望把中环街市大楼的所有历史、包浩斯建筑风格的特徵元素都展现在设计之中。不过,考虑到一般游客并不容易了解相关内容,市建局特地邀请「地胆游中」的导赏员讲述他们小时候中环街市的模样,并整理相关口述历史资料予团队参考,让团队在AR中加入更易引起共鸣的老香港「符号」,包括CD唱碟、怀旧电话、「热狗」巴士,透过设计元素呈现。

邴寅(图左)带领的创作团队由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与科技」和「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学生组成,苏柯心(图右)是成员之一。邴寅(图左)带领的创作团队由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与科技」和「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学生组成,苏柯心(图右)是成员之一。

另一方面,考虑到大众时间宝贵,故此团队亦将呈现宏大故事的构思,改为将AR体验时间缩短至40秒至半分钟之内。邴寅补充:「我们压缩了很多想要表现的内容,希望用最具象徵性的东西,让游客了解这个地方的历史。」

保育旧建筑是社区一部分

通过今次合作,邴寅对香港有了新的认知。他指出内地的新旧建筑较少混合在同一社区出现,从前亦从没想到在香港这样的现代都市中,还保留著如嘉咸市集这般具传统特色的露天市集,而且仍在每日如常运作。

「在内地,文化遗产往往会被保护在装修精致的博物馆里,被定格於特定时间或空间内展示,抽离於现实生活,而不是像香港这样亲近社区、游客以及不同文化的人士,既保留了文化价值、亦融合於整个社区的歳月流动及生活脉搏。」他曾参与内地不少博物馆的数码艺术项目,但多数是面向小众的人群,例如在博物馆内,让参观者使用耳机等穿戴设备欣赏VR或AR艺术。这次与市建局的合作,有别於以往参与的项目。由於希望让更多访客简易流畅地体验公共艺术,团队需要解决更多技术和环境限制,并於有限时间内呈现出最吸引目光的作品,因此更具挑战性。

有份参与今次合作的国美「艺术与科技」专业三年级学生苏柯心指,要将技术、艺术及本地文化结合殊非容易,团队需要进行大量的技术测试和修复工作,才能在有限的技术条件下,以艺术的视角,透过AR技术呈现本地文化,并以最简易的方式让市民参与其中。

五个AR艺术科技新景点 引发市民共鸣

游人可利用手提装置扫瞄二维码,启动ARTech新景点:

1. 中环街市 -「包浩斯狂想曲」

中环街市 -「包浩斯狂想曲」经市建局保育活化的中环街市,从1842年第一代建筑开始,它作为一个交易市场的功能性,由最初的街市到现在的零售商铺一直保留,亦见证了历史变迁。

团队以中环街市具标志性的水磨石楼梯作为ARTech景点的「入口」,创作出「包浩斯狂想曲」,游客可透过楼梯尽头的玻璃窗,看到无限延伸的窗外虚拟时空。

团队认为,要令参加者有所共鸣,建筑是次要的,要重要的是突出建筑包含为人所用的空间和记忆。因此,作品中刻意表现了许多老香港的文化符号,如拨轮电话、已退役的巴士、旧电视机等,以及对未来展望的视觉符号。

2. 嘉咸市集 -「处处有嘉猫」

嘉咸市集 -「处处有嘉猫」毗邻市建局卑利街/嘉咸街发展计划的嘉咸街市集,是个充满地道风情的露天市场,拥有超过160年历史,商贩饲养的猫儿更是市集的特色之一,故团队以「嘉咸猫」为主题,创作了多个「打卡」位。

团队采用多个像素画(Pixel Art)启动AR互动环节,让游人在市集内寻找隐藏在角落的三只虚拟「小嘉猫」,增加互动乐趣,在探索中发现市集的独特魅力。

3. 城皇街楼梯 -「字粒瀑布」

3. 城皇街楼梯 -「字粒瀑布」石墙树是中西区特色之一;城皇街元创方的石墙,便长著一棵依附石墙生长的老榕树,是网红「打卡」热点。在景点查访过程中,创作团队了解到该区昔日印刷业繁盛的历史,因此创作了结合排版印刷特色的AR效果,为这个「打卡」热点增加创新的历史元素。

在AR影像中,画面会出现从天而降的活字印刷粒,最后呈现出色彩斑斓的花朵,配合旁边石墙处生长出来一棵榕树,使整个体验更加生动有趣。

4. 士丹顿街8890 - 「印报岁月」

3. 城皇街楼梯 -「字粒瀑布」为反映该区从前为印刷业的集中地,市建局士丹顿街/城皇街保育活化项目以印刷为设计主题;项目内的其中两幢唐楼(士丹顿街88及90号),更曾是《华侨日报》两位创办人的旧居。团队在构思ARTech景点时,以已停刊的《华侨日报》作为主题,结合近年在社交媒体上流行的裸眼3D技术(Naked Eye 3D),让游人可在手提装置的镜头下看到立体效果:印刷机印出一份又一份的报纸,并将建筑的立面包裹起来。

要呈现上述效果,程式需要透过办认士丹顿街88及90号的两幅外墙立面特徵,确认定位。团队费尽心思,在白天及黑夜,利用手机雷达以不同角度扫描多个影像,再以人工智能建立这个场景的三维空间。

邴寅笑说技术新颖,但进行扫描的方法却非常「原始」— 某一天,他灵机一触,向附近地盘工人借来搭棚的竹子,把手机绑在竹子上面,举高竹子便成功完成扫描。

5. 华贤坊西楼梯 -「卅间旧城」

5. 华贤坊西楼梯 -「卅间旧城」位於士丹顿街和华贤坊西的九幢楼宇,在市建局完成复修后,活化成「共居」空间。附近一带的今昔面貌变化非常大,令设计团队从而思考到曾经生活在这里的居民,对这种变迁会有甚麽感受,从而衍生出AR「穿越门」的概念,让游客拿著手机,以第一视角回到过去,360度欣赏及沉浸於昔日景观。

市建局今次的「城踪游」「AR公共艺术新景点」活动,透过富趣味和互动的方式,以崭新手法展现地区的今昔,配合「地胆游中」导赏团及地图,期望为公众带来「深度」游踪体验,以不同形式发掘中西区的独有个性及特色,同时推动区内持份者参与,为地区注入活力,带动地区经济之余,更说好中上环故事,实现「无处不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