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行政总监网志《挚诚.志成》

携手推广智能泊车科技 探索善用地下空间方案

自政府在2017年年底公布《香港智慧城市蓝图》(《蓝图》)后,过去一年政府部门积极落实《蓝图》措施。最近,运输署建议以深水埗一幅土地作试点,发展地下智能停车场先导项目,利用机械装置移动汽车至地下停车层内的空置泊位,取代人手泊车,从而更有效善用地下空间,增加可建泊车位数目,同时释放地面空间,规划作休憩空间,为社区带来更多规划裨益。

还记得约20多年前,当我在路政署研究发展部工作时,观察到新市镇居民日常使用单车在区内代步的情况日渐普及,增加对单车泊位的需求。不过限于当年智能科技并未普及,而一些依靠电动及机械操作的地面或地下多层单车停泊系统,保养及维修成本高昂,市场上未有一套成熟、可靠的系统,足以应付新市镇繁忙时段存取单车流量的需求。因此,部门当时祗完成了初步研究,未能付诸应用。

市建局一直配合政府将香港构建成「智慧城市」的愿景,故此我们在去年年中展开一项为期约9个月的地下智能停车场可行性研究,特别针对市区重建项目内的停车场设施,所涉及的规划及营运特征,探讨开拓项目地下空间并应用智能泊车科技,增加市区泊车位的可行性。为了增加研究的参考价值,团队借用观塘市中心计划及土瓜湾以小区模式发展的重建项目作为实例研究个案。这项研究已于上月完成,根据团队的观察和分析,智能泊车科技引进本地的市区重建项目前,必须先行解决一系列涉及规划、地盘环境、技术、运作流程以及安全规管等问题。

首先,智能泊车系统须因应项目所处的位置,例如地面建筑物内部、露天地方或地下停车场等,有不同的设计方案;若智能泊车科技应用于地下停车场,则还要额外考虑地盘形状、地层的地质特性及上盖建筑的地基布局等因素。以政府在深水埗的智能停车场先导计划为例,由于项目面积较细,只有约3400平方米,同时地面无上盖建筑,毋需在地底预留建造上盖地基的空间,故较适合选用「圆筒式」的垂直升降设计,将车辆由电脑系统控制的机械升降装置,移动到地底呈圆筒状的多层泊位。若然项目的面积较大,或地底的石层深度较浅以致开挖较深层的地下空间有困难,甚至地下已铺设了很多管线通道,「圆筒式」的垂直升降设计则未必适用。

例如观塘市中心计划第四至第五期项目的面积达18,500平方米,而上盖须要兴建一系列建筑物,在这地盘呈长方形的项目兴建地下停车场,研究团队认为较适合采用另一种平面移动式的机械自动泊车方案,地底只需建造两至三个泊车层,在场内左、中、右不同位置各设置机械升降装置,将汽车先由升降机送到地底泊车层,再利用每层的机械横臂及滑动台,将车辆水平转移至该层的空置泊位。升降机和各层泊车位的布局,可因应项目的停车场出入口、地面道路的规划、地基桩柱分布等规划设计要求而调整。

photo

photo机械升降泊车系统大致可分两类,一为圆筒式的设计(上图),另一类为平面移动式的设计(下图)。

然而,不论是圆筒式抑或是结合垂直升降和水平移动式的机械泊车系统,驾驶者泊车和提取汽车的时间,均受制于机械升降装置及其汽车升降机的数目,因此对存取汽车流量有一定限制。遇上上、下班的繁忙时间驾驶者停泊和提取汽车的高峰期时,驾驶者或需要较长的时间轮候机械升降装置的汽车升降机到达停车或取车处。根据我们对市场上部份可提供超过500个泊车位的大型私人停车场设施的使用率分析,在使用高峰期时,有多达90架汽车同时在停车场出入口等候泊车,而轮候泊车的汽车会阻塞停车场出入口,甚至对出入口外的道路造成车龙。我留意到星加坡有一个住宅智能停车场先导项目,采用上述的机械升降泊车装置,提供约200个车位。但自2016年启用以来,当驾驶者在早上繁忙时间一同取车,往往需要轮候超过15分钟才能成功取车,反映该系统无法应付高峰期的使用需要。

除流量的问题外,停车场内亦提供包括私人车位、公众人士使用车位、上落货及停泊其他类型车辆的特定位置,进一步影响机械升降装置的设计和实行。

除了项目规划、地理环境和升降装置的流量限制,这类大型机械移动装置,日常维修保养的程序亦较复杂。由于升降装置因其机械横臂及滑动台有一定的运行范围,于维修和暂停服务期间,与它相连的泊车位亦无法使用。当系统完成安装后,即使日后出现故障,亦难以进行改建,或还原为一般停车场。

