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行政總監網誌《摯誠.志成》

啟迪年輕人發揮創意 以新思維加強社區抗疫

在上月底,我參與了由市建局夥拍香港專業教育學院(IVE)香港知專設計學院(HKDI)合辦的第三屆創意工程及建築設計比賽總決賽暨頒獎禮,擔任決賽評審團成員,與市建局非執行董事何永昌和IVE 副執行幹事廖世樂共同選出各項得獎作品。雖然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社交距離的措施仍在實施,但我們借助科技,讓各參賽的學生團隊透過網絡視像會議程式,介紹自己的作品,一同參與整個活動的過程。

我在過去的網誌中,曾分享在市區更新工作上,須以勇於創新、敢於應用的精神,促進新思維和應用更多新技術及智慧方案,才能解決困難,讓市區更新工作持續發展。雖然過去半年的疫情,對市建局的業務造成一定的影響,但從中我感受到,市建局團隊能靈活應變,調整業務和運作,以克服外在環境和抗疫的挑戰,把工作做好。這機動性不單只在維持各項市區更新的業務,而更是應用於讓市建局能繼續關懷社區、啟廸年輕新一代的服務上。

為有效防疫,市建局配合維持社交距離的措施,在過去一段時間,市建局暫時關閉轄下管理並開放給公眾的設施和社區空間、暫停預約使用項目內的多用途會議室,同時亦暫停所有公眾導賞服務,避免人群聚集。而由於學校停課,市建局與學校合作,原定在校內向學生介紹市區更新課題的講座,以及為學生舉辦的市建局項目導賞和外展計劃等,亦要更改活動安排或暫停。

市建局團隊並不因外在環境和疫境的挑戰和限制而氣餒;相反,同事們更積極在抗疫中發揮新思維,充分利用科技的輔助,在盡量保障市建局同事和活動參與者的健康,以及減低病毒在社區傳播風險的情況下,繼續推動各個社區項目,為社區帶來多一點正能量。

發揮創意 善用智慧技術解決社會問題

我們不單發揮新思維於業務運作方面,團隊更將勇於創新、敢於應用的精神,傳承至年輕新一代。市建局與IVE和HKDI合辦的創意工程及建築設計比賽,便是一個通過與不同大專院校合作,啟迪和推動年輕人運用創新設計,改善舊區環境和提升居住質素的計劃。

今屆比賽以土瓜灣舊區作為研究題材,安排修讀工程和建築設計學科的大專學生,透過深入了解該區長者的居住和生活情況,然後發揮創意思維,將課堂的知識學以致用,創作能夠讓長者「居家安老」的住宅裝置或樓宇設計,營造一個長者友善居住環境及可持續發展的社區。

我在參與比賽的決賽評審工作時,留意到其中一組參賽學生,針對住宅單位排水渠的U型隔氣彎管的儲水問題,以創新思維設計一個兼具監測U型隔氣彎管儲水量和自動補水功能的「自動補水器」裝置。這亦是將智慧技術應用於家居防疫,幫助長者提升家居衛生水平的好例子。

該學生團隊向評審團講解創作意念時說,他們留意到政府建議市民每星期將清水倒入單位排水渠的U型隔氣彎管,以減低病菌可能經大廈渠管進入單位室內的風險,但對較健忘或身體狀況欠佳的長者來說,要每周重覆俯身彎腰,為靠近地台的隔氣彎管注水,在日常生活上可能造成不便,甚至有機會出現碰撞或跌倒的風險。

他們把這社會觸覺加上所學的知識,構思出一個「自動補水器」裝置,以一個備有超聲波感應器的裝置,放於隔氣彎管的排水渠口上,通過計算超聲波碰到彎管內水位並反射回感應器的時間,量度管內貯水量是否足夠或已乾涸。這裝置並附帶一個電子注水器的貯水箱,當超聲波感應器量度到彎管的水位較低時,便會將訊號傳送到電子注水器,並自動開啟注水閥門,將貯水箱內的清水注入彎管,直至U型隔氣彎管有足夠的貯水、能形成「水封」阻隔病菌才停止。裝置內的貯水箱注滿水後,足夠為一般單位使用約三星期。

相對於傳統以人手注水的方法,這個裝置不但可以偵測隔氣彎管的貯水水平,更可以自動補水,避免彎管出現乾涸的情況。我相信這裝置將有助確保隔氣彎管有足夠貯水,發揮其隔氣功能及預防彎管傳播病毒;亦為居民,尤其是長者,帶來很大的方便。

ura photoIVE土木工程高級文憑的三位學生(起)陳亮均、曾琮淞和周偉強,在IVE建造工程系講師洪健豪()的帶領下,發揮創意,設計了一個「U型隔氣彎管自動補水器」,幫助長者做好家居防疫。

ura photo「自動補水器」備有超聲波感應器(左圖),用作量度隔氣彎管的水位,當彎管的水位太低 (右圖紅線用作量度彎管的貯水水平),感應器會將訊號傳送到電子控制板,並自動打開注水閥為彎管注水。

