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行政總監網誌《摯誠.志成》

年輕新點子 舊區展新生

剛過去的星期三,我出席了市建局與職業訓練局 (VTC) 轄下的香港專業教育學院(IVE)首次合辦的「舊區‧新點子」創意工程及建築設計比賽,並與我們的非執行董事許智文教授及VTC副執行幹事廖世樂博士,一同擔任總決賽的評審。我看見一班年輕人運用創意,為改善舊區長者生活構思了很多有心思和意念創新的設計,我希望在此跟大家分享。

今次比賽特別以「舊區‧新點子」為主題,結合了照顧舊區長者需要及創新意念兩大元素,鼓勵年輕人親身了解舊區長者的生活,並將課堂知識學以致用,發揮創意構思新點子,設計出可提升舊區長者生活質素的作品,這亦正正切合市建局多年來推動市區更新的核心理念,不只是要帶來建築物及環境的改善,更要讓舊區居民整體生活質素得以提升。

在云云作品中,我印象較深刻的是以六角形圖案建構成圓拱形設計的戶外休憩設施,外形看似愛斯基摩人的冰屋,這個新點子名為「DOME山再起」,更奪得「最優秀大獎」及「最具創意獎」。就讀IVE建築設計及科技學二年級的方靜同學跟我分享,她與隊員親身到多個舊區實地考察、與長者街坊訪談,發現在舊樓居住的大多是行動不便的獨居長者,他們平日難以外出,漸漸與社區的生活脫節,因此他們運用在課堂學到的建築學知識,發揮創意,大膽構思在舊樓的天台裝置圓拱形的戶外休憩設施,為舊區長者提供空氣流通及可舒展的空間。對於他們將設施放置在天台上,讓「行動不便」的長者使用,我禁不住質疑設施的實用性,但他們卻告訴我,在與長者的訪談中,得知原來長者由於行動不便,往往都不願意下樓到數百米外的休憩公園。但由於他們日常仍然會拾級到天台晾曬衣服,天台原來可以成為方便他們與鄰里交流互動的聚腳地。同學們的設計不但充分配合舊區長者的需要,還讓他們走出屋舍,重新建立人際網絡,融入社區。

市建局在推動市區更新時,亦著重促進社區共融及可持續發展,同學們的創意設計啟發了我們在規劃舊區發展時,可善用多元的社區空間,促進社區鄰里關係的維繫,營造融和的居住環境。出身工程師的我,亦即場給同學改善這個圓拱形戶外休憩設施的結構和用料等建議,若加以研究和改良,我會認真地考慮把這個創作意念變成真實,給舊區居民享用,改善他們的生活環境!​

URA photo市建局行政總監韋志成(右一)與IVE學生交流在舊樓天台裝置圓拱形戶外休憩設施的可行性。

在比賽中,同學的創意和新點子固然是精髓,但他們的設計是否切實可行並能切合舊區長者日常生活的需要,改善他們的生活環境和居住質素,這些都是同學在構思設計時著重考量的地方。我曾經讀過一篇由美國哈佛大學兩位學者Michael Porter和Mark Kramer撰寫有關企業社會責任的文章[1],當中談及企業社會責任的推行,應與企業營運的核心價值及理念互相配合,為企業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帶來雙贏的效益。這令我想到市建局一直秉持改善舊區居住環境,提升居民生活質素,並讓社區可持續發展的核心理念,來推展各項市區更新工作;同樣地,我們在實踐企業社會責任及在推動義工服務時,亦本著相同的核心價值,推出適切的活動及服務。除了表達對舊區居民的關愛外,更推動年輕一代認識舊區,促進多元學習體驗。我們銳意將市建局的業務範疇及其實踐的企業社會責任互相配合,為社區帶來更大效益。

正如我們籌辦今次的比賽,以「舊區‧新點子」為主題,鼓勵大專學生以創意為居住在日久失修、設備殘缺的舊樓的長者,設計一些小至可摺疊的拐杖椅,或大至可提升社區環境的建築設計,以改善舊區長者的居住環境為例,我們在構思這項活動時,著重參加者必須要先掌握問題所在,所以我們結合了過往在推展市區更新工作中所得的經驗及實例,透過導賞活動把市建局在改善舊區居住環境的核心理念與同學分享,讓他們對舊區老化的問題有深入的認識和了解後,才去構思設計。我們為同學舉辦舊區導賞團,帶他們走訪深水埗舊區的劏房,切身處地了解區內長者的生活狀況和舊區環境。有不少同學表示自己是第一次參觀劏房,特別是看到舊樓沒有升降機,置身在又暗又窄的樓梯間,他們都坦言難以想像平日老人家拿著沉重的東西,每次上落要爬這麼多級樓梯,生活肯定十分不便。正因經歷了這個第一身的感受,啟發了同學的創作都包含為現時舊樓加添升降機設施這一環。同學的設計亦展現出市區更新的方法不單是拆卸重建,而是透過重新規劃和設計,引入多元用途及綠化的空間和設施,亦可為老化的舊區注入可持續發展的新生命。

比賽後,VTC廖博士更向我表達對市建局舉辦今次活動的謝意,從學生的作品及與他們交談間,都能看出比賽提高了同學們對舊區長者生活環境的認識,同時亦提升了他們的設計思維、技術應用和溝通技巧,更重要的,是對社會責任加深了了解,對同學來說,是一個把創意及可持續發展的構思和意念付諸實行的寶貴經驗。我十分認同廖博士的體會,我也特別感謝VTC 各院校同學的參與。

ura photo市建局行政總監韋志成(中)與比賽評判市建局非執行董事許智文(左)及VTC副執行幹事廖世樂,為IVE學生創意設計的可摺疊式拐杖椅評分。

除了跟大專院校合辦比賽,我們每年亦會定期舉辦「學建關愛」義務工作計劃,與不同的地區組織和大專院校的學生合作,因應舊區的需要,配合不同學系學生的專長技能,設計各項義工服務。例如與香港理工大學眼科視光學院及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那打素護理學院的同學合作,分別安排眼科視光學院的同學為觀塘區的小朋友驗眼及推廣視力保健,而護理學院的同學則向九龍城區的長者,教導他們學習多種伸展運動,舒緩身體痛症。

這些都是我們在實踐企業社會責任的同時,與市建局營運的核心價值及理念互相配合的例證。我期望未來繼續透過舉辦不同的社區活動,作為連繫市建局、大專院校及社區各階層的合作平台,以關心舊區需要為切入點,融入市區更新的核心理念,一方面讓年輕人學有所用,透過多元實踐持續發展;另一方面亦透過社區活動,強化市建局對舊區居民的關顧,實踐市建局的社會使命。

[1]  Strategy and Society: The Link Between Competitive Advantage and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2006, Michael E. Porter & Mark R. Kramer (https://hbr.org/2006/12/strategy-and-society-the-link-between-competitive-advantage-and-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referral=03758&cm_vc=rr_item_page.top_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