地下智能停车场在正式营运前,要确保系统符合政府对其安全、消防和第三者保险等相关政策规管。现时汽车升降机及机械泊车装置须受到《升降机及自动梯条例》规管,供应商需要就这类装置的建造规格及发牌事宜,先与机电工程署等部门商讨和取得共识,才能正式在港应用。至于消防安全,虽然公众一般不会进入智能停车场内泊车,不过若一旦发生火警,各泊车层亦须有合规格的逃生路径,方便工作人员逃生,及容许消防员进入起火位置灭火救人。保险业界亦要研究一旦发生意外时的第三者保险条款等问题。过去台湾便有智能停车场因系统机件故障,导致上层停泊的汽车堕下压毁下层汽车的事故,造成财物损失、车主追讨等责任及赔偿事宜。惟除了一般意外索偿外,保险业界目前未有针对性的成熟产品,清楚列明涉及智能泊车系统事故的保障范围,并厘清停车场营运商、系统供应商及车位使用者不同的责任。

随着人工智能和车辆自动导航科技日渐普及,近年有科研企业,改为研发以具备自动导航功能的智能流动机械托盘为基础的泊车系统,代替机械升降泊车装置,以解决上述种种「硬件」工程和「软件」营运方案的限制。其中德国的杜塞尔多夫国际机场的停车场,于2017年年初已正式应用智能流动机械托盘、俗称「电子飞毡」的泊车系统;内地南京市亦有一个地下铁路站的停车场项目,使用上述系统作为试点,并于2017年正式运作。「电子飞毡」泊车系统的优点是安装灵活性较高,亦不涉装置大型机械,保养维修工作较简单。「飞毡」系统同时适用于部分已落成使用的停车场,优化改造成智能停车场,在不需要改动原来建筑结构的情况下,腾出原来预留予人手泊车操作所需的空间,重新规划停车场泊位的布局,使车位与车位之间排列更密,从而增加泊车位数目。

photo采用流动机械托盘的智能泊车系统,可因应停车场设计,自动寻找空置车位及前往的路径。

流动机械托盘系统会根据停车场的建筑设计,根据智能资讯自动制定最快而有效寻找空置车位及前往的路径,当使用者在停车场入口停车后,只要利用电子平台登记,「电子飞毡」的机械托盘,便会自动移动到停车处及已登记车辆的车底,升起托盘架起车辆,然后根据系统指示将车辆运载到获分配的空置泊车位。

流动机械托盘不用在固定路轨上行走,「电子飞毡」四周亦装设感应器,让它在行驶途中,避开路上的障碍物及其他正在运载车辆的流动机械托盘,将车辆准确地停泊在车位中。相较圆筒式或机械横臂移动式的泊车系统,「电子飞毡」因不用依靠特定路轨或升降机运载,可弹性增加其数目,以降低整体存取时间,应付高峰期的泊车需求,而驾驶者亦不用等候太长时间。

虽然流动机械托盘系统的概念可针对处理机械升降泊车系统的运作限制,惟现时《道路交通条例》并无明文触及这类流动机械托盘的规管。本地学术或其他公私营机构在测试各类具备自动导航的流动装置前,运输署要就个别项目评估所使用的「机械托盘」装置,是否属于现行法例定义下的一般车辆,并视乎「机械托盘」的设计构造、机件安全和可靠性等,考虑是否作出特别审批;除了针对该流动装置,部门亦要考虑机械托盘所行走的道路条件是否适合和安全,以及会否对其他场地使用者构成危险。

由此可见,智能泊车科技正式应用和测试前,仍有不少复杂难题需要处理,我支持政府尽早开展先导项目,从中就建造、营运、维修保养、保险、财务可持续性以至法例规管等,积累相关经验;同时亦要与科研机构、智能泊车科技的供应商以及停车场营运业界等持份者伙伴携手,合作发展适用香港情况的地下智能停车场的可行模式。市建局亦会继续在繁忙市区寻找适当的重建项目,并倾向以较灵活的「飞毡式」智能泊车系统为研究目标, 以有效增加市区泊车位数量。

在我们正在进行的油旺地区研究之中,将包括探讨应用创新的地下智能泊车系统和不同的模式。推而广之,亦会进一步探讨将区内不同地点的智能地下停车场以地下通道连结,为驾驶者提供更便捷的体验,亦减轻路面交通的负荷。我期望油旺地区研究可就整个地区的地面和地底的运输设施,如何作全面规划整合,提供更多启示,以更创新和前瞻的策略更新市区。