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專欄

​歐陽杞浚​:宏觀規劃 善用空間 締造優質城市生活 (刊登於《明報》)

市建局非執行董事潘永祥在此欄上一篇題為「盡展規劃裨益 建構高密度宜居社區」的文章,提到香港市區面對缺乏新增可發展土地資源的困局,應探討以更靈活和創新的規劃手段,在高密度發展中,創造具發展潛力的空間,包括開拓地下空間的方案,與地面規劃相配合,締造更優質的城市。筆者對此十分認同。

緩解交通環境問題 應放眼地下空間

現時市區人口密度高,人流、車流和經濟活動十分密集,街道、車路非常擠迫,城市設施不勝負荷,影響市民的生活質素。由於市區缺乏可供發展的新增土地,要緩解因地面空間不足所引致的交通和環境等問題,我們應放眼於地下空間所「隱藏」的土地資源,探討如何能大規模地加以運用,釋放發展空間,在地下建設更新、更多元的設施,改善居民生活以及應付未來發展的需要。

若要發揮地下空間的發展潛力,必須充分考慮現時市區地面建築物的狀况和地基佈局,評估地下空間工程對鋪設在地底的電力、燃氣、輸水及排水管道等公共設施管線的影響。過去由於城市發展迅速,樓宇佈局和地下管道走線欠缺全面規劃和配合,令地下的地基構築及公用設施管道縱橫交錯,如要作大規模的重整及搬遷,相關工程必定對居民的生活帶來影響。唯有藉着市區更新的契機,作大規模的土地重整、重新規劃和設計地下佈局,才可以開闢面積更廣、更深的地下空間,作具效益的用途。

藉市區更新重新規劃 結合智慧方案

在制定地下空間的實施方案時,筆者認為可應用創新科技和智慧方案,以新思維和前瞻的策略,提升地下空間的營運效益,配合建構香港成為「智慧城市」的願景。我們不妨從以下涵蓋「智慧出行」、「智慧環境」、「智慧生活」等不同範疇,探討如何結合智慧方案,改善社區的整體生活質素和居住環境:

•改善地區連接性:藉着興建較具規模的地下公眾停車場,將路邊泊車位盡量搬到地底,以騰出更多路面空間,設置綠化行人通道,改善區內的步行環境,達至「好行、易行」,鼓勵市民以步當車,亦可藉此減少路面的污染,改善環境。此外,減少了的部分馬路面積,還可以改作其他用途。在地下停車場的設計及營運上,可借鑑海外城市應用「電子飛氈」等智能無人泊車系統的經驗,增加泊車位數目和提升泊車效率;推而廣之,更可探討將不同地點的智能地下停車場,以地下通道連結起來的可行性。駕駛者只需發出信息,便可控制「電子飛氈」運送車輛到選定的泊位及取車位置,減少駕駛和候車時間,實踐「智慧出行」。

•提升基建管理水平:透過建造一個綜合地下管線隧道,將電力、通訊、燃氣、供水和排水等各種基建管線集於一處,方便作統一規劃、設計和日常管理;管線隧道內更可配置網絡系統,讓設施營辦商透過智慧監測系統,監測管線的狀態,並制定保養和設施更換工程計劃,減低出現管線滲漏或設施故障的機會,從而減低因進行維修工程而需要的掘路,對路面的損耗、交通和市民出行的影響,為市民帶來「智慧生活」之餘,亦加強城市基建設施的耐用程度,建立有系統的智能管理,有利城市的持續發展。

•地下蓄洪系統:在市區低窪地區建造大型地下蓄洪池,協助收集雨水導流至維港,改善舊區地下排水系統老化而引致的水浸問題,加強城市對災患的抵禦能力。蓄洪池可設置自動化監察系統和智能水閘,實時監控海面水位和上游暗渠情况,調控收集和排放雨水情况,減低暴雨時下游渠道承受的壓力,從而降低需要增加下游儲水容量而擴建排水系統的需要,減少所需的掘路工程而帶來的滋擾,以及對城市設施和環境的破壞。

舊區重整挑戰不小 須充分評估

地下空間的發展潛力龐大,然而,在舊區重整規劃地下空間所遇到的困難和工程的挑戰亦不小。在研究地下空間的選址、規劃地面以至地底的分層用途時,必須充分評估有關的改劃和重整,對業權擁有人和使用者的影響。另外,地下空間一般以明挖方法建造,施工期間難免要長時間封路或關閉部分公共設施,需事先制定周詳的分期發展計劃、道路及設施的替代方案,並引入創新的施工技術。如能把管線搬遷工程與重建項目配合,充分利用項目範圍的空間,更可將工程對公眾的影響,減至最低。

市建局在2017年展開為期約兩年的大型地區性研究,以人口密度最高、樓宇老化程度最嚴重的油麻地和旺角地區作為研究試點,審視研究範圍內的樓宇狀况、土地用途、道路規劃和步行環境等,以地區的整體規劃出發,突破目前市區更新和發展地下空間的困局和限制,探討切實可行的市區更新方案和執行模式。

油旺地區研究料提供更多啟示

油麻地和旺角這類舊區建築物密集,樓宇亦被縱橫交錯的街道分隔成零散的地塊。故此,研究會探討以「地塊重整」的規劃概念,將被分隔的地塊合併成為可作大規模重建或發展潛力較高的地盤,並創造開拓地下空間的契機。例如其中一個正在研究的地塊,位於多條鐵路線的匯合點,筆者認為在進行有關的規劃發展時,可考慮將毗鄰的地下鐵路站以及周邊重建及發展項目的地庫入口連接起來,在項目範圍內營造一個集多元化商業、文化和藝術設施於一身的地下多層「交匯點」,全面發揮地下空間的潛力和用途,令城市由地面至地下空間的發展更「立體化」,並配合策略性交通運輸網絡,帶動地區的經濟活力。

隨着油旺地區研究將於明年完成,預期可就地區的地面和地底空間的整體運用,全面的規劃整合,提供更多啟示,以更創新和前瞻的策略更新市區。我期望社會各界未來討論地下空間這議題時,能以正面的態度和敢於嘗試的思維,才可以打破舊區發展的困局,共同尋找切實可行而又具效益的解決方案,為下一代建設宜居的居住環境。

作者是市區重建局非執行董事
​歐陽杞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