我和另外兩位評審對年輕學生們能以同理心和創意,體會到長者在生活上的困難,並善用智慧技術,創作出一個高實用、低成本的家居防疫裝置,十分欣賞,並給予這由三位就讀土木工程的年輕人所組成的團隊冠軍、最佳智能設計獎和最佳展品,合共三個奬項。

市建局借出單位實地測試

由於這項裝置仍在初步試驗階段,為鼓勵他們進一步改良設計,並把設計樣品實踐為可應用的裝置,市建局將借出轄下安置大廈一個空置單位,交由學生團隊為「自動補水器」樣品進行第一階段實地測試,就裝置的大小、儲水箱高度、選用物料、安裝以及其他細部設計等進行優化,提升裝置操作上的穩定性和耐用度。完成產品的優化後,市建局亦會配合團隊展開下一階段較大範圍的測試,了解裝置在更多住宅單位和不同類型的排水渠口及隔氣彎管設計下的使用效能。

學生團隊更說,未來可以探討讓這個裝置更加「智慧」,例如配合物聯網技術,當貯水箱的水用完後,自動將訊號透過短訊或應用程式傳到住戶或照顧者的手機,提醒他們適時加水。我期待學生的研發成果,希望日後能在市建局轄下物業單位內,採用這項新裝置,更可考慮將來作為重建項目的標準設計,實踐學生的創作之餘,亦達致更高效的社區抗疫。

我感謝IVE和HKDI共九隊學生團隊參與這個比賽,並在疫情及社交距離的限制下,特別製作了短片透過視像會議程式,向評審們介紹他們的作品。雖然大家只能從電腦屏幕中交流,但獲奬隊伍同學表現出來的喜悅,就如在現場一樣。

靈活推展活動 為社區增添正能量

除了繼續執行青少年教育計劃,我們亦以靈活手法,調整關懷社區項目的活動安排,保持社區「活力」。例如,於士丹頓街/永利街項目(H19)以「社區營造」方式推行的活化計劃,在疫情仍然嚴竣的情況下,暫停了居民聚會和社區活動,當中一個原定與區內的學校合作籌辦的社區導賞團計劃,活動原定為16位參與計劃的小五學生舉辦導賞員訓練課程,培育他們認識社區的特色、文化和歷史,然後推廣予校內同學以至其他居民;然而,在社交距離的措施下,這類實地參觀的活動便必須暫停。

市建局團隊並未因此而卻步。同事利用智慧科技設計一個「虛擬課室」進行「學生帶路遊社區」暑期班,透過網絡視像會議程式,向參與計劃的小學生介紹H19項目位處的社區內,包括士丹頓街的唐樓、城皇街的壁畫和「社區苗圃」,以及永利街的特色建築群等景點,從中亦教授學生有關說話表達、引發公眾興趣等的導賞技術。

除此之外,我們亦邀請到當區街坊一起參與這個線上導賞員訓練班,在「虛擬課室」內細說關於H19社區的昔日民生故事和生活點滴,以親切生動的方式,進一步加深學生們對社區的了解。

ura photo市建局團透過「虛擬課室」,安排「中區卌間盂蘭會」理事長黃勤愛左圖與小學生透過視像會議 (右圖)交流,分享他在H19社區的生活點滴,及上環區的傳文化

在籌辦這個「虛擬課室」期間,我們更讓一位到市建局實習的大學生發揮創意,協助我們製作一套融合創新設計的網上教材,運用大量圖畫、影片和問答遊戲等互動方式,介紹地區景點和相關的市區更新議題,學生雖然不能在社區作實地考察,但透過這內容豐富和多元的教材,亦能讓網上學習的學生多發問、多思考,提升他們對擔當導賞員的興趣。

ura photo市建局暑期實習生Samantha左圖)製作了一套融合創新設計思維的教材,以工右圖配合短片引領小學生認H19的特色。

回看過去半年的疫情發展,市建局與香港市民一起同心抗疫,雖然部分措施影響了我們原定的工作進度,但市建局團隊、社區居民和學生們,在疫境中仍保持正能量,並激發出新思維,充分運用智慧科技協助解決問題,亦創造出實踐和應用新技術的機會,讓關懷社區的工作無懼疫情,順利如期進行。我深信,只要社會保持這份正向的思維,齊心沉著應對,定可渡過難關,在疫情過後創造更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