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發布

市建局主席張震遠會晤新聞界之發言要點

深水埗海壇街重建項目跟進研究

  • 海壇街項目是市建局在深水埗區至今最大規模的重建計劃,佔地達7,500平方米,受影響樓宇37幢,受影響人口867 戶。
  • 市建局特別委託了香港大學社會系,就海壇街重建項目進行跟進研究。
  • 這是市建局首次對市區重建項目進行的獨立學術性跟進研究,希望藉此更客觀、深入及全面地了解重建對居民的實際影響。
  • 跟進研究主要是探討重建對居民有何影響,以及受影響的程度如何。

(甲) 研究第一部分

置業取向

  • 跟進研究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希望了解自住業主在取得補償後的置業傾向,和留存現金的數目。因為資料涉及私隱,業主多不願意透露。因此,市建局另外從土地註冊處樓宇買賣登記資料中,搜集項目內自住業主的置業情況,我們發現:

    - 其中7成自住業主在深水原區重新購置單位;

    - 自住業主所得補償平均有300多萬;單位面積較大的自住業主,可得到400多萬元補償。雖然他們完全足以購買同區7年樓,但自住業主傾向選擇購買樓齡7年以上、面積較細的物業;

    - 重新置業的自住業主中,46.3%留下100萬元以上,28.5%更留下200-350萬現金。

(乙)研究第二部分

  • 由港大負責,分三次進行,包括:
  1. 居民遷居前的基線研究,以掌握居民的現況和遷居前的心態。
  2. 第二次研究在居民遷居後短期內以家訪形式進行,主要是了解受訪者搬到新居後的情況。
  3. 第三次研究在居民遷居最少三個月後,以跟進訪談形式進行。
  • 共有175戶居民和商戶同意參與研究,受訪者包括住宅和商店的業主和租戶。

原區居住

  • 研究發現,大部分居民可以在深水原區繼續居住,包括:

- 87.5%的自住業主,及
- 63.5%的租戶。

新居狀況

  • 受訪的租戶之中,約6成(58.3%)搬往香港房屋委員會提供的公屋單位。
  • 超過一半受訪租戶(53.2%)遷往十年以下的新居。 租戶新居面積一般較舊居為大,居住環境也有改善。
  • 自住業主遷往的新居,大部分都管理較完善,有業主立案法團和保安。
  • 大部分受訪者對遷居後的居住環境、衛生、建築設施、樓宇結構安全和保安方面等,表示滿意。

社區網絡

  • 研究亦發現,受影響居民雖然大多仍居住在原區,但遷居初期較少和鄰里接觸,顯示社區網絡的確是一個值得注視的問題。
  • 約5成遷居的居民,在第二次訪談時表示遷居後和鄰里的接觸減少。
  • 在第三次訪談時,發現他們與鄰里的接觸,以及與鄰居的互信關係,在遷居的3至6個月後,已經逐漸改善。
  • 換言之,遷居後的初期,他們的社區關係比較疏離,但過了3-6個月,大部分居民都逐漸適應,心境平靜。

重建的影響

  • 在未遷居接受訪問時,居民都憂慮重建會對生活帶來影響。
  • 遷居後,大部分受訪者表示重建對他們的就業、教育、醫療支援及社交生活沒有影響,並普遍滿意現狀。

身心康泰

  • 遷居後,受訪居民增加使用游泳池和運動場等公共設施。
  • 受訪居民表示,在遷居後看醫生的次數大幅減少。3至6個月後,次數沒有明顯回升,可見看醫生的確減少。
  • 他們亦表示遷居後心境平靜。

總結

  • 是項研究讓我們更了解重建對居民的實際影響。 
  • 受重建影響的自住業主和居民,在重建前的確有一定疑慮,對補償和未來生活有一定的焦慮。但這些情況在遷居後都逐步得到紓緩。
  • 我們亦認為只要重建過程補償合理、處理公正,有社工跟進特別個案,重建的確有助提升居民生活水準,減低對社區網絡的影響。
  • 未來,我們將會進行多些這類跟進研究,以幫助我們在重建過程中處理居民的事宜時,可以做得更好,更加「以人為先」。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